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2.0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22-05-30 22:53杨春蓉赵小勇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2年21期
关键词:导师应用型校企

杨春蓉 赵小勇

摘要:文章针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介绍了“2+1+1”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原则、“夯基础、明方向、育能力”模型的总体设计和“五位一体”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并就实践中发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软件工程;卓越计划2.0;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21-0167-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软件工程专业承担着为软件产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方针和计划、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2018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行动及“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工作等,都对应用型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

然而当前高等教育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并不如人意,存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企业需求脱节;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及创新教育体系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陈旧没有体现新工科“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1];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待加强;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双师型队伍建设乏力[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深度不够[3]等问题。新余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软件工程人才需求,做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1 创建“2+1+1”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1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立足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总目标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考查兄弟院校、开展毕业生回访和用人单位调查、与中软国际等合作企业进行深入交流、邀请行业专家来校研讨等,最终将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软件工程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具有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具备选择和使用先进技术及工具,通过实践研究解决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按照工程化的原则和方法从事软件项目开发和管理等软件工程相关工作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提得起”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明确价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原则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能力本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借助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训实习、学科竞赛、认证考试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软件开发方面的综合能力,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以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二是产出导向,贯彻OBE教育理念[4],以学习成果为起点,积极对接新工科建设需要、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行业岗位需求,反向设计培养课程与培养过程。再与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企业需求、课程设置符合岗位需要、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发展要求。三是立足课堂,以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依据,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作用,多角度全方位推进“线上课堂+线下课堂、学校课堂+企业课堂、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的三课堂融合教学改革探索,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1.3规划软件工程专业“2+1+1”应用型人才培养分阶段目标

结合现有的人才培养经验和校企合作成效,学校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四年各阶段学习目标和任务做了“夯基础、明方向、育能力”总体设计,并创设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背景下的软件工程专业“2+1+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5],如下图1所示。

和许多高校类似,“2+1+1”模式中的“2”,是指在学生的大一和大二这两年中,按照大类培养的方式,以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学习为主,通过开设各基础课程、组织相关专题讲座、邀请企业行业精英来校讲学等方式,让学生对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实践能力有较好的掌握。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完成相关基础课程的学习形成有一定广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夯实基础为后续的深度学习做准备。

“2+1+1”模式中的第一个“1”,是指在学生的大二暑假和大三两个学期中,引入企业实习和校企合作课程,实施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学习指导,通过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开展见习、指导选择方向课程、开设校企合作课程和综合课程设计、组织参加学科竞赛、指导参与相关企业真实项目研发等方式,让学生开始熟悉企业人才需求和具体岗位能力要求,结合兴趣和职业规划找到自己的专业学习方向并形成一定的专业特长。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在企业和学校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专业方向和发展专业特长。

“2+1+1”模式中的第二个“1”,是指在学生的大三暑假和大四两个学期中,围绕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与企业签订定向实习协议、参与企业或教师的真实项目研发、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和省级以上学科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全年进入企业环境,在雙导师指导下结合真实项目研发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真实项目的训练形成一定的行业视野和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

1.4围绕能力培养打造“五位一体”新型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设置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在借鉴国内外软件工程专业成功经验基础上,以CDIO工程教学理念为核心,融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国家教学质量标准,在学校原有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结构下,对原有各平台课程模块进行重组,结合新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打造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校企合作课程+项目实训课程+卓越课程”的新“五位一体”课程体系结构[6],具体见下图2。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C语言、计算机导论、数字逻辑以及离散数学等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熟悉软件工程专业相关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与实现技术、Java 程序设计、软件建模技术、软件构造、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工程经济学等课程。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中,一方面继续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基本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逐渐接触行业人才需求和具体的相关岗位能力要求,开始有意识地选择和深入学习相关方向课程,并逐渐形成专业特长。

