论宋词的综合美育功能

2022-05-30 13:19肖云美陈强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宋词美育

肖云美 陈强

内容摘要:传统美育课程在学科融合、学段衔接两方面没有得到长足发展,美育的整体性(音乐、绘画、文学)被分科课程切割,美育的丰富性只能片面的被呈现。宋词由音乐与语言(歌词)结合而成,具有跨媒介时空的特点,表现了声音的流逝与空间的传播。宋词是我国古代词画互相促进的催化剂,是一朵诗乐结合的奇葩,是综合绘画美、音乐美、文学美为一体的美育课程内容。分析宋词美育的综合性能够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加强大中小学美育教材一体化建设,实现面向人人的美育目标。

关键词:宋词 美育 学科综合

美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多重要?美育不仅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刚需,还是完整人格的陶养。近些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部分省市开始尝试将更多的美育内容纳入中考,有音乐、绘画等,而宋词是中华之美,是中国人的审美语言、音乐与绘画的综合体,宋词审美能够让片面的分科教育有所弥补,形成对审美的爱好。

一.美育课程的综合性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制定了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的目标。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近年来,党对美育工作的重视必然给美育带来全新的发展。

在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教学结构的时期,美育一直坐着“冷板凳”。论及中小学美育,人们认为音乐、美术课程足以对学生们进行艺术教育与提升审美能力,这自然是以偏概全了美育。美育不仅是审美能力,它重在情感与心灵,通过美的感受而提升、发展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温润一个人的心灵[1]。它的功能首先是与德智体劳四育齐头并进培养全面发展的尚美的人,其次是美育从对个人的提升扩散成对整个社会和谐关系的涵养。美育的内容通常是自然美、社会美与人文美,三者再细分到中小学日常课程与生活的则是: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单从音乐课与美术课进行教学,这些美育内容自然不能得以完整呈现,美育所要求的创新能力也不能得到完全的提升。因此无论《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还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都强调了综合各学科、各领域来进行综合性、探究性的美术活动、音乐活动、文学活动以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因此,挖掘具有综合美育功能的素材与活动尤为重要,本文重在阐释宋词美育的综合性,以辅助跨学科美育综合活动的实现。

二.宋词与美术

绘画的目的不是逼真地再现这个事物,而是再现这个事物引起我们的感动。美术作品往往代表了一个时期的主流思想与审美,其艺术家也会不自觉的受到其整个社会背景的影响[2]。因而,感受美术最好的方式是将其放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才能加深学生美术素养。那么宋词美育能够为美术提供哪些融合之處?

1.词人与画家的身份交集

宋代商业、文化创造都得到了极大发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道:“唐人做富贵诗,多记其奉养器服之盛,内贫眼所惊耳。如贯休《富贵曲》云:‘刻成筝柱雁相挨。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道在?[3]”宋代文人不仅会读书,写文章;他们更注重生活的美,拒绝“俗”。吴自牧曾在《梦梁录》中提到的“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是宋人平凡生活里的日常[4]。他们文采斐然,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还精通绘画、音乐、书法。他们身份的交集,有些是词人为重,画家为侧,如苏轼。苏轼现存约三百首词,同时擅长画墨竹子。有些是以画家为主,词人为辅,如米沛父子。米芾,米友仁善用水墨画山水,也曾作下20首词。诸如此类的文人画家还有李成、范宽、李公麟、郭熙、赵佶、张择端等。词学家与画家身份的结合将相同的美学理想运用于不同的艺术门类,画作与词源自共同的文化、背景与个人修养,因此共同的美学思想更能够将词审美与画审美贯通起来。

