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玉斌
都说一个人读书,读着读着就读到了自己。或者说,读书,终究是为自己而读。而且,在某些书里,本身就藏着作者自己的一段人生。就好比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
我的家乡就在苏北,我也曾是个“苏北少年”,在遇到《苏北少年“堂吉诃德”》之后,我惊喜地发现,我的童年又回来了。在这本书里,作者毕飞宇先生的关于少年时代的记忆,落在我脑海里,勾起了我对自己的那段时光的怀想。
本月荐书
《苏北少年“堂吉诃德”》
作者:毕飞宇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毕飞宇,中国当代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南京大学教授。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小说,陆续发表了《哺乳期的女人》《地球上的王家庄》等小说。1998年2月,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2011年8月,凭借长篇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3年10月,出版其个人的首部非虚构作品《苏北少年“堂吉诃德”》。
作品导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
我和毕飞宇先生同为兴化人,我们都是“苏北少年”。《苏北少年“堂吉诃德”》中的一些细节,与我记忆里的某时某刻是一模一样的:
他们在前一天的晚上就把稀饭煮到半熟,然后装进热水瓶里。第二天的上午,只要像倒开水一样把稀饭倒在碗里,一顿早饭就解决了。方便倒是方便的。可我还是想说,这是最糟糕的一项发明……
这是《家具热水瓶》里的结尾。
第一次读到,我脑子里出现了近乎相同的画面。看来,这种糟糕的发明,当时不是一家两家在使用。
对于毕飞宇来说,《苏北少年“堂吉诃德”》里的篇章,是他的生命成長史,包含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比如“衣食住行”“玩过的东西”“我和动物们”,这些就是物质生活层面的内容;“手艺人”“大地”“童年情境”,这是典型的精神成长。那么,在这些生活里,毕飞宇是怎样去经历?又是怎样去观察?还有什么样的联想?这些,在我们阅读时,都值得留意。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后面所附汪政老师的评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苏北少年”的童年,可能不是所有读者的童年,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来读这本书呢?这个问题可以留给每个人,阅读时多多体会,读完以后,再来想一想。
童年的本质是时间,时间之所以被记忆,是因为发生在时间里的“事”,是因为这些事情里的“人”,比如《蚕豆》这一篇,毕飞宇写道:“我要写下我和蚕豆的故事,这是我终生都不能忘怀的。”这才是书写童年的正确方式。至少,这就是毕飞宇书写童年的方式。
读《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我总是不断看到各种似曾相识的生活经历。对于作为小读者的你来说,可能没有这种感觉。但是,阅读就是要看见自己不曾看见的,经历自己不曾经历的。你现在的生活叫作“童年”,50年前的孩子,他们经历的,也是“童年”。
毕飞宇的文字不太修饰,但是,当你反复读几次,慢慢进入这个节奏,你会觉得特别舒服。这本书对童年的记述,就展现了毕飞宇的语言魅力,如:“他的生活被连根拔起了,一敲,所有的泥土都掉光了,光秃秃的。”这句话,可以拿来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在语言的建筑里,毕飞宇将记忆里的童年连根拔起,“一敲,所有的泥土都掉光了,光秃秃的”。
类似这样的句子、段落,太多了。读散文,孩子们常常被老师要求找“好词好句”,看《苏北少年》,你会有些怀疑,这里的词与句,有“好”的吗?这就是“好”!它打破了一种习以为常的阅读体验。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要小看这本貌似只在讲“童年”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即便把它当成一本小说,也是很独特的。实际上,我们很难分辨书中这些经历里有多少真多少假,至少在小说里,就是毕飞宇的真实生活。或者说,在毕飞宇的童年里头,已经有了很多小说的气质。
精彩评论
“年少的、远东的堂吉诃德”是毕飞宇的精神自传,于生命隐痛中寄存着真诚的人格认同和精神的自题小像……深谙虚构之道的毕飞宇,在非虚构的舞台上同样具有大家风采。
——第六届“花城文学奖”颁奖词
阅读链接
《放大的时间》以看似虚构的短篇小说格式写就,实际上都是作者童年真事。公共浴室、厨房、童年玩具等弄堂里长大的上海孩子所共有的童年回忆令人感慨。全文细腻写实,情感与记忆交织,极为优雅。
《会唱歌的火炉》讲述了作者在大兴安岭北极村一带成长的北方童年故事。火炉、失传的农具及北极光等北方特色浓郁的生活细节让人感慨。全文细腻写实,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