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东
在科学界,关于地球生命起源这个话题已经被探讨了上百年的时间。目前流行两种理论:一种是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我们这个星球,是在漫长岁月里经历了量变和质变,自发孕育而成的;另一种则是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地外小行星,在它们撞击地球时把孕育生命的关键物质撒在了地球上,之后才有了生命。迄今为止,两种说法都还没有确凿的证据。
不过,日本科学家在2022年6月6日宣布的一项惊人发现,或许能让人类离真相更近一步。他们在“隼鸟2号”探测器从“龙宫”小行星带回的样本中,发现了至少23种氨基酸。如果能够确认“龙宫”或其他彗星和小行星中所保存的氨基酸为地球生命起源的初始材料,就可能证实生命起源所必需的物质是从太空传到地球的理论,从而结束地球生命起源的长期争论。
“隼鸟2号”立功劳
生命起源于地球理论认为,地球原本是一颗荒凉的星球,随着彗星撞击地球,给地球带来了水。由于地球上有了氮元素、水、二氧化碳等成分,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时,在极端的条件下形成了有机物大分子氨基酸。随着氨基酸的排列组合,形成了蛋白质,蛋白质又组成了DNA,之后就诞生了细胞。生命就是这样形成的。
生命起源于外太空理论则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外太空陨石带来的,因为地球的环境更适合生存,所以陨石上的生命就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这种理论的证据,就是在某些陨石上确实发现了氨基酸等有机物大分子,个别陨石上还有微生物活动的痕迹,这也大概率地说明了地球的生命是来自外太空。
这次,日本科学家在“隼鸟2号”探测器从“龙宫”小行星带回的样本中,发现了至少23种氨基酸,确认了存在不能在体内产生的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等。除了作为胶原蛋白材料的甘氨酸,还存在作为提鲜成分而为人所知的谷氨酸。此外,样本中还发现了有机大分子以及含氮化合物。和水一样,它们是氨基酸形成生命密码系统的基本要素。
太阳系最初是一个巨大的尘埃和气体盘,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太阳,然后形成了行星和卫星。剩下的那些“碎屑”,就以小行星和彗星的形式在太空中飘荡,保存着太阳系形成过程中的原始材料。为了寻找传说中的那些“原初尘埃”,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决定建造一个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就这样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2010年通过经费申请时,研究人员就为“隼鸟2号”设置了一个宏伟的目标——“帮助科学家解开太阳系起源和生命起源的奥秘”,并拟订了从小行星表面采集物质以研究生命起源的计划。他们当时锁定了编号162173的小行星,一方面是因为它较为原始,可能有更多的含水矿物和有机物;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自转周期约为7.5小时,比一般的小行星慢,有利于探测器在它的表面着陆。
2014年12月3日,“隼鸟2号”发射升空。之后,它展开太阳能电池板,借助引力加速前往小行星162173。2015年10月,在“隼鸟2号”出发近一年后,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宣布,将小行星162173命名为“龙宫”。
离开地球后,勇敢的“隼鸟2号”就一直在太空中进行漫长的飞行,持续了4年多。2019年2月,“隼鸟2号”终于接近了“龙宫”。按照指令,它先向“龙宫”发射了大金属弹,在小行星上砸出一个坑。两个月后,它调整了姿态,缓缓降落在之前砸出的“人造陨石坑”附近,采集到一种类似木炭的黑色物质,之后再启程返回地球。
2020年12月,“隼鸟2号”返回地球大气层,回收舱降落在澳大利亚南部沙漠。回收舱带回了一个密封的“胶囊”,里面有大约5.4克“龙宫”的样本,这正是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原初之尘”。
经过前后6年时间的远航,“隼鸟2号”不负众望,终于完成了使命。这些宝贵的样本一直密封着,被送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然后又分给了6个国家的科学家,用于分析尘土的成分和来历。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终于揭晓了“原初之尘”的一些秘密。
“天外来客”揭奥秘
知识链接
人类探测小行星的尝试始于20世纪,对于探究生命起源以及防御对地球有威胁的小行星具有重要意义。小行星探测器不同于大型的行星探测器,它体积更小,灵活度更高。由于接触的天体较小,天体的引力不足以对小行星探测器产生摄动,小行星探测器需要依靠本身的动力运行,一般采用较为先进的离子推进器,机动性更好,也更耐用。
知识链接
C型小行星指含碳的小行星,是最普通的小行星,约占已知小行星的75%。
从最初的地球望远镜到来自“隼鸟2号”的遥感信息表明,“龙宫”可能含有有机物和少量的水(粘在矿物表面或包含在其结构中)。然而,使用这种方法研究C型小行星非常困难,因为它们太暗了,得到的数据中几乎没有可用于识别特定物质的信息。因此,采样带回是增加对这一类型小行星理解的重要一步。
此前,科学家们曾在落入地球的陨石中检测到氨基酸。但是,这些陨石不光受到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等外层空间力量的侵蚀,而且在落入地球时会和大气层里的化学物质结合,产生新的物质,或者使原来的某些成分消失了,在地面水分的作用下还会继续改变里面的成分。由于被地球的环境严重污染,检测的准确性大打折扣。相比之下,“隼鸟2号”的样本直接从宇宙空间中采集,包含小行星地表下的物质,没有像陨石那样受到污染或风化作用的影响。而且在分析过程中,样本始终没有暴露于地球空气中。
知识链接
