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语文
最近在戴维斯家族的投资史。这个专注于保险股的戴维斯家族,其实与格雷厄姆非常熟悉。所以,不免传承了以安全边际为核心的价值投资理念。为什么戴维斯家族偏好金融股呢?因为金钱永不过时,所以,银行股永不过时,这是戴维斯家族的投资核心观点。
保险行业,相比制造业,有很多优势,比如说他们的产品是不需要做太多的研发投入和更新。一些保险公司在庆祝他们的200岁生日的时候,他们卖出的产品跟200年前的产品并没有什么区别。保险公司用客户的钱进行投资,并从中获利。而制造业公司却没有这样的机会。
我曾经问过很多朋友,如果你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板,你希望自己的公司是银行,还是新能源公司?结果大多数人都选择做银行的老板。其实这个就是常识。实际经营中,银行的利润是源源不断的产生,系统性风险也小,而民营银行更是屈指可数,不是谁都可以拿到银行(券商、保险)牌照的。但新能源行业门槛很低,中上游污染也很大,一般都在西部地区经营,经营起来其实也蛮辛苦的。
但到了股票市场,大家就不是这种实业经营的思维了,绝大多数都变成想赚快钱的赌徒,不亏钱才怪。
尽管有基业常青的优点,但银行业也有着乏味的名声,被称之为“三傻”之一。因为银行从来不会引领潮流,所以投资者也不会为其股价支付溢价,这意味着购买银行股票不可能迅速赚大钱,由此你可能总是有机会以相对与其他类型公司具有折扣的价格买到银行股,能以便宜的价格搭上银行的成长。
银行是靠其他人的钱获利的,所以必须谨慎。鲁莽的放贷行为是一种职业病,但是有经验的经理人可以将风险最小化,保持谨慎之智战胜贪婪之心。
看上去,在某段时间,科技股的增速似乎很快,但投资者一般赚不到大钱。因为科技的迭代速度飞快,投入研发的成本很高,一般投资者很难获得长期的红利。除非,他是企业创始人或者核心成员,并对公司和未来创新有十足的理解和把握。当然,更重要的是,一般科技股都是热门股,所以,上市之初定价即已经远远透支了未来若干年的业绩增长,或者上市前几年往往股价大涨,这个时候后面跟来的投资者往往要付出惨痛的教训。比如戴维斯家族的第二代基金经理谢尔比就曾经为高价的科技股付出了后悔40年的代价。
金融股看上去业绩增速很慢,仅在10-20%的业绩增速,但实际上如果能够持续保持20年的10-20%的增长,已经可以超越很多实业了。比如在中国我们一直强调要金融让利,其实就是因为金融太赚钱了。
戴维斯看中的保险股,其实每年的业绩增速也就在10-20%之間,看上去很普通,但长期来看,回报率惊人。而且戴维斯还加了一倍的杠杆。这恰好可以让收益率翻倍。所以,在冷门的行业当中寻找价投的机会,其实是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研究的地方。但却是值得花时间的地方。
2021年开始,我把时间放在金融地产的方向上。这并不是故意要捡便宜货。而是因为这两个大行业的便宜货太多了。当A股市场大多数人都看好科技股和新能源时,理性投资者远离风口,偏好押注金融地产股。
从博弈的角度来看,以年为单位,风格轮动的策略,就是押大押小的游戏。当市场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押热门赛道时,如果你押冷门股,往往后者胜率更大,赔率也更大。
有些行业和公司的利空,对市场人心是一种明显的冲击。
这个时候,你要认真思考,利空消息是否会对股价构成重大风险或机会。
笔者的原则是,看股价是否处于热门的高位,还是处于相对冷门的底部。
1、如果处于高潮期,市场往往对利空是不敏感的。而且大众会怀疑利空的真实性。因为他们不愿意承认所谓的利空消息,反而会觉得这种消息是谣传。比如最近股神减持某新能源股的消息,很多人就觉得是假的。但我认为是真的,要重视股价处于高位时的种种利空消息,他们往往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针对股神减持的问题,我前两天另外写了一篇文章来谈相关的看法,这里不再赘述。
2、如果股价处于历史底部,这个时候出现利空,或许是个机会。
如果一家具有吸引力的公司由于暂时的坏消息而出现股价低迷时,也许是出手的机会。
也就是这个时候,如果你愿意反着想,反而能够获得更好的买入机会。
因为真正的聪明投资者,不会被底部所谓的利空吓到,反而会因为听到了利空而更加兴奋。说明有人在趁机吸货。
这种心理是不是有点逆人性的感觉。不过一旦你掌握了这种思维,也就离成功更近了。
如果你不幸被市场传言和利空吓到,那很可能在低位割肉了。很多现实的案例,我就不一一举例了。最近的银行地产只是其中的一个经典案例。
总之,股票市场永远是认知变现的游戏。提高认知,就能提高收益率,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