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健敏
内容摘要: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他理想高远,抱负伟大;他要为卿为相,大济苍生;他矢志不渝,坚持理想的追求。但是由于社会原因和个性原因,他饱受打击,一生壮志难酬。李白的一生是令人羡慕的,又是令人同情的。他的人生是悲剧性的。其代表作《将进酒》就是他悲剧人生的突出反映。
关键词:李白 《将进酒》 人生 悲剧性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后人把他称为“诗仙”,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其诗内容丰富,感情充沛,想象奇特,风格豪迈,既有独特的个人气质,又充分反映了盛唐时代风貌,诗歌成就非常高。在当时就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杜甫夸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盛赞:“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阳冰评价他:“自风雅以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
可是李白的人生是不幸的,是令人同情的,是悲剧性的。鲁迅先生谈悲剧时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任何人的生命历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他遭遇到人生中的巨大阻力时,他不愿逆来顺受,以一己之力与之抗争,最终失败,便产生了悲剧。在悲剧中,主人公都是从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和理想,“生命不息,追求不止”。而他们对面的势力是巨大的,不可抵挡的,所以,这些人物必定受尽磨难打击,甚至失败丧命,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因而是悲剧性的。但正是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人的伟大精神,人的坚强意志,可以得到充份地张扬,人的价值,人的力量,可以得到高度地彰显。而悲剧的意义,就在于主人公有限的生命历程,能绽放出生命的火花。《将进酒》就是李白悲剧人生的突出反映。
《将进酒》写于约天宝十一载,李白五十一岁时,距离李白离世约十年。当时诗人漫游天下,到好友元丹丘家中做客,恰好好友岑勋也在,三人一起登上高山,开怀畅饮。诗人酒热耳酣之际,想到了自己的蹉跎身世,想到了自己的壮志难酬,忽然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诗歌,抒发一生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歌开头以宏大的比喻,强烈的时空夸张,突出了人生的短暂和悲凉。人生苦短,时光易逝。理想远大,现实残酷。壮志凌云,老大无成。曾有的功名,不过是一场幻影。深沉的感伤,是李白对自己一生抱负不展的感慨!结句更具激情,“五花马,千金裘”,名贵的骏马,贵重的皮衣,“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都不要了,干什么,拿来换酒喝,开怀畅饮,来消除心中的无边忧愁。政治理想与残酷现实的尖锐矛盾,是诗人心中永远解不开的一个结,造成了诗人难以化解的精神痛苦。一个“愁”字,说尽了多少辛酸事。
但李白就是李白,那个热情似火,那个心怀天下,那个高扬亢奋的李白,悲而不伤,绝无半点的消沉,颓废。反而是激情高涨,诗人借黄河发兴,强烈的感情一泻而下,奔腾激荡,不可阻遏。理想实现不了,是暂时的。朝廷是那般黑暗,奸佞当道,政途坎坷,自己已是两鬓斑白,时不我待,不说了,喝酒。此时此刻,好友相聚,除了喝酒还能干什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一生都爱酒,是酒成就了李白,让他写出了那么多动人的诗句,也是酒让李白能得到暂时的快乐,忘却无边的烦恼。“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陶渊明不就是吗?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那个喜欢喝酒,即使挨饿受冻,也守节不移的东晋大诗人。但诗人更多时候,是借酒和历史上嗜酒的名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诗人忽然想到了曹植,三国时那个风流潇洒,多情多才的诗人。曹植曾在《白马篇》中写了一群游侠少年,他们纵横驰骋,使气任侠,“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但是曹植的命运是不幸的,他纵然才华出众,可是生不逢时。曹丕登基后,十分猜忌自己的这个亲弟弟,对他不断地打击和迫害。只是碍于母亲的阻挠,才没有痛下杀手。曹植一直在他人的监视中苟且地活着,甚至在曹丕死后,他的境遇也没有丝毫的改变。曹植“怀抱利器无所施”,只能用写诗纵酒,来抒发他的痛苦和愤懑,诗人不也是只能借酒和诗来表达他的不满和反抗吗?