CI球粒陨石是一类非常稀有的含碳物质元素陨石,是太阳星云初期幸存下来的物质,代表的是最原始太阳系的演化成因物质。它们保存了太阳星云的凝聚、演化及成因的一些信息,其矿物成因和化学物质组成反映了早期太阳星云、恒星、行星、小行星的形成和演化历史。CI球粒陨石在含水蚀变过程中保留下的一些特征,与早期太阳星云低温演化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早期太阳星云形成和演化的见证者。
日本宇宙化學家橘省吾是参与分析这些样品的研究者之一,他表示,来自“龙宫”的物质属于CI球粒陨石,是迄今为止所见过最纯净的。科学家们至今在地球上仅发现过5块,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现实意义。科学家们研究了来自“龙宫”的16个颗粒,发现它们包含非常古老的物质,其中一些颗粒比太阳还要古老。
“因为样本是小行星的地下物质,所以这次的发现首次证明了地球外存在有机化合物。”负责“隼鸟2号”初始化学分析的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悠本久之强调说,“从‘龙宫中获得的样本,是我们研究过的太阳系中最原始的物质。这进一步证实了外太空存在生命的组成部分,意味着构成地球生命的组成物质可能是由那些‘天外来客带来的。”
“龙宫”是阿波罗小行星群中的一员,1999年5月10日被美国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组发现。这个小行星看起来像一块初步雕琢的方形钻石,也有说像萤石或八边骰子,表面有明显的陨石和岩石结构。它的直径约为870米,每474天绕太阳运转一周,在茫茫太空里是一个不起眼的天体。“龙宫”沿着地球附近的一条轨道运行,距离地球最近时只有200多万千米,最远时有3.4亿千米。也就是说,这个小行星的大部分轨道都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只有一小部分越过地球伸向金星轨道内。它的主要成分是镍和铁,此外还富含碳元素,而且可能有更多的含水矿物和有机物,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藏”天体。
科学家们判断,“龙宫”很可能是早期太阳系的一块巨大太空岩石被撞碎后形成的。这次撞击可能发生在太阳系形成后的200 万~400万年。根据这些样本被水改变的方式,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估计“龙宫”在太阳系形成后仅约500万年就被水循环改变了,这些发现暗示了彗星和一些小行星之间类似的形成条件。
与其他类型的小行星不同,“龙宫”自40亿年前形成以来变化很小,保留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状态,受太阳加热的影响要小得多,堪称太阳系的“活化石”。它的化学成分与太阳相似,代表了太阳系最原始的材料组成,残留着太阳系最初成形时的“原初尘埃”。它的样本对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意义非凡,将为人类揭开更多谜团,同时也带来更多未知。
“隼鸟2号”向 “龙宫”小行星丢下了3个着陆器,通过其中一个着陆器拍摄的照片发现,“龙宫”的特点和预期的不太一样。早先的观测结果表明,“龙宫”的质地和CI 球粒陨石相近。但照片显示,它的表面其实由两种不同的岩石组成,其中一种色泽黝黑而粗糙,另一种色泽明亮且较为光滑,大约各占50%,似乎表明它是由两颗小行星合并而成的。
“时间胶囊”藏玄机
“隼鸟2号”执行的是一系列国际太空取样任务中的一个,目前正在实施中的另一个任务是从一个名叫“贝努”的小行星上采集样本并送回地球。
2016年9月8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成功发射了有“美国版隼鸟”之称的“奥西里斯- 雷克斯”探测器,目标是采集“贝努”的样本,研究自宇宙大爆炸开始附着在碳上的有机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如何将“贝努”上的元素转化为未来执行深空任务的燃料。
“奥西里斯- 雷克斯”探测器于2018年12月3日抵达了在地球和火星轨道附近转动的“贝努”,并且向地球传送了拍摄的清晰图片。2020 年10月20日,探测器接近这个近地小行星,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机动动作,进入距离它表面不足4.8 千米的轨道,并开始为期6 个月的详细地表成像。
由于采集装置只能将直径2厘米以下的小石头或沙子放入,根据获取的详细地表图像,研究团队锁定有望采集到岩石的地点。他们控制探测器逐渐靠近“贝努”表面,降落在北半球被命名为“夜莺”的环形山上。随后,探测器伸出3 米多长的手臂型采集装置与地面接触,从前端喷射所携带的氮气,搅动小行星表面的砾石和灰尘,然后用一个收集装置进行捕获。
“贝努”直径约500米,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核桃,目前在距离地球3亿千米以上的位置。科学家们认为,作为太阳系历史的“时间胶囊”,这个小行星的存在已经超过45亿年,有助于揭示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在整个太阳系中,估计有100万颗类似“贝努”的小行星。
“奥西里斯-雷克斯”探测器定于明年9月返回,多个国家将展开合作,对样本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比较“龙宫”的样本和“贝努”的样本,科学家们能更好地了解宇宙中的各种化学混合物,以及生命是如何产生的。随着从太阳系小行星上采集的样本不断增多,人类不仅可以追溯太阳系的起源,也能更多地揭示地球的过去,包括生命起源的未解之谜。
知识链接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去年9月7日就宣布,“毅力号”火星漫游车已经成功收集到第一份火星岩石样本。它是来自火星岩石的岩芯,直径大约为1.3厘米,长度为6厘米,被封閉在钛金属管中。此后,“毅力号”还会在周围收集岩石碎屑以及土壤,对该地区进行多次采样。采集的样本暂时储存在火星上,最早在2031年被送回地球,帮助科学家了解火星的演化历史。
(责任编辑:白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