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经纬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續发展。生物多样性表述了自然界的丰富性、多样性程度,可以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生态景观多样性等方面理解其内涵。生物多样性减少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作为生态学中的重要术语,生物多样性的背后也有着深厚的中国哲学意蕴。譬如,“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等中国哲学中的重要价值观念,都蕴含了对自然的尊重、顺应和保护的态度,包含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蕴。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中国哲学 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 N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14.010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指的是“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物种以及所有的生态系统及其形成的生态过程”[1],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多样性对生物以及生物生存环境的多样性进行了表达,包括了世界上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有的基因、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和环境。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人口不断增长,人类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不断拓展自身的活动范围,对大自然的破坏程度也在加剧,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人口爆炸、资源环境枯竭、粮食短缺以及能源危机等不断威胁着人们。同时,人们也面临着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物种灭绝的生态危机。要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从美化生态环境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上着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态景观多样性等内容,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可以为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长远利益,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视频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2]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影响因素,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多样性不仅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自然界的延续,加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本身就休戚相关,这更要求我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我们可以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态景观多样性等方面分析。遗传多样性内在地表现着生物多样性,不同物种都用自身的基因证明着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概念,直观而鲜明地体现着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则外在地表现着生物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然要求;生态景观多样性则是景观单元的空间结构和功能作用多样性的反映。
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也被称为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表现之一,指的是种内的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种内的个体之间,或者某一个群体之中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的综合。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层次是多样的。譬如,分子、细胞或个体等都是遗传多样性所表现出的层次。对于地球上存在的多数性生殖的物种来讲,它们拥有相同基因型的概率很低,正是因为这些个体具有不同的基因型,种群诞生了。在理解遗传多样性的内涵上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无论哪一个物种,它们都有着自身的独有基因型,它们的遗传组织形式是非常独特的,这就形成了物种的多样性。可以说,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反映了基因遗传的多样性。第二,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构成的,生物群落是由物种构成的。物种的多样性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因而,遗传多样性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也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通常讲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时,就包含了其中的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或居群多样性的大小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某一个居群或者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越大、变异越大,环境的适应力就越强。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也会表现出较好的适应能力,可以继续扩大分布范围,或者寻找新的环境。在稀有物种面临濒危时,我们可以根据遗传多样性分析其未来的走向。了解种内遗传变异的大小、分布、环境等条件,就可以采取及时有效的举措保护濒危物种,保证生物多样性。对于遗传多样性信息不够明确的物种,保护起来就显得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要不断深化对物种遗传多样性的认识。
作为物种进化的本质,遗传多样性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对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进行遗传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多个个体构成了种群,若干个种群构成了物种,而不同种群当中在遗传上的表现是不同的,这受到自身突变、自然选择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同一个种,不同种群的遗传特征也会表现出差异性,即基因的多样性。而在同一个种群内也表现出不同的遗传特征,这是由于在同一种群当中可能会出现某些个体的基因突变。在遗传多样性的表现上,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基因多样性,也让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地位愈加凸显。基因多样性内在地表现着生物多样性,不同的物种表现出独特的基因,每一个物种都是一个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独特基因库,每一个物种都用自身鲜活地证明着基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是生物多样性的中心概念,在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中居于核心地位,其基础是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指的是一定区域内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种类的丰富性。物种作为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在生态学当中也是重要的概念。物种多样性是在一定地区中对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种类丰富性的表达,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测度。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区域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等。物种多样性是衡量物种丰富度以及物种均匀度的指标,物种的丰富度和物种的均匀度是其包含的两个要素。
