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求更高质量发展 绘就丹东教育蓝图

2022-05-30 10:48马文艳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丹东市校园学校

马文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富民,教育先行。十年来,在丹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市广大教育战线同志的拼搏努力下,全市800余所学校、2.6万余名教职工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补齐短板,坚持服务振兴,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为全市22万余名学生搭建成长平台,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

一、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不断凝聚兴教助教的强大合力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丹东市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一)党建引领走向新高度

丹东市建立健全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教育工委运行机制,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书育人的各个方面,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不断巩固深化。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全面加强了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在全省率先推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加强公办、民办学校及各类办学机构党建工作,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以“党建+”为抓手,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二)思政体系建设得到新发展

丹东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思政工作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不断强化思政教师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把抗美援朝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学,出版发行《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抗美援朝主题教学资源》校本教材,发布主题微视频16部,网络点击10余万次。2021年,承办全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现场会,会上介绍了丹东经验,《辽宁日报》和省政府官网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区域红色资源与历史文化育人作用充分彰显。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格意识形态管控。加强校园阵地管理,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增强学校统战工作力量。

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是确保教育工作正确价值方向的重要举措。丹东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强化“德育铸魂、智育启慧、体育强魄、美育润心、劳育养性”的实效。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

丹东市将立德树人作为重要内容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组织开展各类德育活动,增强德育实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开展典型案例评选工作。持续开展文明校园评选表彰活动,并通过小手拉大手,助力全社会公民文明水平提升。

(二)体音美劳教育改革驶向纵深

丹东市全面强化学生体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方案,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公开发布制度,振安区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优秀示范区。完善美育评价体系,出台突出“过程性评价”、强调“五育并举”的“六+七”美育双元化评价标准,该创新成果获选参加“全国第六届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落实中小学劳动教育“五个清单”内容,将劳动教育等级成绩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打造首批劳动教育试点校,振安区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三、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切实让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眾

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战略选择。丹东市多措并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社会满意度达到90.32%。

(一)集团化办学全面覆盖

丹东市成立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集团63个,其中义务教育集团44个,高中教育集团6个,民族教育集团1个,学前教育集团12个,充分发挥63所具有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的辐射带头作用,优质资源覆盖率达到100%。丹东市集团化办学工作作为典型案例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家》等报刊刊登。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提质增效

丹东市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市64个乡镇实现公办中心幼儿园全覆盖,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47.2%,学前教育普惠率达88.6%,优质幼儿园(三星级以上)占比达61.1%。2022年年底前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预计将达到50%,超额完成国务院下达的任务目标。

(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效明显

全域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评估认定,均衡且高水平发展县(市、区)数量占比为83.3%,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

(四)普通高中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丹东市不断推动优质高中创建工作,全力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全市现有省级示范高中10所,特色高中9所,优质高中在校生占比达76.9%。

(五)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丹东市中职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条件大幅改善,累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3.6万余人。县级职教中心加快转型发展,培训各类社会人员5000余人次。积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丹东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及本地就业率稳步提升,为提高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现“六稳”“六保”作出教育贡献。

(六)民族教育异彩纷呈

丹东市保障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在双语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文化交融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把提高少数民族学校办学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在全省率先实现少数民族双语学校十二年免费教育。不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坚持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组织学校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契机,每学期开展一次民族特色活动。丹东市少数民族教育不断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少数民族人才,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七)特殊教育持续发展

丹东市完成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成1个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17个资源教室。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着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逐步健全特殊教育体系。探索适应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加强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医教结合研究指导,创设融合教育环境,推动普特融合、职教融合和医教融合,为191名重度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送康复上门服务,实现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

(八)终身教育网络不断完善

丹东市完善社区教育体系建设,构建“两级管理、三级办学”、城乡一体化推进的社区教育发展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创建的“百姓大学”品牌项目,被教育部授予“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称号。

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让优质教育阳光普照每一名孩子的成长旅程

办学条件相对薄弱、教学设施设备不完善、教师配备不均衡等是困扰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丹东市针对上述掣肘瓶颈,多方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教育投入更有保障

十年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累计支出313亿元。落实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教育经费持续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学校运转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学生资助更加精准有力

十年来,丹东市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幼儿)20余万人次,资助各阶段建档立卡家庭学生4.5万余人次,为1.2万余名大学生发放生源地贷款。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显著。

(三)办学条件改善更加显著

丹东市新建、维修改造校舍超340万平方米,建设塑胶运动场超180万平方米,硬覆盖运动场超220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近8亿元购置教学仪器及生活设施设备等。完成“全面改薄”工程和“集中改厕”专项行动,启动实施“能力提升”项目和贫困地区“营养改善计划”。

(四)教育信息化基础更加完善

全市互联网学校接入率达100%,带宽接入速率均达到100M以上,多媒体进教室率达99.06%,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达97%,初中以上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达90%。9所小学启动了科技创新教育试点工程。