2.色彩、绘画技巧等在宋词的运用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里设定学生必须对色彩、空间、明暗及基本绘画技巧有了解,要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结合多学科知识技能来表演与展示等。对于色彩词语的自如运用,唐诗宋词皆有大量佳作。我们这里谈及到的色彩词不仅是元素,更在词中承载着更多的寓意。列举一二,宋词常用红色,这是因为宋词中的“红”多用来刻画爱情的美好和思念的苦楚,例如晏几道两首词,其一“当年拚却醉颜红”;其二“此情深处、红笺是红色”。绘画中的“点、染、抹”的技巧也微妙的与宋词融合在了一起。融合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是作词时借鉴“点、染、抹”的手法。其二是将点、染、抹用于词中来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点,就是正面点明情感的内涵;染,就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点。“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皆是染。后者,如“云山万点江南;一分残霞酒,两点怨蛾晕。如山抹微云,天连衰草;凝伫,一抹淡烟轻雾。如清江平淡、疏雨和烟染;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5]”总之,基本元素与基本技法在不同艺术门类的高级使用更能帮助孩子们将美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拔高艺术审美能力。

三.宋词与音乐

1.词的情感与音乐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价值是情感价值、人文价值与交往价值,同时注重音乐与诗歌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综合。词原是配合新兴音乐宴乐而演唱的歌词,兼有音乐和文学两种性质。宴乐在与宋词的配合中经过了几位大词人之手而变得更加多样与成熟。首先是柳永创制了大量新调,“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6]。其次是以周邦彦为首的大晟词人,《宋史·周邦彦传》称“周邦彦好音乐,能自度曲”[7],大晟乐府的设立也代表着词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宋词的流行,正体现了宋人对音乐的热爱。士大夫爱作词,市井小民也爱唱歌、听曲。北宋初,“里巷之中,鼓吹无节,歌舞相乐”[8];南宋更不用说了,“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9]。宋词之于宋人就像我们对流行歌曲一样,相同之处是一首词(歌)的吟唱,道尽了人的悲欢;不同之处是一个词牌奠定了一首词的曲调,词的情感与音乐是相互交融在一起,词与乐的关系原来依声填词,经由发展,为了更好的将宋词和音乐结合一起,出现了“自度曲”。现当代受宋词影响之一的著名歌手有周杰伦,其歌词具有古典韵味,风格凄美感伤,曲名、音乐主题等深受宋词影响[10]。周杰伦也在许多90后、00后的青春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是大多人不知道溯源其歌风的来源。对学生来说,感受不同曲调与不同情感故事的协和,有助于激发起审美情感,在旋律中体悟悲欢,让人文关怀常驻学生之心。

2.宋词与弘扬民族审美文化

义务教育阶段的宋词演唱是将优美与典雅的宋词审美文化以现代的方式浇灌孩子的成长,符合音乐课标要求。宋词曲调传至今,大多数调子已丢失,但许多音乐爱好者也在对宋词进行重新谱曲,重新演唱,重新拾起民族的审美文化。例如《宋词意境》音乐会、“宋词中国,世界开封”音乐会、邓丽君的《淡淡幽情》歌曲收录。音乐具有人文学科属性,学习音乐相关文化能扩大学习领域,拓展学生审视音乐的视野,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与生命感受,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审美能力。在融合实践中,首先在语文课堂宋词学习前后,增多孩子们有关宋词音乐相关的人文交流活动。其次,在音乐课堂中,将语文课堂所学优美的长短句元素加入学生歌曲创作中,或将所学的声乐知识为宋词谱曲。如此,弘扬审美文化与提升审美创造都能得到发展。音乐与宋词的结合也会是未来民族审美文化向外传播的一条路径。

