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全科医学科慢病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2022-05-30 06:23逯九凤
健康之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抑郁焦虑心理护理

逯九凤

摘要:目的 探究心理护理在慢病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及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全科医学科收治的慢病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0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300例,对照组300例;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分析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抑郁情绪评分为(41.36±7.98) 分,焦虑情绪评分为(42.36±7.12) 分,生活质量评分为(78.69±9.36) 分;对照组患者的抑郁情绪评分为(52.36±6.85) 分,焦虑情绪评分为(51.36±6.98) 分,生活质量评分为(61.23±10.96) 分。对照组在控制抑郁情绪、焦虑情绪以及提升生活质量方面均低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研究组的患者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分别为198例、89例、13例,总的满意人数为287例,满意率为95.67 %,研究组的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分别为135例、133例、32例,总的满意人数为268例,总的满意率为89.33 %,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采用心理护理可以提升慢病患者对生活的积极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且对患者的病情有所缓解,能够有效预防其他并发症,并且能够很好的缓解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矛盾,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

关键词:心理护理;慢病管理;焦虑;抑郁

慢性病也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近年来,我国慢性病流行呈现低龄化且高增长的趋势,慢性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沉重的负担,有研究表明全国总死亡人数中,87 %的人是由慢性病所导致的死亡,而在总疾病负担中,慢性病所形成的负担占 70 %[1]。面对日益严重的慢性病发展趋势,慢性病防控关口前移势在必行[2]。《“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要落实慢性病早筛查和早发现工作,并制定了到 2030 年全人群的健康管理目标。患有慢性病的患者老年人多于青少年,在患病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同时对家庭也造成了一定的负担,患者极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心理护理在慢病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及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全科医学科收治的慢病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0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300例,对照组300例。研究组的患者平均年龄(51.2±2.3) 岁,男性患者为196例,女性患者为104例;其中中老年患者为236例,青少年患者为64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36例,心脑血管疾病25例,糖尿病69例,高血压54例,其他慢性疾病116例。对照组的患者平均年龄(56.2±3.1) 岁,男性患者为178例,女性患者为122例;其中中老年患者为243例,青少年患者为57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37例,心脑血管疾病28例,糖尿病63例,高血压50例,其他慢性疾病122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且均向患者家属表明且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慢病患者及家属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其中包括疾病评估、生命体征监护、病情观察、功能锻炼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心理护理干预,该护理模式共分为 4 个阶段,具体内容如下:(1) 第一阶段。慢病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需要积极与家属进行沟通及交流,并保持热情、诚恳、和蔼的工作态度,耐性倾听慢病患者及家属内心感受,及时解答其提出的问题及疑惑,同时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慢病患者家属详细讲解与髋脱位相关的知识以及治疗方法,进一步增强其对疾病的认知程度。(2) 第二阶段。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慢病患者及家属心理变化情况,鼓励慢病患者家属倾诉内心真实想法,明确其不良情绪来源,在此基础上给予慢病患者及家属相应指导、劝解、鼓励以及安慰。(3) 第三阶段。针对过分担心、失去信心或感到绝望的慢病患者家属进行专业心理指导以及情感介入,引导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给予慢病患者家属足够的耐心和理解,同时向其分享成功治疗案例,从而改善慢病患者家属不良情绪。(4) 第四阶段。医护人员需要向慢病患者家属详细讲解手术、康复训练等知识,告知其配合治疗的重要性,指导家属密切观察慢病患者疾病变化情况,向其说明遵医嘱巩固治疗的方法以及相关家庭护理知识。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主要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分别采用SAS焦虑和SDS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价,并统计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抑郁情绪评分为(41.36±7.98)分,焦虑情绪评分为(42.36±7.12)分,生活质量评分为(78.69±9.36)分;对照组患者的抑郁情绪评分为(52.36±6.85) 分,焦虑情绪评分为(51.36±6.98) 分,生活质量评分为(61.23±10.96) 分;对照组在控制抑郁情绪、焦虑情绪以及提升生活质量方面均低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在采用心理护理的方式在慢病患者管理中进行干预,研究组患者的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分别为198例、89例、13例,总的满意人数为287例,满意率为95.67 %;研究組的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分别为135例、133例、32例,总的满意人数为268例,满意率为89.33 %;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讨论

慢性病已经成为全球不可回避的公共卫生问题,以卫生系统为主要倡导者,联合各界力量开展了大量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但因慢性病起病隐匿,病程较长,病因复杂且短期内不会对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这一特征,很多人并不重视慢性病,很容易导致身体由健康状态逐渐发展为慢性病高危状态,但反之慢性病高危状态能转归为健康状态的比例相对较低,有研究表明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的一年自然转归情况中,仅12 %的人实现良性转归,而33 %的人进一步发展成为慢性病患者,55 %的人仍保持在高危阶段[3]。因此,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来看,慢性病高危人群已经成为慢性病患病的强大“储备军”。实施有针对性的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并对症下药,从而促进慢性病高风险人群良性转归[4~5],对降低慢性病患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3.1 慢性病与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一直是全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自1999年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攀升。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仍在不断加快,未来我国老龄人口将进一步增加。老年人相较于青年群体更加容易罹患各种慢性疾病,同时老年慢性病通常具有病程长、死亡率高、并发症多以及难以治愈[6]等特点,患者需要定期去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并且通过长期服用药物来维持健康。

