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竞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吉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社会文明程度显著跃升作为奋斗目标之一,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并结合吉林省具体发展实际,针对地域文化建设要求和方向作出重要决策部署,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凝聚了发展动力、提供了精神指引。
一、创新融合,定位地域特色,创造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
随着吉林省全方位振兴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被推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但也面临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文化发展形式单一、文化品牌地域性不强等问题。因此,要重点推动文化创新融合,在融合发展中开辟文化建设新局面。
推动文史融合,创造文化精品。历史为文化建设提供方向指引、深化思想底蕴,文化建设则赋予历史时代内涵、彰显气度格局。文化建设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形成主流思想文化阵地,在文化建设中加强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指导,加强国史和党史学习,以积极的历史主动促进文化能量的正向传播。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成果融入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创造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文化精品,在文化的逐渐渗透中努力提升全省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
推动文旅融合,打造地域品牌。吉林省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冰雪文化、生态文化和汽车文化,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无形文化内涵融入有形的景观规划建设中,把吉林省内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有序结合,研究并整合本土优质文化,打造全新旅游文化品牌。
推动“文数”融合,建造文化平台。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数字赋能吉林省文化建设,充分发展数字电影、数字模拟、数字展览、数字制作等形式,借助手机和互联网为载体媒介,推动线下平面化、单向化的文化产业向线上立体化、交互化新型文化产业模式转型发展,利用数字经济带动线上消费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带动数字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以“互联网+”的形式促进文化产业多元融合、立体覆盖,强化文化建设在吉林振兴发展中的重要支点作用。
二、政策引导,拓展发展空间,营造文化品牌培育新环境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筑牢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抓住文化体制改革机遇,强化政策引导作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保障体制,扩大文化产业有效发展空间,建设服务于本土文化品牌发展新环境,创造开放包容、独立自主的文化市场,加快吉林文化强省建设,推动吉林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配合,促进吉林文化朝着多样化、广泛化和国际化发展。
平衡资源配置,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为吉林省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道路与发展方向。当前,推动吉林省文化现代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城乡资源配置问题,平衡城乡资源总体分布,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服务,在文化建设中惠及民生,实现文化资源全民共享、文化创新全民参与、文化建设全民助力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吸引资金注入,推动多行业立体化协同。政府应扩大资金吸引与资金注入,建设线上投融资平台,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大力培育各类骨干企业,开设银行贷款等多方面渠道鼓励文化企业立体化协同、数字化转型、层次化发展,开展导向性、开放性文化实施项目,建设彰显地域优势的文化产业群,形成政企联合、省内外合作的文化协同机制。
提供政策保障,打造现代化文化产业链。出台文化相关的政策制定,加强对原创性文化知识产权和成果的保护和运用,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优质文化资源的创新融合,形成变化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样态和文化组合,科学提升文化资源合理利用效能,激发文化主体迸发活力、大胆创新,不断开拓吉林文化市场空间,使吉林文化内容上更具吸引力、形式上更具竞争力。同时,积极打造现代化文化产业链,利用吉林特有的地域优势,重点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项目和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文化产品,壮大文化消费市场,推动吉林文化旅游、文化活动、文化创造、文化汇演、文化展览等精品化、高质量发展。
三、立根铸魂,用好文化资源,激发人民文化创造新活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积淀着人民群众内心最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也是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吉林崭新面貌的重要底气。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事业的创造者,更是拥有文化自信的重要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时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很好学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守住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守住党的伟大事业,带动吉林全面振兴发展,文化自信是每一個人必不可少的精神信仰。培养人民文化自信自觉,培育文化专业人才,提升文化活动主体创新意识是加快吉林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培养文化自信自觉,塑造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吉林文化建设风貌的直接体现。市民的文化创新理念、师生的科研文化成果、企业的特色文化产品等都可以转化为现实文化生产力,推动吉林省文化建设的进程。应加大文化的社会投入,在城乡文化建设中实现人民文化生活需求的“精准供给”,提升文化利用率和辐射力,使文化更具惠民性、多样性和广泛性。
培育文化专业人才,实现典型示范。一方面,培养大批文化知识丰富、从事文化研究的特色文化人才参与吉林本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挖掘更多隐性文化资源,实现文化的对内输入和对外输出。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文化产业,带动文化人才创新创业热情,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对群众文化意识实现有的放矢地引导,使文化以生动饱满的形象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正向引导群众的文化认知避免文化偏见,依托红色遗迹、风俗民情、乡村特色、工业积淀,融合时代元素打造形式新颖、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化产品。
提升主体创新意识,凸显以人为本。发展新吉林、建设新吉林必须激发创新意识,围绕人在精神层面的实际需要,围绕文化主体的创新实践,把推进文化建设融入吉林省整体发展战略之中。一方面,创新文化主体用人机制,不断挖掘吸收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先,侧重挖掘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实现本土文化的多层面转变、多角度联通。另一方面,优化文化创新创业环境,围绕人民根本利益开展工作,开拓文化发展市场,鼓励更多人参与文化实践与文化交流,使人民成为文化实践过程中的获得者,走出一条吸引力更强、竞争力更优、发展潜力更大的文化创新之路。(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
责任编辑/姜 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