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秀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重阳节。古人认为,九是个位数里最大的数,在阴阳五行中,九属阳。九月九,两个九,就是重阳。
这一年的重阳节,王维离家远行,不禁想起远方的兄弟们。往年的重阳节,王维都和自己的兄弟们一起登山,并且在头上插着茱萸的枝条。今年,兄弟们依旧去登山,然而满目的茱萸枝条中却唯独少了王维的那一枝。茱萸成了王维兄弟情深的寄托。
茱萸分多种
同学们欣赏古诗时,遇到诗中描述的植物,如果能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就容易理解多了!
茱萸有山茱萸、吴茱萸和食茱萸。吴茱萸和食茱萸是芸香科的乔木,山茱萸是山茱萸科的小乔木。这3 种植物虽然名字相像,却属于不同的家族。食茱萸和吴茱萸的血缘关系像猫和老虎一样近,它俩和山茱萸的血缘关系像人和猫一样遥远。
这首诗中,王维说的“茱萸”是吴茱萸。
食茱萸,最早的辣味来源
欣赏古诗时,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地理知识。王维的这首诗中的“山东”,可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也就是山西。重阳节一般在阳历10月初,那时候,秋高气爽,颇有些凉意了。身处长安的王维,要是能吃上一大碗浇足了油泼辣子的油泼面,多少能抵挡一些寒意。然而,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因为辣椒在明朝末年才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在此之前的各朝各代都吃不到辣椒。在我国,最早记载辣椒的年份是1591年,当时称作“番椒”。
那么,古代中国人就不吃辣吗?酸甜苦辣咸,明朝以前的人们照样五味俱全,只不过这个辣味不是来自辣椒,而是来自食茱萸。在重阳节这天,古人将食茱萸的枝条连同其上的果实,以1︰10的比例与猪油熬制,得到一种叫作“藙”的混合物,类似今天的辣椒油。人们在炖肉和做鱼的时候,加入一点食茱萸的干叶子或者果实,也会化解腥膻、促进食欲。
然而,在辣椒传入中国后,由于辣椒的烹制方法更简单、辣味更强烈,食茱萸逐渐被“排挤”下了餐桌,今天的人们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种古老的辣味调料了。
漂洋过海来中国
在明末清初,来自美洲的农作物不仅有辣椒,还有红薯、马铃薯、西红柿、玉米等。最早开始全球一体化的,恰恰是农业领域。
比如,小麦在中东的新月沃地被驯化成功后,在距今4000年前就傳入了中国。在那么久远的时代,小麦是怎么传过来的呢?大抵是以这中间的一个个农耕小社会为传递者,像击鼓传花一样,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步传过来的。
明朝的三保太监郑和虽然到达了东南亚各地,但是其足迹离中南美洲还隔着宽阔的太平洋。辣椒、马铃薯、红薯则没法像小麦那样走陆路来中国,其依靠的是一条曲折的路线。这些在中南美洲被驯化的农作物,被欧洲殖民者带入欧洲后广泛种植,还有的被带到东南亚的殖民地,于是从陆地或者海洋,被一些离家远走讨生活的华人返乡时带入了中国。
逐渐淡化的乡愁
在农业领域,一些外来农作物因为产量优势以及品质优势而取代本土农作物,已然是一种趋势。假如在五大洲任选一家大型生活超市,你会发现日化产品几乎都是几个跨国企业的主导品牌。在蔬菜和水果货架上,你也会发现,即使相隔甚远的国家,主流的蔬菜不仅几乎大同小异,甚至其品种也是大同小异。如果不特意标明,仅看主流蔬菜,你很难判断出这是哪一大洲、哪个国家的超市。
在古代,农作物普遍呈现区域化。一地有一地的主流蔬菜以及品种,一地有一地的园林特色植物。乡愁既可以来自园林、街道上的植物景观,也可以来自舌尖上的美味回忆。家乡的景观、妈妈做的饭菜味道,都足以慰藉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假如王维从唐朝穿越到21世纪,他会感到困惑。既然他乡和故乡没有多大分别,对故乡的鲜明记忆就在这种一致化中逐步淡化。当思乡之情缺乏物化的寄托时,我们又到何处去寻找故乡的标志物,比如心中的“茱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