悲剧精神就是一种抗争的精神,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不屈服于人生的打击,这种抗争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悲剧意识的思想内核。在中国的历史中,最具有抗争精神的,就是屈原了。忠贞的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位悲剧诗人。楚国上层以令尹子兰为首的贵族把持着朝政,他们结党营私,欺上压下,楚国政治十分黑暗。面对楚國当时的黑暗现实,屈原不顾个人安危,为了楚国的安危屡次进谏。他一再遭受诬陷打击,最终被流放他乡。面对强大的黑暗势力,他的抗争是不可能成功的。屈原最终自沉殉国,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至死不悔,死亡就是他最后的抗争。李白是非常仰慕屈原的,他曾写道“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和屈原的精神是相通的。
一.矢志不渝,追求理想
李白的理想是伟大崇高的,他的理想是辅佐皇帝,象张良,象姜子牙,当帝王师,拯物济世,建功立业。他常把自己比作大鹏。他在《上李邕》中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在他卧病不起,即将离世时写了《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大鹏是一个纵横天下、扶摇万里的非凡形象。诗人何尝不是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诗人执着于远大的理想,奋斗了一生,可是终究没能实现理想,其悲愤之情可知。
诗人一蹶不振吗?不会。“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对自己永远怀有强烈的自信,他始终不会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与实现。在天宝元年被征入京之前,即四十二岁之前,诗人或访道,或求仙,或隐逸,一直在通过独特的方式追寻理想的实现。他倔强而自信,自己定会象古圣贤人一样得遇明主。象吕尚定会得遇文王,伊尹终能得遇商汤一样,终能大有所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机不到,时机到了,他的理想一定会实现。诗人的理想似乎就要实现了。
天宝元年,李白得到诏书,唐玄宗征召他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人喜笑颜开,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地来到了长安,终于可以进宫朝见天子了。为了这一天,诗人等了好多年。玄宗皇帝为了显示礼贤下士,亲自下辇步行迎接他,“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随后又问了好多世事,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考察这个名扬天下的人物。李白胸有成竹,不假思索,对答如流。天子十分满意,任命李白为翰林学士。当时的翰林学士,比集贤殿学士身份高,是专职为皇帝服务的,经常要给皇帝撰写重要文件。翰林学士整天在皇帝身旁,人数很少,地位更高,也更荣耀。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想到自己一生中最得意的往事,李白依旧怦然心动。“凤凰”两句写诏书初下,自己平步青云,由一介布衣直达天庭的春风得意之态,毫不掩饰。诗人追忆玄宗皇帝赐宴的场景,可以看出诗人受到的非同一般的隆重待遇。“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更是写出了玄宗皇帝对他的宠信。“飞龙马”是皇宫内饲养的宝马。自己几次更换天子赏赐的“飞龙马”上朝,天子还破例赏赐“珊瑚白玉鞭”。可是,仕途是险恶的,京城是不易居的。不到三年,诗人即被玄宗皇帝“赐金放还”。短暂的荣光昙花一现,诗人黯然离开了长安。这短短的三年,是李白一生中仅有的一次真正在朝廷为官的从政经历,是诗人最感称意的事,也是诗人最感痛苦和无奈的事。被变相逐出京城,对诗人来说,是一次沉重的人生打击。
二.世道黑暗,倍受打击
李白被逐出京城,有几个原因。一是李白自视甚高,而现实却让他失望,只能借酒浇愁。李白想的是位至卿相,飞黄腾达,“自言管葛竟谁许”,建功立业,流芳千古。但玄宗看重的是他的文学才华,并不想重用他。每当玄宗宴请宾客,或外出郊游,总会想到他,叫上他。让他赋诗纪实。玄宗只是把李白看作一个御用文人,让他来点缀升平,歌功颂德。当兴庆宫牡丹盛开时,玄宗与杨玉环赏花饮酒,李白奉诏写了《清平调》三首,迎合玄宗。此前还写了《宫中行乐词》,玄宗还赏赐了宫锦袍。李白逐渐明白了,他对御用文人的生活开始厌倦。京城有志同道合的一帮朋友,诗人整天喝得醉醺醺的。李白开始了嗜酒佯狂,过着一种桀骜不驯,放荡不羁的生活。
二是李白品行高洁,而当时的政治环境很污浊,根本容不下他。后期的唐玄宗不再励精图治,勤于朝政,他开始迷信方士,推崇道教,妄求长生不老。《资治通鉴》载:“(玄宗)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他十分宠信宦官,封他们为三品将军。最受宠信的是杨思勖、高力士。这些人权倾朝野,恃宠骄横,每次出京巡视,地方官都要巴结讨好他们,甚至还得花钱去贿赂他们,生怕这些人回到京城,在皇帝面前说自己的坏话。玄宗还沉迷于玩乐,喜好看斗鸡,斗鸡得了第一,比考上进士还受推崇。像“神鸡童”贾昌,因为鸡斗得好,“金帛之赐,日至其家”。他还任用“口蜜腹剑”的奸臣李林甫做宰相,弄得朝廷人人自危,都不敢直言。