3.2 老年人慢性病管理提升建议

3.2.1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认知水平

由于慢性病老人认知水平有限,家庭照顾者对疾病管理知识也知之甚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患者的健康管理,本案例也证实了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及康复管理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将以下方面作为着力点:一是社会工作者可以积极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寻求社会组织的援助,连接和整合社区医院和康复机构,邀请专家进社区,举办多种形式的义务问诊和慢性病及后遗症相关护理知识讲座;二是社工在社区层面提供多层次心理健康服务。及时发现和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不良情绪问题,为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社区可以通过制作海报、张贴标语、发放健康手册以及建立公众号等线上线下多种宣传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活动,促进整个社区提升意识,健康管理疾病[7]。

3.2.2 强化对社会工作相关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和运用力度

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工作相关专业性人才是当务之急。“打铁还需自身硬”,专业化程度较低、专业队伍缺乏的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必须从根源上予以解决。与此同时,政府、社区、医院应当强化对社会工作相关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和运用力度,让更多“老慢病”患者和家属认识、了解、相信社会工作者,让“使用专业人才解决专业问题”、“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成为常态,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建设[8]。

3.2.3 建立“政府+社区+医院+社工+义工+互联网+”多方联动机制

心理护理服务结束后,对患者的不良情绪管理服务也随之结束,无法真正达到长期保持、持续服务效果的目的。从服务的广度深度和灵活性出发,社工可以倡导全社会共同关注老年慢性病患者,动员多方力量发展联动式服务介入,尝试搭建“政府+社区+医院+社工+义工+互联网+”平台,探索高效而全面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服务模式。在我们专业服务进行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所需要扮演的角色不是局限的,也可以成为整合者和政策倡导者等重要主体。首先,在社会政策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积极地倡导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相关的社会保障政策法规,提供经济上的救助,帮助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缓解他们的经济负担[9]。其次,社工可以对患者进行更加精准的需求评估,努力与大型医院、社区诊所寻求合作,连接多方资源,举办老年慢性病大型义诊活动,普及慢性病康复知识,提供医疗援助。再次,社工可以与义工共同协助患者开展各种节日问候、病友互助、情绪疏导、精神慰藉等活动。社工可以充当志愿者赋能者,引领“社工+义工”从协助者到同行者的蜕变。最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作为未来社工服务的一项重要领域正在持续发展,“互联网+”模式正在运用于各个领域,社会工作者可以积极发动社会各界,打开“互联网+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的多种服务可能。通过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满足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多元需求[10~11]。

3.3 研究结果

在本研究中可以发现,研究组的患者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的评分为(41.36±7.98) 分、(42.36±7.12) 分,对照组的患者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的评分为(52.36±6.85) 分、(51.36±6.98) 分,研究组采用的是心理护理干预的方式在慢病患者的病程管理中应用,慢病患者在抑郁、焦虑等情绪上有所缓解和减少,能够正常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并对生活充满希望,且整体的生活质量要高于对照组。研究组采用心理护理干预之后,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明显上升,研究组的满意率为95.67 %,对照组的满意率为89.33 %。

综上所述,采用心理护理可以提升慢病患者对生活的积极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且对患者的病情有所缓解,能够有效预防其他的并发症,并且能够很好的缓解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矛盾,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何杰,李丛煌,孙铭禧,等.“互联网+”中医慢病管理模式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和复诊情况分析[J].中医杂志,2022,63(2):137-142.

[2]郭祥倩,凌枫.管慢病治小病防大病筑牢健康服务“网底”[N].中国家庭报,2022-01-10(13).

[3]柯淑芬,李颖,李真真.频繁住院慢病患者照顾者负担的影响因素分析[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3(4):391-399.

[4]史云霞.慢病管理模式干预对痛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血尿酸水平控制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1,45(24):2614-2616.

[5]陈建波,王美霞,金岚,等.医院慢病健康管理对风湿免疫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情绪的影响分析[J].心理月刊,2021,16(17):196-198.

[6]张明燕,马力,王晨.慢病康复团队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作用及对心理、生活质量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1,30(2):123-126.

[7]郭昫澄,谢卓丹,袁平.欠发达地区农村“三高”慢性病患者的贫困风险与管理策略[J].医学新知,2022,32(1):40-46.

[8]胡春艳,陈茜.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活动受限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2,36(4):683-686.

[9]张怀水.“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出台顶层设计:将更多慢性病药纳入集采[N].每日经济新闻,2022-02-23(2).

[10]赵艳丽,范添,薛刚,等.社区慢性病老年人上门护理服务KANO需求属性及其影響因素[J].济宁医学院学报,2022,45(1):25-29+38.

[11]丁贤彬,唐文革,陈莉玲,等.重庆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与非示范区高血压健康管理指标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2,30(2):87-91.

猜你喜欢
抑郁焦虑心理护理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饮食和心理辅导在肝胆护理中的综合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