(五)教育布局更加合理

丹东市编制了城区及城乡教育布局规划,逐步完善城乡均衡分布的规划布局体系,完成百余所城乡中小学新建(翻建、迁建)工程。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持续加大,教育发展薄弱环节得到有力改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五、提升教育领域治理现代化水平,为推进教育改革提供行动指南和强大动力

加快教育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首先要现代化。丹东市不断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开启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征程。

(一)不断夯实依法治教基础

丹东市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切实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法治轨道,按教育规律办学、按人才成长规律育人。实现教育系统普法全覆盖,以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创新推动法治宣传教育高质量发展。丹东市荣获2016—2020年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二)抓好校园安全教育宣传工作

丹东市大力创建“平安校园”,强化校园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开展“护校安园”专项行动,严禁管制刀具等危险品进入校园。扎实做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宣传教育防范工作,提升师生反诈能力。开展校园安全优质课堂评选活动,组建校园安全宣讲团,对学生进行防火、防震、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食物中毒、防传染病等方面的安全教育,逐步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讲安全的校园氛围,逐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守住校园安全底线

丹东市全面改善校园及周边安全环境,治安防控体系全面建立。开展地毯式、拉网式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切实提高安全防护能力。深化校园安全基础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集人防、物防、技防于一体的安全防控体系。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均已配备硬隔离设施、一键式报警系统,配足配齐防护器械,校园视频监控设备实现全覆盖。对学校、校外培训机构消防安全进行全方位整顿,将消防改造工程款项纳入财政预算,关停拒不整改、存在安全隱患的校外机构。进一步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确保教育领域交通安全。不断提升学校配餐工作水平,推进“中央厨房+卫星厨房”模式,改进供餐方式,启动“校园陪餐行动”,领导干部入校陪餐。近年来,全市校园安全防范水平大幅提升,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六、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撑起教育发展的坚强支点

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丹东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学识广博、担当作为”的现代化教师队伍。

(一)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丹东市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重要内容,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正向激励作用,2022年,评选10名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丹东名师,发挥其引领示范和传帮带作用。十年来,丹东市共有11人获国家级荣誉称号,96人获省级荣誉称号。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年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收入水平政策,以及中小学班主任津贴、农村中小学教师差别化补助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津贴倾斜政策。教师群体社会地位不断提升,获得感及职业认同感显著加强,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持续浓厚。

(二)多渠道补充师资力量

十年来,全市招聘教师2640人,其中高校直招教师264人,公开招聘教师1150人,“特岗计划”招聘教师1226人。与辽宁师范大学、辽东学院等高校开展战略合作,探索高校和中小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共同发展机制,为我市培养、选拔优秀师范毕业生。新招聘的教师已逐渐成为我市教育教学主力,改善了原有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且部分学科紧缺教师的状况,实现了教师队伍和学科结构的优化组合。

(三)改善乡村教师资源配置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科学探索岗位设置向乡村倾斜政策,促进城乡及区域师资均衡配置。按照“因地制宜、政策引导、城乡互动”的原则,推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深入开展。组织挂职学习、轮岗顶岗等多途径的干部教师交流,促进优质教育向农村教育辐射。2019年起,实施乡村教师职称倾斜政策。

(四)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丹东市采取集中培训、岗位自学、跟岗研修、远程培训、网络交流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全员培训,建立了立足校本、开放联合、课题牵动、区域整合的新模式。加强地域间、校际的协调互助,组建了51个学科培训基地校。安排新任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和跟岗培训,深入区域内优质学校和各地教师培训基地进行观摩,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七、落实“双减”政策,学生和家长校内外负担有效减轻

丹东市一手狠抓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不松劲,一手狠抓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不动摇,有效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校内外负担。

(一)校内教育服务全面优化

丹东市以“作业求科学、服务求质量、五育求并举”为遵循,全链条、多场景推动校内教学减负增效。大力提高作业管理水平,加强科学探究、文学涵养、兴趣特长、体育锻炼和劳动技能等类型作业,实现减量、增效。以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发放标准、人员标准“五统一”为基础,保障“5+2”服务时间。义务教育学校均提供了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达99.22%,教师参与率达87.7%。学生与家长对校内减负提质工作满意率分别达到97.76%和97.93%,位居全省前列。

(二)校外机构治理成效明显

丹东市以“规范一批、整改一批、取缔一批”为目标,多层次、多角度推進校外教育培训市场治理。全市236所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清零,压减率100%。一年来,累计开展270余次联合检查,查处“无证无照”黑场所121所,清理整治违规广告百余处。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双减”改革每日快报》多次刊登我市“双减”工作的经验做法及成果。

十年来,丹东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我们将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写好新时代的教育“奋进之笔”,在勇担责任、砥砺奋斗中交出高分答卷,为高质量建设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为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教育力量。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丹东市校园学校
原来我挺厉害的
高三的笑脸
丹东市林地分类研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丹东市近20年内结核病集团感染与暴发流行调查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