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靖 朱钟炎
关键词:智慧城市 大设计理念 城市家具 会展设计 标准化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J5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7-0082-04
引言
城市发展迅猛,大中型城市的发展集约化管理建设的水平提升,已成为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驱动力。作为“城市会客厅”建设的两个关键领域,城市家具与会展展览于内在联系上已经形成密不可分的两大城市展示、使用要素——他们都具有服务大型公共空间、受众人群流量巨大的空间特质,作为城市会客厅的重要设计展示载体,具有较强的设计联动性与服务关联性。
作为两大新兴的城市建设因素,城市家具领域与会展设计领域的标准化规划从国家规范、省部级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细则标准等也是从近10年才开始形成有意识的形成立项研究、标准出台,甚至于会展设计相关标准化指南课题还在立项、研究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指导性文件。
城市家具与展览展示设计(会展设计)共同作为大流量人群公共空间下的产品,室内外均有涉猎。在某些公共街道与大型场馆下,城市家具类(座椅、导标、步道灯、景观小品、公共艺术品等)与展览展示设计(展台、展柜、展厅等)作为搭配套系出现,他们之间的设计搭配往往由不同设计团队进行实施,在视觉和使用上也会存在差异感或不协调性,影响整体城市视觉形象与观感。
现如今展会、展览、活动、会议的一体化(大设计理念)融入趋势愈加明显,国际上新建会展场馆开始趋向于综合化功能的配置设计与应用。在服务各类不同会展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展览空间的功能与形式进行灵活、有效配置,大大提升会展场馆空间的利用效率和经济运转率。
我国目前会展展览场馆,作为“大型城市家具”概念下的使用效果而言,包括上海地区若干大中型、品牌化会展展馆也较多存在着功能单一、综合性配置不足:部分场馆的动线安排不合理、配套服务实施(座椅等)不足、导向设计敷衍、层高设置不足、承重荷载较弱、物流设施便利性设计缺乏、展期周边交通异常拥堵以及配套商业设施密度不够等前瞻性规划短视问题。并形成了会展场馆及周边的展期内繁荣、拥挤,非展期萧条、沉寂的不均衡城市发展怪象,与智慧城市的内核驱动力产生深深的撕裂感与孤岛效应。
因此,于会展设计层次而言,无论是从宏观或微观视角,从展馆规划到展台设计领域都应一体化均衡发展、有机融合的“大设计”通盘考虑,而不能僅仅从局部、细微的设计手段出发。重视创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设计的融合与标准。作为设计,创意无“标准”,而设计创意的实施与落地使用确需要“标准化”进行参考、引导与贯彻,在保证安全、便捷使用的前提下,进行受众精神文化美的视觉内化与信息传递。
本文研究从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出发,从前期大量设计实践为基础,整合、分享、借鉴“大设计”理念与资源模式的原点引出——共享共融、互补共通。作为从事城市家具与会展设计领域的设计研究、教育者,从其内核关联性中发现两者之间可以借鉴学习及互通有无的标准化设计模式,以期达到“大设计”融合理念下的协同领域创新设计思路,并形成统一和谐的视觉与产品应用效果。
一、基于城市家具“模块化”标准下的会展空间拼搭组合设计
城市家具领域出台的标准化建设文件中提出“以标准化的模数化设计对城市家具产品或设备进行设计、加工制作及安装(或拼装)方式。相对于一体化整体固化形态的产品而言,模块化将其设定为单元式组合拼接的形式或局部构件可拆卸的结构形式”。[1]
2021年4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发布的SB/T11231-2021《环保展台设计制作指南》行业标准中提出基本设计原则即有“模块化”的表述,“展台主体结构由功能模块构建组成,能在展览现场进行组装;展台构件设计制作宜工艺标准化、搭建程序化、组合多元化、运输成本低”。
无独有偶,2020年末,4项会展设计相关的国家标准:《模块化展览展示系统 基本要求》《展览会临时标志系统设置指南》《展览展示工程设计服务基本要求》《绿色展览运营指南》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管立项,并由全国会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业内相关知名企业参与研究起草。根据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公示,“中国的展览行业迫切需要改变现有的不规范、低水平、展览展示行业在设计、生产无国家标准的局面……标准的制定,首次引入‘模块化展览展示系统的概念,对于整个绿色展览产业链,从设计源头入手,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基本要求,并以国家标准来引导、规范模块化展览展示系统的设计、开发要求,对推动展览行业绿色发展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2][3]截至2021年6月还未检索到相关具体标准细则信息的发布(见图表1)。
城市家具与会展展览的相关设计中均提出模数化、模块化的设计概念,反观都是基于建筑模块化(装配、可拆卸式)的创新领域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施工的流转率,也可以在城市空间中根据场地和目的进行灵活的组合设置,且可以在后期使用维护的工程中进行局部更换,降低维护成本。