四.宋词与文学艺术

1.宋词与语言美

文学是审美的语言艺术,它的本质是美的情感[11]。从语言文字来说,曲子词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164首词大都语言直率浅显,拙朴自然,俚俗粗糙;直至唐五代才子文人的加入才将词的“俗气”去除,俚语的运用更加流利,语言变得气韵生动,例如李白《忆秦娥》、温庭筠《菩萨蛮》等。词至北宋初年,词人晏殊、欧阳修等不经意间将个人才学修养、品性气质融入词的创作,将词的语言转化为闲雅舒徐,例如晏殊《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欧阳修《踏莎行》中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北宋末年,宋徽宗一方面艺术修养极高,喜欢精工雅丽的颂赞雅词,另一方面沉爱好语言滑稽的俗词,因此北宋末年词的语言经历了俗与雅的两重高速发展,雅的方面体现在大晟词人开始有意的对表现手法进行钻研以求语言博雅,俗的方面表现在俚词内容的扩展,传承了淡言微中的语言形式,南宋时因为政令,文人摈弃了俚词而在博雅的道路上将宋词发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注意语言美,得体运用口头语言,从古诗阅读中感受语言的而优美。还提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此,结合宋词语言发展来进行语文教学能够提升学生语言能力,能够深度感悟汉语俗语和雅语的魅力。

2.宋词与社会美

陆侃如说:文学是艺术的一种。一切艺术都是通过具体的生活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的[12]。宋词所反映的社会面有逐渐扩张的趋势,原是对时间、离别的感伤愁苦、为女子美貌才情所感发,对心中事、眼中景、意中人的抒发描述,代女子口吻写的相思与愿想,后来词坛受到苏轼创作“无所不入、无所不写”原则的影响,词所反映的宋朝社会面越来越宽泛。略数一下,雅词中可反映的社会美包括城市美,如柳永笔下的《望海潮》;水果美,如苏轼口中的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野餐美,如苏轼的人間有味是清欢;友谊珍贵美,如韦庄的“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风景美如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有兄弟和睦美,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夫妻柔情蜜意美,如欧阳修的“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有故国情深美,如李煜的“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有青梅竹马之美,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有盛世太平之美,如万俟咏之“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有旅程回忆之美,如韦庄《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有报国志向之美如“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总结以上则包括志向、亲情、友情、美食、故乡、风景、旅程、咏世歌太平等。俚词则包括了针砭时弊、友人间互相取笑幽默、宗教出世等社会情境。从词中内容透露出的人间烟火气息,我们读到宋人生活的丰富、宋人细腻情感的灵动、宋人才华的多元、志向的高远。以上这些真实的宋代社会美正以一种善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尚美的生活态度。

传统对于创新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斯特拉文斯基曾说:一切不属于传统的东西都是抄袭。学生们对宋词的学习其实对传统的学习,它涵盖了近三千年的中国文化与历史。词能够赶上唐诗的地位原因有二:一是词更能够表达出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能引起更多的情感共鸣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二是文人对词的创作。文人对词的创作代表着深邃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渗透进词之中,文人本身所具有的优秀的思想传统在词之中得以体现。宋词传承了几千年的诗的精华,绘画美、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人文美,哲理美等已渗入其中。可以说宋词是传统,但它们依旧具有生命力,是活在当下的过去,温润这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宋词从民间“曲子词”发展到文人雅士都爱创作的文学艺术品,其经历的蜕变自是对过去的“自己”说再见,对未来的“自己”说欢迎。宋词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文学艺术品,学生们通过对宋词的创新之处学习,更能够提高他们的素养,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刘同.走出学校美育的认识误区——兼论学校美育的课程化实施[J].中小学教育,20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沈括.梦溪笔谈[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4]吴子牧.梦梁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5]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费秉勋.李清照《词论》新探[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 48-55

[7]脱脱.宋史卷四四四《周邦彦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李觏著,王国轩点校:《李觏集》卷四《富国策第四》.

[9]林升:《题临安府》.见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卷二六七六,北京:北京大学.

[10]王黎明.研析宋词与音乐之交融[D].辽宁师范大学,2018.

[11]魏崇新.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12]陆侃如.中国文学史简编[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14]谷青.宋代绘画对宋词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15]徐宁.浅论柳永词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的新变[J].文学教育(上),2021(04):52-54.

项目:昌吉学院教研项目——《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21KCSZ015)

(作者单位:昌吉学院。通讯作者:陈强)

猜你喜欢
宋词美育
宋词里的中秋月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重点】古代诗歌阅读:宋词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