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1]P325在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和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我革命。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红色政权、创建人民军队、开展土地革命,進行改天换地的社会建设。在领导苏区人民完成社会革命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指导思想、组织力量和执政理念三个维度的超越,积极开展自我革命,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基因。
一、指导思想的超越:从“左”倾错误路线中解放出来
八七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总方针。会后,毛泽东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并率领部队上了井冈山,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而开始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伟大斗争。八七会议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使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后期右倾错误路线中摆脱出来,“是党在幼年时期的一次具有自我革命意义”[2]的斗争。
首先,纠正了党内“左”倾错误。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建设和发展中三次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比如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王明和博古的“左”倾教条主义。党内三次“左”倾错误的共同特征是要求中央和各地苏区坚持“城市中心论”,幻想借助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夺取中心城市,进而夺取全国政权。在广州起义和长沙战役失败后,中共中央逐渐认识到“城市中心论”的危害,开始逐步形成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思想,真正把战略重心放在农村。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苏区革命中在指导思想上一次自我革命。
其次,坚持以人民群众为革命的重要依靠。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后,井冈山的地形、地势为革命发展提供良好的地理条件。井冈山根据地丧失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依靠地形、地势无法解决革命力量的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真正依靠的力量是人民群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党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3]P139人民群众“铜墙铁壁”论是中国共产党继“农村中心”论后在指导思想上的进一步自我革命。
最后,日常工作中注意对极左思潮的批判。随着苏区反“围剿”战争的紧张,苏区内部出现了极左思想。有人把找爱人、上馆子等正常需求也叫腐化,把开支一元一角钱等正常消费叫作贪污,只看私人生活不看政治表现。张闻天指出,这是想把每一个苏维埃机关工作人员以及每一个人民群众都变成布尔塞维克的极左思想,实际上是假革命,是给阶级敌人做帮手。“对于这些同志党应该首先说服他们,教育他们,使他们了解自己的错误。但坚持这种错误的分子,党必须给以严厉的组织上的结论与苏维埃法律的制裁。”[4]张闻天对这种极左思潮的批判,本身就是党自我革命的政治和思想表现。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曾对苏区时期“左”倾错误进行总结和批判。1940年12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江西时期的“左”倾错误导致红军数量和苏区面积都损失惨重。遵义会议只是批判了军事上的错误,没有说是路线上的错误,实际上是路线上的错误。[5]党在延安时期全面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实现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组织力量的超越:从家庭和宗族利益中解脱出来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血缘式宗族社会。在这种传统的社会中,族长具有绝对权威。宗族还制定族规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在必要时甚至可以牺牲族人利益来维护宗族利益。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批进步知识分子虽然对宗族制度和宗族文化展开批判,开始了对宗族制度的彻底否定,但收效甚微。党在苏区领导农民革命时,遇到很多不利于革命的因素干扰,其中宗族组织和宗族意识是农村革命的最大阻力之一。[6]为了消除宗族势力和宗族意识的影响,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在思想观念上进行自我革命。
首先,大批革命先行者主动打碎家庭和宗族带给自己的精神枷锁,立志为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献身。中国革命早期有一大批革命先行者,他们有的出身于大小地主家庭,有的出身于富农家庭。他们在外出就学时,逐渐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回到家乡后积极投身革命斗争。其中有些人把自己家的全部土地和财产拿来分配给农民,并宣布从此不收租、不收息;有些人还烧毁自己家的田地契约,把别人欠自己家的债务一律废除,甚至还拿出钱和粮食退还佃户。出身地主、富农家庭的革命知识分子,通过家庭革命倡导农村社会革命,极大鼓舞长期处在地主阶级及其族权重压下的农民投身革命。[7]如果没有这些革命先行者的自我革命,乡村中的农民革命很难发动起来。正是这些革命先行者抛弃了家庭和宗族带给自己的精神枷锁,立志为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献身,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和先锋。
其次,地方党组织积极清除革命队伍中的投机分子,纯洁党的基层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革命是一种超越家庭和宗族利益的革命斗争。随着苏区的发展和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革命队伍中。但是,要想所有革命者完全摆脱家庭和宗族的束缚,脱离地域关系也是不现实的,这难免会产生革命中的投机分子。例如,在土地革命中有些革命投机者,利用自己在政府部门的职务和身份,暗中分了好田[8]P349-350;有些革命投机分子包庇、纵容家族或宗族成员保有自己的利益,以免遭受革命可能带来的损失;有些革命投机者甚至利用宗族关系,里应外合,破坏共产党的政策和法规,严重威胁苏区的安全和稳定。对于这些革命投机分子,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不得不发起清党运动,把这些革命投机主义者清除出去,以纯洁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
最后,中国共产党采取没收族田政策,肃清封建和半封建的经济基础。中国封建制度根深蒂固,而族田成为封建剥削的经济基础。族田的所有权名义上属于全宗族人公有,但实际的管理权和收益权掌握在少数的族长手中。这些族长多是本族的地主和富农,他们借助宗族名义占有族田。这就导致了族田所有权弱化,少数地主和富农成为主要受益者,他们借此来剥削贫农和雇农。族田的存在带有很强的欺骗性,不易为农民所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彻底的革命者,当然不会允许那些具有宗族观念的革命者利用宗族关系来破坏土地革命。族田是宗族存在的经济基础,它的所有权名义上是全族人公有,但其支配权、管理权和收益权为地主和富农占有。这就导致族田的所有权弱化,主要受益者却是少数地主和富农,少数地主和富农借此来剥削贫农、雇农。中国共产党将族田“纳入阶级划分的范畴,而且成为阶级斗争的对象”[9]。为了彻底消灭封建和半封建的经济基础,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实行没收族田的政策,把族田和其他地主阶级的土地一并纳入土地革命的范围和对象。[10]P479通过没收族田的政策,揭露封建和半封建统治的隐秘性,肃清封建和半封建的剥削关系,为彻底肃清封建和宗法关系奠定基础。
三、执政理念的超越:从个人利益中摆脱出来
