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系统规划研究

2022-05-30 03:53:53袁丰何子珩
艺术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规划设计

袁丰 何子珩

摘要: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慢行交通作为一种绿色交通方式,不仅能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游憩的场所。文章将城市滨水绿道空间和慢行系统有机结合,从人的需求切入,探讨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方法,以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慢行系统;滨水绿道;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9-0-03

0 引言

“绿道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促进了以生态、恢复、保护为主旨的绿地规划的发展,同时绿道的规划设计理念,为城市的滨水空间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武汉市在2021年7月14日起草了《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强化绿道慢行交通连接,将其运用到城市滨水绿道空间中,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场所,而且还可以连接城市交通,增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连接性、可达性。

1 研究背景

2012年,《武汉市绿道系统建设规划》获市政府正式批准,确定了城市区域和主城区域的绿道布局,总体结构为“一心、六楔、十带”,全长2200千米的武汉城市绿道网络系统。截至2021年,武汉市已建成绿道总长达2013千米,绿道成为城市慢行重要空间载体,具有交通、休闲、生态等人性化功能,绿道理念深入人心。

2021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担当湖北省“一主引领”新使命,武汉市颁布了《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强化绿道慢行交通连接、建立“轨道+慢行”出行理念、优化行人安全过街设施等相关建议,释放了积极贯彻绿色出行理念,打造安全慢行系统发展战略,推进“绿色示范市”建设的信号。

从绿道到慢行系统,绿道这种主要服务于行人与非机动车的绿色开敞空间,与城市产生了紧密的关联。如在《武汉市绿道系统建设规划》中,绿道就被分为市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3类。不同尺度的绿道以网状布局连接城市功能组团,为市民提供便捷、安全、多元的慢行交通环境,从而实现城市慢行系统的构建。

2 城市滨水绿道与慢行系统

武汉市两江交汇,166个湖泊星罗棋布,具有得天独厚的“大江大湖”地理特色。从千禧年至今,两江四岸、环湖绿道都是该市绿道建设的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城市滨水绿道,顾名思义就是位于城市水滨区域的绿道。自100多年前绿道概念在美国提出以来,滨水绿道就是备受关注的线性绿色空间。如1867年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美国波士顿绿道,不仅改善了环境,还为人们提供了开展户外教育的场所。随着环保运动的迅速发展,1960年至1980年,美国的滨水绿道更加注重对环境的治理和优化。1985年,美国成立了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PCAO),强化了绿道对人们生活的作用[1]。国外慢行系统的设计实践,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哥本哈根是世界上慢行系统最完善的城市,1973年在滨水区建设慢行系统并连接城市绿道,串联城市历史街区、商业街、公园等重点区域。经过50多年的发展,哥本哈根慢行空间增加了7倍,机动车退出了城市中心。国外滨水绿道和慢行系统发展时间较长,研究范围相对广泛,有着比较完整的系统。

国内城市滨水绿道思想研究源于1998年,俞孔坚教授提出“利用绿道的思想来指导城市水系的规划”。2006年,根据绿道形式与功能,绿道被分为3类,其中就有滨水绿道。2010年,放正兴、朱江教授认为城市滨水绿道由3个要素构成:滨河带状绿地、慢行道、绿道配套设施。2013年,童道琴教授提出滨水绿道慢行空间的共享性、参与性和连接性。国内慢行系统研究源于2002年4月上海市政府首次發布的《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白皮书》,其中提出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是重要的短途交通方式,而且是所有交通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要重点规划和增强道路系统的可达性和完整性,完善慢行系统网络与城市的连接,但国内滨水绿道和慢行系统多停留在理念和功能阐述的层面。

综上所述,滨水绿道慢行系统是建立在城市滨水绿道基础上的系统规划设计,是城市慢行系统的一部分。它以滨水绿道为慢行系统的空间载体,通过沿海、沿江或环湖的步行道或非机动车道,将城市中沿水系分布的绿地、公园、广场等串联起来,并辐射到周边社区、商业区、办公区等区域,让城市滨水绿道与城市慢行系统实现有机融合[3]。

3 滨水慢行系统的分类

本文根据水资源形态的不同,将滨水慢行系统分为以下3类:滨海绿道慢行系统、滨江绿道慢行系统和滨湖绿道慢行系统(见图1、图2、图3)。

滨海慢行系统呈线状或者带状分布,在设计上首先要考虑气候变化、水位上升等环境变化要素、保护水生物栖息地及满足各类船只的需求。其次要改善公共通道,设计点线面的慢行景观体系,并打造配套设施连接城市交通,增强区域内慢行的完整性和可达性。比较著名的案例是里约热内卢的奥林匹克滨海大道,该项目通过扩张、连接和改善公共空间,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经济技术水平及环保可持续性。

滨江绿道慢行系统呈线状或带状分布,首先在设计上应综合考虑防洪防汛要求、消落带、自然栖息地等要素。其次要保证滨江慢行系统的可达性、与城市公共空间和水上交通的连接。比较著名的案例是上海虹口滨江绿道,把封闭的码头作业空间,变成人人可达的公共空间,形成一条集漫步、慢跑、骑行、观光于一体的慢行系统。

滨湖绿道慢行系统呈环形分布,一般以湖泊蓝线为设计边界,通过垂直于环湖绿道的城市干道,构建“环+放射”的慢行系统。设计师综合考虑使用者的行为特征,赋予绿道不同的功能,与城市滨湖公园、郊野公园相连,用“点、线、面”打造城市慢行网格。代表案例是法国马汀湖休闲中心,该项目修建休闲设施、改善水上体育活动及增加商业服务,构建了统一的公共空间,慢行节点联系紧密,并且改善了整个湖滨景观。

