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腾
人们常说,皇帝是高危职业——平均寿命短、工作强度大、风险程度高。但是皇帝的法定继承人——皇太子,其危险程度比起皇帝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简而言之,太子有三大危:皇帝、兄弟与权臣。
太子最大的危险来自他的父亲——现任皇帝。太子是皇帝立的,自然也可以被皇帝废掉。太子,是皇帝钦定的继承人,是王朝将来的主人。但是,对太子来说,人生最荣耀的一刻,恰恰是老皇帝死亡的时候。父亲的死,是自己的开局。这是一个无解之题。
对于皇子来说,当不上太子皇位就更加无望,因此,太子的兄弟们对太子之位也是虎视眈眈。历史上,皇子们虽说有皇族血脉加身,看似光芒万丈,但兄弟阋墙的局面数不胜数。除了皇帝和自己的兄弟,太子还有一大威胁,那就是当朝权臣。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现任皇帝的权臣未必能够得到下任皇帝的垂青,甚至面临被清算的威胁。因此,权臣会在还握有权势时尽力影响皇帝为自己安排后路,不少太子是被兄弟和权臣共同搞废的。
纵观历史,太子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职位,稍有差错就会万劫不复。那么,到底有没有公认的舒舒服服、令人羡慕的太子呢?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朱标绝对是。
朱标能被称为最令人羡慕的太子,是因为前文所述的“三大威胁”,朱标一个也没有,换言之,朱标有朱元璋的充分信任,无兄弟威胁地位,亦无权臣肘腋之患。
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即加封朱标为皇太子。再看朱元璋为朱标挑选的班底——李善长兼任太子少师、徐达兼任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冯胜兼右詹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赵庸、王溥兼副詹事;杨宪、傅瓛兼詹事丞;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顾时、孙兴祖兼同知左右率府事;吴祯、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邓愈、汤和兼谕德;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文原吉、范显祖兼宾客。这套班底,基本就是朱元璋自己的班子。
朱元璋在洪武初年所選定的东宫官员,除了朝廷支柱外,也包含了淮西勋贵、浙东文臣与他方降将等多方势力,既让太子免受其中一方的过度影响,也平衡了朝廷未来的政治势力。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朱标的继承人地位是毫不犹豫且殚精竭虑的。
从大明王朝建立的那一刻起,朱元璋就选定朱标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做了深思熟虑的安排。同时,朱标的兄弟们并不能威胁他的地位。
在嫡长子继承制下,朱标的储君地位早早被确立。朱元璋早早就定好了将诸王分封外地的政策。洪武三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三子朱棡为晋王,四子朱棣为燕王,五子朱橚为吴王(后以江南为财赋之地,改封周王),六子朱桢为楚王,七子朱榑为齐王,八子朱梓为潭王,九子朱杞为赵王(当年夭折),十子朱檀为鲁王。洪武十一年,命上述诸王就藩,之后又陆续分封诸子为王。朱标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洪武二十四年,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王已在边塞要地守卫多年,周王朱橚等成年诸王均已就藩,留在京师应天府的多为年纪尚轻的藩王。朱元璋甚至还拿汉景帝时期七王之乱为例教导朱标如何驾驭诸王。
最后一点,就是朱元璋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也是对朱标的爱护,在平定天下后,大肆诛戮大臣,不仅仅是淮西勋贵、浙东文臣、陈张降将,凡是被朱元璋认为有能力威胁大明王朝将来的大臣基本被杀戮殆尽。
所以,这样一个上有父皇宠爱、下无兄弟威胁、旁无大臣掣肘的太子,如何不让人羡慕呢?
不过,最令人羡慕的太子却没有继承皇位。朱棣取得政权后,史籍中对于朱标的记载也是寥寥数语,甚至有不少编排的内容。实际上,正史当中,朱标的能力是为朱元璋充分认可的。
首先,朱标以仁德闻名。无论是明代的《国朝献徵录》,清代的《明史》,在朱标传记中都称赞其仁德之风。朱标谥号为“懿文太子”,“懿”者,“温柔贤善,柔克有光”,朱标谥号为朱元璋钦定,由此可见,朱标的仁德是为朱元璋认可的。
为政者光有仁德是不够的。在朱元璋为朱标撰写的册文里提到:“皇太子标,居储位者二十有五年,分理庶政,裨赞弘多。”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于太子的政务能力也是满意的。这主要体现在其预政过程之中。朱元璋在确立太子后,曾言“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留太子监国”。
不过,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除了曾前往汴梁和中都凤阳外,基本没有离开过京城,监国有名无实。而且,正如前文提到的,洪武元年,朱元璋为东宫选取的官吏与自己是同一套班底,从正面看,这是为了防止父子之间产生嫌隙,又平衡了各方势力对太子的影响,防止浙东文人对太子影响过深。另一方面,也表明东宫并没有自己的势力。直到洪武十年,朱元璋才下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开始了朱标太子预政之路。太子预政一方面是对太子的历练,也是朱元璋有计划削弱丞相权力的步骤:既然凡事要先报告给太子,那么原先作为皇帝以下处理政务第一人的丞相,重要性就降低了。总体看来,朱标的这份工作完成得不错,让朱元璋可以放心削弱相权。
洪武十四年以后,朱元璋逐步扩大了东宫的直属机构,让大批没有背景的读书人充任太子僚属。同时,朱元璋也不断扩大朱标的权力,让东宫僚属分担司法权。此外,朱标多次出巡,对于民情地理都有一定了解,去世前还出巡陕西,巡视完成后献上舆图,总结西安作为首都的条件。朱标的政治能力,作为一名守成之君,完全是合格的。
历史无法假设,朱标身上种种令人羡慕的特质都随着他的去世而烟消云散,留给朱允炆的是外有诸王环伺、内无能臣辅佐的局面,朱元璋针对朱标所作的“精妙”安排反而成了朱允炆的绊脚石。靖难之役后,朱允炆不知所踪,朱允熥、朱允熞被禁锢凤阳,被朱棣选择奉祀朱标的朱允熙也在一场大火中死得不明不白,令人不胜唏嘘。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