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是没有自身利益的,而共产党员作为个人是有自己的个人利益的。不少人误解为共产党员可以完全不要个人利益,其实这也是不对的。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相冲突时,共產党员不应该一味贪图个人利益,应需要从个人利益中摆脱出来,真正代表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自己执政理念的超越。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政权中,真正做到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地位。
首先,共产党员在面对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冲突时,毫不犹豫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苏维埃政权是广大工农大众的政权,工农红军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军队。他们之所以能够称为人民的政权和人民军队,关键是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最高地位。例如,1928年国民党军队进攻赣东北苏区,由于双方军事力量悬殊,苏区面积越来越小,只好退守磨盘山。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队对赣东北苏区的进攻,方志敏召开弋阳和横峰两县干部会议。针对敌强我弱的形势,会议上有人提出埋枪、解散、离开苏区。方志敏坚决反对这种逃跑的办法,人民群众跟着共产党一起革命,如果共产党在困难时期选择埋枪逃跑,群众牺牲太大了。方志敏坚定地说,这不是我们共产党员应有的态度,共产党员应当与群众共患难共生死。你们中有人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就可以走。真正的共产党员不能走,要和群众一起坚决斗争下去。[11]P221-222方志敏的这番言论反映共产党员对待人民利益的根本态度——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可以置生死于度外。
其次,共产党应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铮铮诺言。苏区时期,有些人刚参加革命和共产党,难免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义。有一次,一个刚入伍的青年战士问胡耀邦同志,参加共产党会有什么好处。胡耀邦想了会儿后,郑重其事地说:“让我看,参加共产党有九十九条都是‘坏处。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要说好处,我看只有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才会拥护你”[12]P3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点,有些人参加革命和共产党是为了获得自身利益和好处。但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应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理念和革命信仰。
最后,党的领导干部带头践行艰苦朴素,彰显“舍己为公”精神。方志敏在《清贫》一文中描述了自己艰苦朴素的生活。他说:“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13]P155艰苦朴素和舍己为公,这是苏区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
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毛泽东作为井冈山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他有晚上读书、工作的习惯。按照当时规定,他晚上可以用三根灯芯,但他始终只用一根。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陈云、彭德怀等领导人,无不严于律己,从来不搞特殊化。他们成了苏区时期带头节约、廉洁奉公的榜样。不仅高级领导干部如此,苏区普通干部也是一样。在苏区最困难时期,中央苏区8万多本地干部自带干粮去办公,不要公家发放伙食费。后来中央人民委员会发起节省运动的指示后,各地苏维埃主席团和后方各军事机关负责人积极响应。即使在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的干部依然保持艰苦朴素、舍己为公的好传统。典型代表是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他与组织失去联系后,他本来可以把带在身上的一包黄金据为己有,可是刘启耀宁愿自己生活潦倒,讨米度日,也未曾动用这些财富,刘启耀被后来人称为“腰缠万贯的讨米人”。
结 语
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对中国共产党实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统一保持着高度自信,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社会革命中铸就了自我革命的基因。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提出党的任务是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和全新的社会。为此,中国共产党必须进行社会革命,并在社会革命中完成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本身就是社会革命的一部分,并在社会上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导思想的超越,从错误路线中解放出来;二是组织力量的超越,从家庭和宗族利益中解脱出来;三是执政理念的超越,从个人利益中摆脱出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历史性胜利和获得的宝贵历史经验,无疑受益于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革命中铸就的基因。这些自我革命的经验既是党的宝贵财富,也是党继续进行自我革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全党,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响应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在社会革命中进行自我革命,摈弃一切庸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投入“为人民谋利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实践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石仲泉.中国共产党是勇于自我革命的政党[J].党建,2018(7).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张闻天.是坚决的镇压反革命还是在反革命前面的狂乱?[N].红色中华,1934-06-28.
[5]杨奎松.毛泽东发动延安整风的台前幕后[J].近代史研究,1998(4).
[6]陈书纪.土地革命时期农村氏族主义向集体主义的演变[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4(4).
[7]林济.文化冲击、革命与近代宗族社会——以近代湖北黄州宗族社会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8]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9]何朝银.苏区宗族组织与苏维埃革命:基于阶级斗争的视角[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2).
[10]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1]红旗飘飘(8)[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
[12]入党教材[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13]方志敏文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基金项目]江西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早期人物革命精神研究”(编号:20DJ07)。
[作者简介]刘魁,男,博士,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任编辑 / 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