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
在江西南昌,有一个闻名遐迩的“教授村”——冈上镇月池村。100多年的时间里,从这个村涌现出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等300余名。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熊大闰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徜徉书海,一心求学
熊大闰的祖父熊育锡属于被西方洋枪大炮唤醒的第一批爱国知识分子。1901年,熊育锡和兄弟熊元锷一起创办了南昌心远中学,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
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熊大闰在全家向赣南逃难的途中出生。抗战胜利后,全家返回南昌,但家庭生活開始日益艰难。后来,全家更是要靠变卖家具、杂物以及亲友的支援,才熬过最艰难的岁月。
熊大闰就读的实验小学和南昌第一中学,都是南昌最好的学校。在校期间,熊大闰最喜爱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由于当时学习负担轻,学生们有大量的课余时间。除了打乒乓球、打篮球、游泳,熊大闰的空闲时间主要用来看小说,屠格涅夫、普希金、莱蒙托夫、雨果、司汤达等作家的作品他都喜欢看。
1956年,熊大闰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谈到北大求学的经历,熊大闰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到北京大学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方知世界上竟有这么多精妙的学问待我去学习。我贪婪地阅读着大量的书籍,整整6年没有回过家……北大不仅夯实了我的科学知识基础,而且对我为人处世、治学的熏陶是深远的。北大6年,是我人生旅程中最关键的时期,令我终生难忘。”当时,熊大闰每月可以领到12.5元的助学金,加上家里寄来的5元钱,他每月的生活费及购买书籍的费用全在这17.5元之内。因此,他常常会在去食堂吃饭时,要为买7 分钱还是8 分钱的饭思量一番。他只凭一件毛衣、一条单裤就度过了北京的6 个寒冬,把节省下来的钱都用于买书和学习资料。
情系宇宙,潜心科研
1962年,熊大闰毕业后被分配到紫金山天文台恒星研究室工作,开始从事变星光电测光的观测研究。
1964年前后,熊大闰完成了钱德拉塞卡完全电子简拼白矮星模型的脉动理论计算。他将这一成果投给《天文学报》,却因当时《天文学报》停刊而未能发表。而钱氏关于白矮星的理论研究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研究恒星对流理论时,熊大闰摈弃了国际上长期流行的理论,发展了一种独特的统计理论,并成功将它用于大质量恒星演化、恒星对流区结构以及变星脉动理论计算。由于当时计算条件极端恶劣,熊大闰差不多花了5年时间,才完成了基于他提出的完全非局部对流理论的大质量恒星演化计算方案,而这一系列研究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时至今日,他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在国际上仍是独一无二的。该理论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被称为“熊氏对流理论”,获得广泛的引用和高度的评价。
总结自己的科研心得,熊大闰认为天资、个人的努力、机遇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想在科学上有作为,要具备科学的洞察力和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而要能将自己有限的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则需要专心致志,潜心学问。
扎根大地,真心做人
在同事和学生眼里,熊大闰在学术上务实严谨、成就斐然,在生活上十分简朴、平易近人。他的榜样作用不仅是怎样做事业,更是怎样做人。
2005年7月1日,紫金山天文台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十运会火炬传递活动采火仪式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熊大闰神情庄重、手持引火火炬行至天文望远镜前,将火炬置于望远镜焦点上,几秒后,一团火焰跃出,“科技进步之火”由此点燃。
仪式结束后,熊大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前的一些大型运动会大都用美女采集圣火,这次却选择我,我理解这是国家对于科技知识的重视。这也更加激励我要努力工作,为国家科技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3年,熊大闰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奖后,他就一直想做些事情回报社会。2004年5月,他到四川的贫困县汉源进行实地考察,并决定将所获奖金全部用于支农扶贫事业。“在中国,农业重要,农村艰苦,农民最需要帮助,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了农民。”从2004年起,他连续8年到汉源坭美乡石泉村进行扶贫调研,和乡亲们一起吃土豆、蹲旱厕、下农田,先后捐助近30万元资金,全部用于石泉村的扶贫项目。
身边的人这样评价熊大闰:他是一个能上天的人——他仰望星空,在天体物理方面大有作为;他也是一个能入地的人——他扎根大地,满腔热情投入支农扶贫事业,因为曾经贫穷,所以永远心怀感恩。
(责任编辑:白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