李白在长安,耳闻目睹了上层统治者的腐败奢侈,骄纵不法。他抑制不住心中的愤怒和感慨,用诗歌表达了不满和讽刺。在《古风》(二十四)中写道:“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宦官、斗鸡徒之流住着皇帝赏赐的豪宅,出门是骏马宝车,横冲直撞,简直是目中无人。路人都道路以目,唯恐躲之不及,惹来灾祸。《古风》(四十六)写道:“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独有扬执戟,闭关草太玄。”把王侯权贵骄横豪奢、寻欢作乐的腐朽,一针见血地刻画出来。诗人以杨雄自比,对权贵表示了无比的轻蔑,誓不与之同流合污。
三是李白的正直和清高,加上傲岸狂放、豪放不羁的个性,招致了权贵的忌恨。“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他后来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恐怕是最为独特的。他一生没有做过大官,在朝廷的时间也很短,但他从来不曾小看过自己,永远都是高自期许。这源于他的博学多才,也源于他的理想远大。李白渴求的是“不干人,不屈己”,“平交王侯”,他绝不会奴颜婢膝地讨好、巴结那些趾高气扬的权贵。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写道:“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道出了其中原因。他在朝廷中是受到排挤的,那些他有意无意得罪的权贵不断地进谗言,使玄宗疏远了他,最终“诏许还乡”,变相地把他逐出了京城。
三.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世事多艰,余生更苦。乾元二年,诗人再次遭受到更加沉重的人生打击。而这次几乎危及李白生命的打击,关涉到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天宝十四载,安禄山以诛杀宰相杨国忠为名,悍然发动安史之乱,在范阳起兵造反。安史之乱的爆发可以说是唐玄宗自己一手造成的,唐玄宗太宠幸安禄山了,最终养痈遗患。天宝年间,安禄山骁勇善战,屡建功勋,经义父张守珪举荐,受朝廷信任重用。而且安禄山秉性机灵聪慧,他经常用厚礼贿赂朝廷要员,而这些人就经常在玄宗面前为他说好话。为了讨好唐玄宗,安禄山还请求当了杨贵妃的养子。他虽然人很胖,但是擅长跳胡璇舞,博得喜爱文艺的玄宗更加喜爱他。从此安禄山平步青云,兼任三镇节度使,受封东平郡王,管辖东北地区。随着安禄山地位的提高,权力的增大,野心也不断膨胀,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唐朝政治在玄宗后期是如何的腐败黑暗,而朝廷的腐败黑暗正是造成李白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使他怀才不遇,有志难伸,最终一事无成。
叛军第二年就攻陷了潼关,逼近长安,弄得人心惶惶。唐玄宗仓皇出逃蜀中,途中命令他的十六子永王李璘为四道节度使,管辖江南地区。这时李白隐居在庐山。永王李璘途径九江时,多次邀请李白出山。在兵荒马乱的时局下,诗人并没有消极避世,明哲保身。他一直关注着时局變化,关注着国家和百姓的安危,他一直在寻找报效朝廷,再次大展宏图的机会。他认为机会来了,可以大有作为了,于是应召出山。并写下了《永王东巡歌》组诗,表达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渴望出谋划策,朝廷早日能够平定叛乱,用世之心丝毫不减。
可是,诗人的伟大理想又一次遭遇了挫折,永王李璘不久被正式登基的肃宗定为叛逆。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逮捕入狱,命在旦夕,后被人营救,不久被流放夜郎。在安史之乱之际,在唐王朝皇子争权夺利的内讧中,李白成了牺牲品,蒙受了不白之冤。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八岁,距离去世只有三年,垂暮之年,却颠沛流离,朝不保夕。“一为迁客去长沙”,贾谊曾被贬长沙,诗人的遭遇都不及贾谊,诗句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满腔悲愤。在行至白帝城时,李白听到皇帝大赦天下的消息,写下了《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喜悦之情。肃宗上元二年,六十一岁的李白听到李光弼率大军讨伐叛军,奋然前往投军,但由于生病,只好返回镇江。这时李白山穷水尽,只好投奔了李阳冰,这个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宝应初年,李白病重,写下了人生最后一首诗歌《临终歌》,溘然离世。这年诗人六十二岁。伟大的诗人走了,带着遗憾,带着伤痛走了。
李白是唐朝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一生是辉煌的。他用自己的人格和风貌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篇。“名岂文章著”,纵观诗人的一生,诗人又是不幸的。和“诗圣”杜甫一样,和许多盛唐时期的诗人一样,李白追求的并不是在文学上出人头地,诗人渴望的是报效国家,建功立业,象东晋时的谢安一样,大济苍生。他一生都在追求这个理想的实现,而他最终也没有实现自己的这个政治理想。在等级森严封建社会中,在腐败透顶的政治中,李白演绎了自己的人生悲剧。但诗人不会被遗忘,他的诗歌会永远被人传唱。
(作者单位: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