城市家具的标准化设计、模块化概念的发布与设计、实施,对会展设计的标准化构建也有着重要的启示:笔者在此数年间就相关会展设计项目与合作单位开发的法斯特环保展览搭建系统(FastShow)(见图2)基于使用模块化的会展单体结构用于实际会展活动项目的空间搭建设计,模块化展览搭建系统具有环保、无污染、便捷、可反复多次利用的特性。在标准化单体结构、环保、阻燃系统化产品的灵活拼搭设计组合加持下,这些会展项目均得以成功实施。并对比于会展设计木质结构盛行,造成极大社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当下,取得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果。同时,也是在积极践行国家倡导的创建“节约能源、节约型社会”城市建设发展理念,与此同时,也可应用于会展展览场馆的内部公共服务设施设计中去,形成一体化的和谐视觉效果。
会展设计实践与模块化的研究需在标准化细则层次下不断强化、指导才能够避免浮夸、堆砌乃至安全性极差(结构塌方、产品断裂)的设计。实证于“大设计”概念下城市家具与展览展示设计、施工彼此之间的相通性与融合化,为共同的城市公共空间使用注解统一而又不失特色的“产品说明书”。以达到基于建筑形式语言下的支系“产品设计”分类的共通共融,也为标准化下统一和谐的城市会客厅诠释安全、美观、功能于一体的“公共产品”人群优质体验(见图3-4)。
二、基于城市家具“集约化”理念下的会展视觉综合配置设计
城市家具标准化对于设计的集约化认定为:在公共空间道路上的各类设施的共享公用,从而达到节约城市道路空间,节省城市家具成本的目地,取得空间、成本、管理优化的目标。在同一空间中进行组合设置与设计,节约成本、减少对铺装界面的破坏,发挥城市家具的最大化功能。这种集约化的标准化设计理念触类旁通会展设计的标准化创新思路,在有限的商业空间内如何最大化地通过设计提升所服务品牌客户、活动视觉的综合配置也成为一道领域内思考的重要议题。[4]
而对于集约化概念的提出,会展设计领域则较少涉及。目前,我国会展设计领域已陆续推出一些行业标准:QB/T4936-2016《会展用拆装桌》、SB/T11161-2016《展览器材术语 型材展台》、SB/T11162-2016《展台分类及技术规范》、SB/T11090-2014《会展业节能降耗工作规范》、SB/T11217-2018《环保展位评定标准》等系列标准,此类标准则是着重于对绿色展台搭建标准化系列作出指导、参考与规范。[5]
在这些已出台的规范中更较少涉及对会展展览空间集约化设计思路下综合视觉配置设计的指导标准与要求,以会展设计的场馆内外展览导向标示系统设计为例:2021(CBE)中国美容博览会及2021(30th Hotelex)第三十届上海国际酒店及餐饮业博览会分别为同年度国际行业规模最大,观众最多的高质量展会,开展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两个国家级别场馆。
在这两个高质量商业展会中较少看到会展集约化设计的身影,展览馆内外标识的密度、高度、色彩识别性不足,无法有效解决客流人群的馆内需求。设计上有的单纯以界面导向标识为主,有的单纯以人工咨询形式,并没有集合立体空间把有效多样的综合视觉信息以标准化设计的模式融入到展览中去。据笔者现场调研分析所得,展览现场许多观众无法通过导向标识等设计准确定位自身所在位置、准确合理到达所需场馆参加会议活动,甚至遗漏本来计划前往参观的场馆区域。人群导向更多则依靠现场较为原始的展览现场工作人员的重复机械劳动疏导,无法有效提升会展活动现场的人群流通率与信息对接的正确率(见图5-7)。
因而,在“集约化”理念下会展视觉综合配置设计标准化目地为强化其便利性与多样化,例如通过“一杆多用”的城市家具导向标识标准化设计理念融合到大规模的会展现场设施设计中去,使得声光电、智能化、人工服务、视觉导向、认知情感能够一体化的融合到展示空间陈列道具设计上,集约占地会展空间,有效服务展览受众,准确导流内容需求,提升品牌商业价值,扩展品牌内涵张力。
在集约化的综合会展设施设计中,可以采用一体化解决需求模式,通过集合设计的感官、触摸、视觉和心理体验颠覆传统的展会认知,产生全新的参展新奇感和更深切的观展投入感,藉由在会展活动以沉浸式体验、新奇式感受、故事化表达以及节日化的空间设计来呈现。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集约化的设计思路也对展会展览中,低幼型观众(3-12岁)能够起到较好的服务体验。特别是目前众多大中型商业会展活动中对于3-12岁的低龄客流群体的服务与配套意识不足,甚至有些展会活动中直接提出不允许低龄人群的参与。而事实上每每在展会活动现场笔者均能大概率見到不少成人与低龄参观者的结伴出现,这些群体的观展、参展行为与需求更为集中与复杂,也对现今集约化概念的会展标准设计边界与领域拓展提出更大的拓展与思索,不仅是挑战也是设计的机遇与创新。
三、基于城市家具“智能化”趋势下的会展复合艺术交互设计
智慧城市概念有一个重要特征:使用智能解决方案来优化基础设施及实时响应性的治理,用于改善城市,包括其交通、建筑、公用设施、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6]以达到共享资源,走进信息共享,协作优化的目地。这一点在城市家具与展览展示两类空间设计中尤为关键。
作为城市家具,复合功能智能型特点是构建智慧城市的重要载体,伴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一系列新形态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进入到“智慧化”的交互时代,与此同时智慧城市需求也对设施的复合性、艺术性、交互性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2016年6月,国家标准委办公室与商务部办公厅曾印发《关于加强展览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关于加强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力度的第一个方面即“互联网+展览业”标准化,因此会展信息化团体标准体系建设也日益紧迫的提升日程,截至2021年6月,查阅国内相关重要数据库、资源库、平台等未见会展信息化团体标准细则发布。