如前所述,物种多样性是对地球上的动植物、微生物等的丰富程度的表述,而物種多样性的内涵也较为丰富,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物种多样性可以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丰富程度。由于指的是特定的区域,也被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在一定的地域当中种的数目的多少即为物种的丰富程度,物种的丰富程度体现着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直观地体现着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一个群落当中,物种的数量和均度是物种多样性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同时,物种多样性也表现出了某一种群的稀有度。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因素也有很多,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地理因素,具体来讲是纬度因素。在高纬度地区,物种的丰富程度相对较低;相反,在低纬度地区,物种的丰富程度相对较高。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因素除了纬度以外,海拔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另一方面,物种多样性也可以指物种分布得是否均匀,也被称为生态多样性,或者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的来说,一个地区的生物资源的丰富与否,可以用区域物种多样性作为衡量标准。区域物种多样性涉及到多个指标。其一,某个区域当中的物种总数。也就是在某一区域内当中的特定类群的数目。其二,物种密度。物种密度指的是在一定单位的面积当中,特定类群的物种数目。其三,特有种比例。特有种比例就是在某一区域当中,某个特定类群占有这一地区所有物种数量的比例。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本构成,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离不开物种多样性的,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指的是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的多样性,也包括了生态过程的多样性。要了解生态系统多样性,首先要了解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无机环境所构成的整体就是生态系统,生物圈就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多样性包含了不同的生境、不同的生物群体和整个生物圈生态过程的集合,反映了生态系统结构的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生态过程的复杂多变。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内涵也较为丰富,包含了生态环境多样性、生态群落以及生态过程多样化等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生态环境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前提,而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由生物群落多样化反映。与物种多样性一样,生态系统多样性亦是基于遗传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离不开不同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我们知道,无论哪种物种,所有的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态系统依赖于不同物种的存在,是不同物种以及不同物种和周围所在的环境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而在生态系统当中,不同物种之间也是休戚相关的。各个物种之间虽然种类不同,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当然,不同物种之间也表现出相互制约、相互区别的关系。生物与周围的环境之间也在相互作用,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作用,不同的环境因子也在互相作用。所有的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如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
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之中或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都可以表现出生态系统多样性。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之中,各个地域的生态环境也是不同的,里面有着不同的生态系统。而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之内,不同的种之间构成了群落,表现出了不同的结构关系和功能作用。生态系统多样性外在地表现着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对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有着直接影响,需要受到保护。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积极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总之,一定空间中所有栖息生物综合与这些生物所有环境之间产生的物质循环以及能量流动过程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生物圈内的环境系统、生物系统以及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加之生态系统内的环境系统的异质、生态过程的多样性等就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可以为人类提供食品、药品,也可以将其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生态景观多样性。生态景观多样性,也称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是近些年来部分学者提出的概念。景观多样性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它表现的是生态景观在空间结构的分布以及在功能上表现出的多样性,可以直接反映生态景观的复杂程度。景观多样性基于一种相对较大的空间,在这种空间内有着许多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存在。组成景观的基本要素就是景观要素,可以将其看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生态景观多样性是由多种类型各异的景观要素或者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景观,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的多样化程度,主要表现在空间结构、时间和功能等。生态景观多样性是景观单元的空间结构和功能作用方面表现出的多样性,反映的是某一景观的复杂与否,主要体现在组成景观的斑块数量、斑块大小、斑块形状以及生态景观的类型、生态景观的分布、组成生态景观的斑块之间的连同以及空间结构和功能作用方面表现出的多样性。显然,生态景观多样性在涉及到的内容上,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有所区别的。
在分类上,生态景观多样性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其一,斑块多样性。斑块多样性表现出了生态景观当中斑块数量的多少、斑块大小以及斑块形状的复杂性如何。斑块多样性在生态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物种的分类以及生物的扩散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其二,类型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反映了生态景观当中类型的丰富程度、复杂程度,对于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类型多样性丰富,并不代表物种多样性丰富;二者之间并不呈现绝对的正相关关系。在生态景观当中,生态景观类型多样性可以对物种多样性起到正向作用,也可能减小物种多样性。其三,格局多样性。格局多样性反映了生态景观类型在空间分布上的多样性,也表现出了不同类型之间、不同板块之间的空间表现以及它们在功能作用上的联系。格局多样性反映的是不同类型之间的空间分布,也反映了同一类型之间的连通性、位置相近的板块间的空间分布是聚集还是分散。这三个方面涉及了生态景观组成要素的斑块数目多少、面积大小、形状如何、破碎度如何等。
生物多样性的中国哲学意蕴
中国哲学包含着许多对当今社会依然有重要学习和借鉴价值的思想观点与价值理念,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同样蕴含着深刻的中国哲学意蕴。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曰生”,出自《周易·系辞下》,是《周易》中的重要命题之一,意为天地之间最大的恩德是孕育了生命,是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环境,这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精神内涵相契合,是今天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中最值得思考的中国哲学理念。“天地之大德曰生”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道德关怀相连相通。“天地之大德曰生”中的“生”,包含三重意思。一是生命,指的是天与地的“生”,即“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序卦传》),有了天地就有了万物。“生”也有生命的意思,而这里的生命包括所有生命形式。天地最大的恩德,那就是为世间万物,即生命和人类提供了生存生长的环境,让世间的一切生命能够生生不息、安身立命。二是演化,宇宙之内、世界之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展过程都可以称之为“生”。三是德性。“生”指的不仅仅是一种演化,更是一种大德,是超越一般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之上的道德法则。是一种生命观的体现,凡是否定生的思想与行为都是违背道德法则的。在《周易》中,人是宇宙当中的一个个体,人的生命是宇宙所赋予的,同时人与宇宙是融通的,共同构成了“三才”。