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丽莹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计算机应用技术 课证融合 教学改革
“课证融合”是一种将学业证书和专业证书学习合为一体开展教学的新教学模式,实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学习和职业证书专业技术学习的有效融合,更利于对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岗位能力和操作能力。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采用“课证融合”教学模式,促使教学内容和证件密切结合,让学生在充分掌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等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基础上,还可以高效便捷地获取执业资格证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教学效率,为社会不断输送技能型、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1意义
在开展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堂教学中,老师更倾向于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论和计算机技能应用知识点内容的讲解,通过系列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进行充分掌握,进而实现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专业技能能力的有效培养。对学生开展教学任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学习系统性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训练,进而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计算机操作专业技能,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提供专业技术保障[1]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涉及的技术专业知识面非常广,若要让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某一项技术更深入、专业的学习,并熟练掌握该类别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对所学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术更具备实用性,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开展具有职业性质的专业性培训,让学生充分掌握职业性质的计算机专业技能,进而为就业提供技术保障。该教学目标可以通过开展“课证融合”教学模式来实现。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融入“课证融合”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促进其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和操作技能的有效培养与提升,让学生掌握一门能够直接适用于社会工作的岗位技能,并在毕业后就能获取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有效节省了学生毕业后再进行相应技能培训的学习时间,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确保了应届毕业大学生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就业压力下,具备较大的就业竞争优势,以解决就业难问题。
2现状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多数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在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模式中,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计算机执业证书与毕业证书的合理融合。在计算机专业毕业证书与执业证书的融合过程中,学校对学生职业证书类型的选择上,必须紧密结合学生专业学习实际情况和企业对毕业生专业的具体要求,合理选择学生的毕业资格证书。在学生职业证书类型的选择上,要全面考虑证书的含金量、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的匹配度以及社会对证书的认可度等。高职院校在对学生毕业资格证书的选择上,忽视了“课证融合”教学开展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的影响,并没有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考虑,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在“课证融合”教学开展中,不能够清晰地进行计算机应用课程规划与安排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材多以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知识点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这就要求计算机专业教材内容也必须依据计算机技术创新发展的进度进行及时更新。然而,在现有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材中,存在教材内容陈旧、不能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相匹配的问题,且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证融合”教学开展中还面临教材的合理选择和应用问题[2] 。
3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3.1明确“课证融合”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模式有效开展的前提就是需要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明确。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证融合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中,需要结合当地企业实际,对岗位人才需求实际进行充分调查,以市场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实际出发,并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制定,并紧密结合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实际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化制定。此外,由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的认证证书种类繁多,因此需要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证融合”改革职业证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周全,全面考虑证书的含金量、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的匹配度以及社会对证书的认可度等,并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开设规划进行合理选择。
3.2“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课证融合”課程模式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融合开展,需要根据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以及市场行业对人才实际需求,进行“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合理化创建。在当前的计算机市场行业中,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快,对人才需求也非常强烈,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课证融合”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密联系市场对人才需求和要求实际以及计算机技术发展状况,制定适应网站开发技术与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职能型“任务驱动”,实现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必须根据人才需求进行调研,进而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开展进行精准定位,本着“以就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资格认证为载体”的原则,从而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最终形成满足各种岗位群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3] 。
3.3构建“课证融合”课程体系
构建“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实现高职学校教育模式和职业发展规划的高度配合,通过开展以学校的学历教育为核心,以职业认证为辅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另外,针对高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在实际计算机应用专业课证融合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有效融合,使课程结构和职业资格标准相契合,更多地开发实践性课程,为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与提升提供保障,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用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改革的有效落实,必须对人才培养方向进行明确、对“课证融合”教学体系进行合理构建、对实际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不断创新、革新,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更新,编写“双证”教材以及建设“双师”教师队伍,才能保障“课证融合”改革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3.4创新教学方法
“课证融合”教学体系构建完成后,需要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完善教学资源信息库,构建合理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通过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教学技术,积极开展案例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微課教学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需要明确技能大赛对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积极促进作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计算机网络技术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参与机会,通过组织、参与技能大赛,加强综合实训项目的训练,让学生的学习也具有目的性,更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3.5优化教学考核方式
开展“课证融合”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效果的考核,必须从多方面进行考虑,积极构建多样化的考核标准与考核形式,给予学生学习成果的科学化检验,并依据教学效果检验结果,保证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优化与调整,以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推行“课证融合”模式之后,需要高职教师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查的正确认识,要对考核内容、比重、指标、目的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要分清考核各部分内容的主次关系,严格依据考核制度和奖惩措施,给予学生学习成果以及教学效果的科学考核。并且,强调对学生的能力考核,重视对学生通用能力以及职业核心能力的考查,推进“以证代考”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对相关证书的认识程度,以实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调动和培养,鼓励学生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效落实职业资格考核内容的教学工作。“课证融合”教学评价方式在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教学评价的应用过程中,与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进行有效融合,可以实现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的更好评价,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提升,并帮助学生更好的通过相关资格认证,为日后顺利就业奠定基础[4] 。
3.6加快推进校企合作
为增强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综合能力,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型、实用性人才,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在开展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模式中,需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竞争力、促进就业为导向,重视对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高职院校需要为学生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以校企联合组织“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比赛”的方式,积极举办多样化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技能大赛,通过技术比赛可以增加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建立密切联系,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技能大赛比赛内容的设置,要跟行业的前沿技术与相关技术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相融合,根据计算机最新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在行业中的实际应用、岗位能力需求、企业发展动态为依据设置赛事内容。通过比赛不仅实现了对学生能力的有效考核,同时通过对前沿技术的具体应用,指导学校实现“课证赛岗融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对所学专业进行全面了解,从而在日后的学习中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向,减少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并且,还能够促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切身社会体验丰富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对职业方向进行规划,为日后更好地满足岗位要求提供保障。
4结语
“课证融合”改革是实现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计算机应用技术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然而,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还需要坚实的基础知识作为保障。因此,“课证融合”教学模式的融入,就很好地满足了这一教学需求。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课证融合”教学模式下开展学习,不仅可以充分学习和掌握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可以实现专业技能的有效提升,在实践操作中实现自身专业技能、岗位技能、专业素养等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与提升,并在毕业后获取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从而可以直接融入职场,进而发挥专业优势,体现专业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