而相对于会展信息化团体标准细则的迟迟未出,中国标准化协会于2019年9月20日发布的T/CAS368-2019《城市家具 系统建设指南》、T/CAS371-2019《城市家具 单体设计指南》这两项团队标准中均有对“智慧化”设计基本要求的表述与概括。例如,T/CAS371-2019《城市家具 单体设计指南》中9.5智能电子信息牌中有具体的标准表述如下:[7][8]
“9.5.1 城市核心区域或重要地段可提高信息服务的造价档次、设置智慧交互式的智能电子信息牌;
9.5.2整合智能系统及搭载模块可包括:可触式电子屏、区域标识导向系统、寻路查询、周边公共设施查询、新闻服务、广告播放、实时监控、Wi-Fi热点、SOS一键报警、打车服务、手机充电、电动自行车充电、太阳能光伏等。”
城市家具“智慧化”标准设计可以直接指导会展设计领域中复合交互功能设计,智慧领域交叉叠加,成为互联网+下的智慧会展的有力辅助设计。特别是对于会展公共空间大流量客群下的备用设施设计,如同防火消防设备一般。早前笔者在欧洲的一些展览会现场便调研过根据密度放置的医疗抢救器械箱综合装置设计,有效应对人群在参会观展过程中突发疾病的联系、应急救治等关键问题的设计,最大化地兼顾与完善会展与城市家具交叉空间设计领域的人文关怀、标准化设计创新等。(见图8- 10)。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线下会展设计服务的有力补充。2015年上海浦东新区发布国内首个会展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智慧会展”线上创新应用平台—“会生活”App,力图以试点建立一整套较为科学、完整的会展服务标准体系,体现互联网+概念的综合服务以及管理应用。2021年1月18日,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则公告发布T/CCPITCSC 066-2021《线上展会服务规范》团体标准,既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会展业首个全国性团体标准出台,也是对我国在线上展会领域良好实践的总结与凝练,弥补国內外线上展会领域的标准空白。
这些团队标准的及时发布是结合当下环境业态的需求——对智慧化会展交互设计领域的重要指导,该标准同样也提到智慧化、云生态,着重对3D空间数字互联网体验、云上虚拟会展生态等提出基本要求与准则,有效指导线上展会的复合艺术交互设计工作。在此之外,更需深入研究与思考的是线上与线下会展设计的协同联动,于大中型会展场馆内开办展览复合交互设计的研究、试点工作,以配合国内连年增长的展会规模及受众需求(见图11-13)。
结语
会展设计的服务发展已经从萌发标准化的1.0向创新标准化的2.0迈进,从粗犷到精细。遵从智慧城市发展中城市家具的“社交属性、交往策略以及激发原则”——讨论、沟通、碰撞、合作等诸多行为出发,结合上海2021年4月最新发布的《“十四五”时期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规划》中提出的“到‘十四五末,上海将基本建成全球贸易枢纽、亚太投资门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亚太供应链管理中心、贸易制度创新高地,全面建成国际会展之都,重点提升会展业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集聚高能级办展主体,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项目体系,创新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展会模式”。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作为设定为国际会展之都的上海,各类会展设计的一体模块化、集约化、智能化创新设计更应先行开启。在全国多个城市争创国际会展城市浪潮的当下,特别是2021年6月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的正式启用,这是继上海、广州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会展中心的当前,这种设计服务先行意识的紧迫性尤为关键,亟须从规划的顶层设计到细节化的标准实施,全面开启一体化线上线下理念创新实践设计3.0。
而城市家具与会展展览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两大并驾齐驱、优势互补行业,均体现公共空间、大客流人群的集中化、便利化、智能性、安全性特征需求。从跨领域、跨学科研究角度出发以“大设计”概念下的设计标准融合,遵循共享共融、共通互补的设计准则为基点出发。会展设计从业者们在跨领域合作与学习中,应当深入了解和学习研究相关联领域——城市家具行业的设计标准与准则,及时更新设计标准知识与设计创新理念,以便能够整合、构建、设计、搭建城市会客厅同一公共空间下的不同角色、定位的“服务产品系列”,让其成为安全、便捷、智能的协同服务产品(见图14)。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化设计新趋势、新发展、新模式,成为摆在当下亟需挑战的城市协同领域标准化设计创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