人要生存发展,就需要与宇宙,也就是“天道”相连相通,这样才能开启生命之门,找寻生命的意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与宇宙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可以和宇宙之间相通,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周易》中蕴含着对宇宙生命的独特思考,对“生”的道德关怀,是中国哲学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这正为今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些年,人类面临着物种减少甚至灭绝的悲剧。人类应当尊重不同物种的生命,发扬天地之大德,让世间万物生生不息,让世间生物安身立命,这就是天地之大德,就是“生”。保护生物多样性以自然界为对象,以生物为对象,就是对天地之大德的践行,是中国哲学意蕴的体现。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出自《庄子·齐物论》,表达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谐适关系,表现出了古人的生态智慧。“天地与我并生”即天地和我同生,“物”与“我”之间的差别被免除,天、地、人相容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即人应当体验在自然界当中“生命共同体”的境界。天地、万物、我在性质上是独立的又是统一的。我与天地、萬物同属于某一事物的一部分。世间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一体的、平等的,这就是“齐物”。“齐物”指的是世间万物在源头上是一体的,同时也在向对立面转化。万物在本质上都没有什么差别。世间万物的区别和差异也是相对而言的,并非是有着绝对的差别。虽然世间的万物表现出差异,但是从本质上说是一体的、合一的。天、人是一体的,因此,要顺应自然。庄子认为,世间万物由道而生,但是万物又最后归于无。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暂时的、虚幻的,每个物体之间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在他看来都没有什么过大的区别,都可以“齐”视之。小的东西也可以将其视为很大,庞然大物也可以将其视之成渺小之物。不仅世界上所有生命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包括天、地在内的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不可分割的,即“万物与我皆为一体”。“万物一体”的思想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思考,对现代生物多样性保护给与了思想上的启示。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就引用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这一古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3]的命题,也可以在这句古语当中找到源头。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子孙后代的生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就是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可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本质上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生物就是“天地”的组成之一,生物多样性与人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生物多样性的丰富与否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丰富了,就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化,即“万物与我为一”的“为一”的境界。人类在进行自身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谋求自身的发展,需要合理利用资源,友好地对待自然,自然也会回报给人类;人类为了一己之力对大自然进行无情地掠夺时,大自然必然对人类回之以严厉地惩罚,人类伤害自然归根结底就是伤害自身。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出自《荀子·天论》,对于宗教神学的世界观进行了批判,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深邃思考。万物存在于一个共同的宇宙当中,每个生物、每个物种都有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其原文为“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荀子·天论》)世间斗转星移、四时更替、四季交替,世间的万物由于阴与阳形成的和气而产生,它们得到了风和雨的滋养而得以产生发展。万物的诞生是因为阴阳相合,而不是有什么超自然的力量。所以说,睿智的人不是不努力,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掌握规律、利用规律。天下的万物,因为各自得到了和气而得以生发,得到了滋养逐渐成长。这是荀子自然观的核心基础。天地之间的运行有着自身的规律,且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做的就是认识规律、掌握规律,正确地利用规律。
自然的存在、自然的变化都有着自身的规律性。在生命发展的过程中,“和”是我们必须认识和尊重的规律。世界因为“和”而存在而发展。在中国哲学当中,非常注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和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面临的共同的危机,许多物种的灭绝正在加速,生物多样性正在不断减少,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全人类需要共同努力,这实际上就是在努力实现“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我们可以将“万物”理解为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因为物种表现出多样性,也契合了“万物”的内涵。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体现。习近平主席在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就引用了“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4],表达了中国尊重自然、追求和谐的传统。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自然界中一切生物得以生存发展的沃土。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是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摇篮。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就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物种的丰富,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最美的风景,这是人类一切审美的源头。自然之美是不加修饰、不加雕琢的,这种美也内在地蕴含着天地万物展现出的勃勃生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5]天地之间存在着大美,但是不可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四时的更替和万物的演化遵循内在的规律,无法用言语展示。我们只能通过探索去认识规律、掌握规律,从而运用规律。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方面,天地有大美,这个大美是什么?是天地万物展现出的勃勃生机。在这里,大美与《周易》中“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大德内在相通。自然界所展现的生物多样性正是这种勃勃生机的一种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这个大美是“不言”的。天地之间的美无法用语言表达,世间万物的变化也无需人们妄加非议。人们只能通过自身体验,感受天地之间伟大的美。所以,人们对自然应该抱有欣赏的态度、保护的态度、顺应的态度,而不是破坏的態度、掠夺的态度、杀戮的态度。天地的大美,是天地给与我们的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自然界亿万丰富多彩的生命,正是这种大美的亮丽风姿。而且自然界这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大美,也引领着人类树立包容万物的博大情怀,培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自然界最伟大的美丽是因为有着亿万丰富多彩的生命而存在,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天地之间的大美。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是人类应尽的责任,一味地向自然界去掠夺和索取,造成环境破坏、物种灭绝,最终必然伤害人类自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邃思考,为我们理解现代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把哲学钥匙。
注释
[1]马克平:《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1993年第1期。
[2]习近平:《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国政府网,2021年10月12日,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47343.htm。
[3]《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9页。
[4]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日。
[5][清]郭庆藩:《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649页。
责 编∕肖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