校企合作课程,包括软件项目管理、JavaEE体系结构及程序设计、JavaEE 高级框架、Web 前端技术、移动应用系统开发等。这类课程多数由合作企业的行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合作共同开设,通常由学校教师完成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行业导师则依托真实项目或案例完成实践应用部分的教学,也有少部分课程由企业导师全部负责,学校教师作为助教配合。这类课程最受学生欢迎,一方面是行业导师的丰富项目经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例,知识的应用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另一方面也能在学习中熟悉行业发展和相关岗位工作职责,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同时,校企合作课程还能对教师培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项目实训课程,包括Java 程序设计综合实训、移动终端开发综合实训、软件设计与构造综合实训、大二暑期的企业见习、大三暑期的企业实训和大四的定向企业实习。这类课程既有安排在学校实训实验室的,也有安排在企业具体岗位上的;既有虚构的特殊教学情境,也有企业真实的研发项目,还有国赛、省赛中的题目等。课程都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应用,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際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卓越课程,包括相关职业资格的认证课程、专业英语、创新创业课程和毕业设计等。这类课程注重挖掘学生在IT工程师方面的潜力、注重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在最重要的毕业设计中,结合地方行业、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问题或学术问题为选题,推行“行业企业出题制”,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由行业导师和学业导师共同指导,行业导师负责毕业设计的实用性和前沿性要求,学业导师负责其学术性和规范性要求。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基本都具备了单一项目的研发能力,为其日后朝着卓越IT工程师目标前进打下良好基础。

2  “2+1+1”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与反思

2.1人才培养具体举措与成效

学校在2020年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开始这一模式的实践验证和持续完善,目前已完成第一年的课程教学。2021年的新生也列入了第二批方案使用对象。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学校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按照“理论与实践结合、书本与项目结合”的原则,重点运用课堂教学和学科竞赛活动,努力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课堂教学这一人才培养主阵地上,所有课程均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方式,对于部分课程还引入优质MOOC教学资源,开展翻转课堂、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教学质量。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学生们的相关课程成绩相比往届有明显提升;课程建设也取得较好成效,《Web前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两门课程被认定为2020年江西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师们的教学热情被充分激发、教学水平也有显著改善。由于学生入学不久,许多学科竞赛无法直接参与,但学生们还是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参加2020年江西省信息技术知识大赛,在竞赛过程中坚持“以赛促学”,虽未获得省级奖项,但对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有了更好地掌握与运用。

2.2反思

在培养方案的启动之时,学校就同时启动了对应的诊断性评价,利用问卷、访谈、座谈、测验等多种方式收集相关数据与信息,对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学习效果、培养制度等诸多要素开展评价,以保证人才培养的科学有效。从现有的数据反馈来看,有以下两个问题需解决:一是校企合作课程开设过程中问题重重,校内教师普遍缺乏项目开发经验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企业导师在教育教学法方面又存在明显问题,双方在课程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都存在争议;二是部分课程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还停留在以期末考试为主的总结性评价上,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关注,产出导向的理念尚未落到实处。

下一步,学校将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一方面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优化组合,由课程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称的老师牵头组建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由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具有行业认证的双师型教师牵头组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分别负责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及实践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校要求和专业建设需要,定期派送教师到企业开展实践锻炼,并采用柔性引进的方式聘用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导师入校,以不断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确保课程教学质量。同时,也要进一步改革课程评价机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坚持“评价指标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引导和鼓励教师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测验、调查、电子档案袋、量规、访谈等工具开展过程性评价,为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保驾护航。

3  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是计算机科学学科之一,是我国理工类高校设置的重点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承担着为软件产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全球IT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软件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十分巨大。学校将在后续的人才培养实践中继续加强质量监控和理论研讨,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培养方案,使得“2+1+1”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 何小虎.卓越工程师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9,35(1):48-51,55.

[2] 林菲,龚晓君,马虹.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实践体系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5):181-183,219.

[3] 张健,安立龙,朱旭东.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2):15-18.

[4] 于彬.基于OBE模式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12):20-22.

[5] 孙桂煌.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思考与实践[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4):43-44.

[6] 何丽华,阮晓霞,胡庆辉.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4):214-216.

【通联编辑:王力】

猜你喜欢
导师应用型校企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V eraW an g
导师榜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