本文通过滨湖绿道慢行系统,对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系统变革、设计及城市连接展开研究,以武汉东湖绿道慢行系统为例,探讨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系统的多样性。

4 武汉市东湖绿道慢行系统探究

4.1 项目背景

武汉东湖自1950年兴建风景区以来,一直以来都是武汉市的著名旅游景区。2011年《武汉东湖风景区总体规划(2011-2025年)》获国务院正式批准,规划东湖绿道慢行系统被提上议程。2015年12月,武汉绿道一期工程正式开工。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东湖绿道接见了印度总理莫迪,一时间,东湖绿道声名鹊起。如今,东湖绿道已成为武汉的名片、城市形象的代表。

武汉市东湖绿道全长101.98千米,其规划设计综合考虑了通过东湖绿道让东湖与城市、市民发生相应关系,联动东湖及城市周边区域产生深刻的联系,东湖绿道慢行系统让城市环境更加优美,也为武汉市民提供了健身场所。

4.2 东湖绿道慢行系统的变革

东湖绿道前身为东湖环湖路,是机动车主干路网的过境交通要道。2015年,东湖隧道建成,过境机动车快速路网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具备了改造东湖环湖路的条件。东湖绿道的建设主旨就是构建从机动车道转变为步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慢行系统,并使其与周边甚至整个城市连接渗透。

东湖绿道慢行系统呈环形分布,以“内慢行、外车行”分区、分级慢行网格体系,使内外交通互不干扰;以“停车场与内外交通衔接枢纽有效结合”为两大理念,充分考虑了居民到达景区的便捷性;以“畅通、便捷、宁静、安全”为慢行系统规划的目标,运用人工智能,实现智慧步行和优化园区管理,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了优质服务。

东湖绿道慢行系统与城市连接,以东湖为关键点,将绿道慢行的线路串联和发散,最终形成独特的武汉慢行网格,将武汉城区分为局域分块、主干网和线网,构成疏密有致的慢行网络;主干线以高标准配套,可直接步行或通过非机动车抵达东湖景区,市民可以从城市多个热门区域通过绿道慢行系统直接抵达东湖绿心,它既串联了城市的重要片区,又落实了基本的生态控制线,并补充了城市交通体系。

4.3 东湖绿道慢行系统的主题设计

东湖绿道慢行系统根据原有场地逐一整改和规划,将景观路线串联起来,设计了5种主题性慢行子系统(见图4)。

第一,湖中道慢行系统设计。该路段以非机动车改造为主,为步行者、自行车和电瓶车使用者提供了安全保障。在道路断面处理上,非机动车道主要由原有沿湖大道的车行路改造而成;人行道利用现有腹地,或通过悬挑栈桥或生态护坡方式实现。

第二,湖山道慢行系统设计。非机动车道主要利用腹地,采取分离式或者并行式改造;增加步行道,沿湖亲水步道依山傍水,充满意境。创造了一条连续的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路,环绕水岸线,并与城市系统连接。

第三,磨山道慢行系统设计。磨山道北侧绿道为国际自行车赛事路段,以山、水、都、城为载体,体验多层次的空间变换。磨山段南侧设为非国际赛事段,将现有道路改造为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为人们带来山林穿行的慢行体验。

第四,郊野道慢行系统设计。采用中间双向自行车道、两侧分设步行道的模式,人与自行车并行。步行及自行车网络规划根据分段游览主题与游客构成确定。如绿道起始至总观园段以自行车道为主,总观园至三环路段以人行道为主,三环路段至终点以自行车道为主。

第五,森林道慢行系統设计。采用自由开放的出入形式,周边市民可以自由进出,在附近骑行、散步等。通过慢行系统实现与周边城市功能区的连接。

以上东湖绿道的5种主题性慢行子系统充分利用了滨水自然资源和山地资源,结合东湖的风向和水位,依据功能分区设计。多种造景手法的运用,形成了慢行系统有节奏的兴奋点。

武汉东湖绿道慢行系统一是将原来的机动车道改为步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慢行系统;二是形成“内慢行、外车行”和“停车场与内外交通衔接枢纽有效结合”两大慢行理念,实现了内外交通互不干扰,提升了市民到达景区的便捷性;三是东湖绿道慢行系统与城市连接,以绿道慢行串联,构成了独特的慢行网格。构建城市绿色出行框架并且连接城市绿道,展现了东湖自然生态之美,成就了湖城相融、高效便捷的绿道系统。

5 结语

武汉东湖是武汉的绿心,武汉东湖绿道慢行系统让市民生活和休闲游憩得到了完美融合,与周边甚至整个城市相连接。未来武汉市滨水绿道可以慢行系统为发展基础,增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连通性和可达性。同时,慢行系统有助于打造独具特色、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交通更需要利用好慢行系统,慢行系统是现代化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交通拥堵的良药。未来武汉市将被打造成一座具有自身特色、识别性强、富有活力的滨水城市,建设城湖相融、文景相生的滨水生态绿城。

参考文献:

[1] 姜晓雪.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历程及其特征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2] 姜钧文.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9.

[3] 袁丰,刘寒.城中湖公共道路系统的构建与连接: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12):121-122.

作者简介:袁丰(1979—),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滨水景观。

何子珩(1998—),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滨水景观。

猜你喜欢
规划设计
刘璐规划设计作品
刘璐规划设计作品
规划设计作品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研究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中华建设(2019年6期)2019-07-19 10:13:18
森林调查规划设计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39
规划设计
风景园林(2017年2期)2017-06-05 09:36:18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