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心解之: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2022-05-30 10:48:04彭旭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死水子孙家风

彭旭

一个家庭的精神生活,是靠这个家庭里面传承下来的那些故事来承载,这就是家风。家风与家风之间的相互补充和鼓舞,最终就会变成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这也是家国情怀最实际的心理关联。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林则徐

为子孙后代留下什么才更有价值,一直是家风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曾被推崇为家风典范的《曾国藩家训》中,有“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的说法。无论是居家自奉还是遗留给子孙,为什么不可有余财?带着这份思考,可以试着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窥其究竟。

从生理层面来看,财富是由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是人类进化、进步的必由之路。因此,余财是人类发展的副产品。如果因为拥有余财而生活放逸,就会坐吃山空,人也会发展停滞,甚至出现一些健康问题。如果习惯挥霍的生活,寅吃卯粮,再多余财也会耗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未尝过创业之苦的富家子弟的苦日子接踵而至。此时再看当初,积财便成了遗祸。

父母留给孩子的真正财富是健康。拥有健康的身体,就有了创造财富的根本,这才是物质财富源源不断的保证。在这个层面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余财,不如授之以身材。长此以往,家族得以保留优秀、健康的基因而使子孙蕃盛。從生物学上看来,这无疑是最科学的居家之道。

从心理层面来看,余财容易滋生不劳而获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孩子勤劳和感恩的品质。孩子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会以为一切来得理所当然。一直无忧无虑被圈养大的人,难免不长成“啃老”的“巨婴”。他们容易陷入迷茫,丧失人生奋斗目标,更有甚者恐婚、恐育乃至自杀。可见,余财并不利于个人和社会心理健康的发展。如果以家庭为单位,以父母为榜样,从孩子开始,重视心理健康和素质培养,在和睦家风中为和谐社会储备人才,不仅能让孩子自立自强,还能使家族长盛不衰。在这个层面上,授之余财,不如授之以人才,核心在于心理素质的养成。

从社会层面来看,余财需要对应足够的理财能力。“财源滚滚”既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也说明以货币为代表的钱财应像流水一样在流通中实现价值。“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积聚余财如同让活水变死水,死水腐败,死钱贬值。善于理财、理性消费的人是财主,只进不出、唯利是图的人是财奴。余财外露,树大招风,反而埋下安全隐患。让为富不仁、德不配位的人持家,逃不过人财两空的最终结局。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原因多是家风传承出了问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更要用之有道。余财应当以公益慈善等恰当方式和比例回馈社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能从小家走向大家,从小我走向大我;财也能从死钱变成活钱,从小钱变成大钱,无疑是长远且安全的理财方式。《老子》中“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说的就是这种智慧。父母应从小对孩子进行理财意识和利他行为的培养,善理余财是一个重要契机。

综上所述,家风建设重在精神传承而非物质传递。让孩子在风雨中磨炼,在挫折中成长,在奋斗中生存,更利于其自我实现和人格完整,也更利于家族长久发展与社会和谐。正如清朝政治家林则徐所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猜你喜欢
死水子孙家风
南极和北极
辽河(2022年8期)2022-10-26 20:21:54
勤劳节俭传家风
死水
家风伴我成长
First Man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老人留房给孙辈 引子孙大战
死水
视野(2015年18期)2015-10-17 08:29:19
水和水的子孙以及冰雪河流(之七)
鸭绿江(2013年12期)2013-03-11 19: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