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青年社区的共生设计策略研究

2022-05-30 22:54:06李梓萍陈羲訸梁晶
艺术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城中村

李梓萍 陈羲訸 梁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中的青年人群愈加追求品质化、邻里化的居住方式。城市房价高昂,租房成为年轻人的首要选择。城中村作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居住社区,常邻近城市中心,为青年人群提供了大量交通便利、租金低廉的房源。但城中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常以宅基地为基础,在平立面上进行三维式扩张,引发了空间凌乱、建筑紧密等问题。因此,文章以深圳水围柠盟公寓为例,分析其与城中村的共生设计方法,从空间、功能、文化三个角度出发,构建青年社区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青年人群;城中村;水围柠盟公寓;共生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9-00-03

0 引言

城市化背景下,劳动力拥入大城市,大量青年群体面临买房价格高、租房品质差等问题,青年住房问题引起社会、政府广泛关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建设公共住房体系;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允许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存量房改建为保障性租赁房,明确了保障性租赁住房基础制度和政策支持;2022年,《“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提出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群的住房问题。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色现象,留有乡村居住社区的特征,凭借其低廉的租房价格,成为初入职场青年群体的首选住所。深圳市城中村存量大、问题大,因此成为公共住房改造的重点城市。据调查,深圳市实际人口80%住在租赁房中,61.3%租赁房位于城中村[1]。2017年,深圳政府提出在“十三五”期间,通过收购、租赁、改建等方式收储城中村住房,进行统一租赁管理;2019年,深圳政府出台《深圳市城中村(旧村)综合整治总体规划(2019-2025)》,明确以微改造治理城中村的思路,提升城中村空间品质,加强住房保障;2022年,深圳发布《深圳市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坚持以保留提升为主,通过“留改拆”并举方式推动城市更新,并加大住房保障力度,与城中村共生共融的长租公寓得到大力发展。

城中村存在建筑密度大、建筑间距窄、公共活动空间奇缺、配套设施不全等问题,青年社区需要在保留原建筑的基础上,改善问题并焕发生机。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青年社区与城中村的共生关系,探讨青年社区的设计策略。

1 青年社区概念

社区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社区成员互动交往,形成相互关联、具有文化认同感的团体。青年社区是在青年公寓的基础上引入了社区概念,其既能满足青年群体的居住生活需求,又能通过社区活动、社区文化形成群体归属感。

青年社区主要包含公共空间与居住空间。公共空间以多元化、差异化为设计重点,具有社交、休闲、娱乐、学习等功能,居住空间分为单人租住、双人租住、多人租住形式。

其中,当代青年社区按照合租居住单元的功能划分,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廉租铺位模式,在单个房间内提供多个床位,以9h胶囊公寓为代表;二是创业孵化平台模式,结合公寓居住与产业办公功能,主要有SOHO型、联合办公型两种类型,分别以SOHO现代城、燕京里为代表;三是社交属性模式,其缩减了居住空间、扩大公共空间,以YOU+青年公寓为代表。同时,在城市存量更新的背景下,老旧建筑改造型青年社区成为新趋势。老旧建筑改造型青年社区,常是对城市旧厂房、城中村旧公寓进行适应性改造,更具时代感与地域性,以万科五羊泊寓、水围柠盟公寓为代表。万科五羊泊寓是以整栋公寓为改造基础,而水围柠盟公寓则以29栋公寓中的504间公寓为改造基础,公寓较为分散,改造难度较大。

2 共生理论

共生的概念源于生物学,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首先使用并做出明确界定[2]。最初,其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相互依赖、共同生存的现象,后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建筑学等领域。共生理念是指尊重多元存在,探求共同的平衡点,指其内部构成要素协调促进,兼顾局部与整体,达到平衡发展的状态。实质就是纳入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动态多元论[3]。

基于此,青年社区在融入城中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青年居住、生活、交往等空间、功能与原社区的共存,以及社区精神的呼应,从而达到平衡整体的理念耦合。

3 青年社区项目解读——以水围柠盟公寓为例

水围柠盟公寓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水围村,改建前的水围村采光通风条件差、公共活动场所缺乏、基础设施落后,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但因其地处市中心,紧靠福田区中央商务区,与深圳城市经济、服务、交通系统紧密相连,与城市的交流互动频率更高,吸引了大量年轻白领、企事业单位人员入住。其街区、建筑的空间形态,呈现网格式规则分布,为青年社区的进一步优化整合、改造提升提供了较好的条件。福田水围柠盟公寓是首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将城中村私宅与青年人才住房改造相结合的项目,其在缺乏相关理念和实践的情况下,将城中村青年社区改造落实到具体实践层面。

3.1 第三空间的意识化打造

黑川纪章指出,室内外空间存在一个插入空间,介乎于内外的第三域,即第三空间[4]。第三空间大量用于缓解建筑内外空间的冲突与矛盾,如城市建筑化、建筑城市化设计理念。第三空间可用于缓解青年社区与城中村的隔阂,在垂直向上的建筑空间中发挥公共活动价值。在空间组织中,第三空间常以内部开放空间、外部延伸空间的形式存在。由于內部空间较为拥挤,水围柠盟公寓的第三空间多以外部延伸形式存在,包括入口庭院、空中连廊。

水围柠盟公寓交通网络功能复杂、流线混乱,青年社区通道、社区外住户通道、商业街巷盘根错节。第三空间为社区厘清了复杂的巷道网络,构筑了层次分明的立体交通空间。青年社区归纳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大院,电梯与电梯庭院以点状形态,作为入口空间。电梯与庭院、室内外连廊相串联,形成系统的主要交通结构。连廊形式的第三空间承担交通、社交双重属性,室内外廊道纵横相连、色彩鲜明,为住户提供视觉引导,发挥交通的作用。租客可通过廊道到达所有楼栋,五层与七层的室外廊道成为租户的视觉焦点,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得到提升,租客可在此处驻足观景、闲谈小聚。

3.2 功能的适应性转换

随着时代变迁,旧建筑的存在意义会不断变化,建筑空间的功能也要灵活适应新空间与新生活。在城中村青年社区改造过程中,要整合青年社区的新功能需求,重新定位城中村的空间功能,在原空间上补充与替换功能。

水围柠盟公寓中,屋顶空间本无任何实用性功能,但结合青年对公共空间的需求,设计师在屋顶放置了植物架、荧光方块、洗衣机等装置,赋予空间菜园、休憩花园、烧烤聚餐、洗衣晾晒等多种功能。而位于五层的青年之家,原本属于居住空间,因其活动空间过少,且处于社区楼层的中心位置,被设计成青年社区中心。青年社区中心在两栋握手楼间搭起架空层,以回形布局方式,布置了8种不同的功能,包括厨房、多功能厅、卫生间、阅读室、茶室、中庭、餐厅、健身房。室内廊道原本仅拥有单纯的交通功能,但随着色彩、标识、图案等要素的置入,赋予了空间社交、观赏等新的功能。

3.3 社区文化的在地化营造

在地化是地域范围内的建筑形态、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群体归属感[5-6]。在地性文化的营造,需要探讨旧的价值与新的融合关系。“旧”包含旧建筑、街区景观、商业文化、历史遗迹等,“新”指的是新的建筑空间、新的生活方式。社区文化的营造,需要在尊重城中村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将青年社区的新生活、新建筑融入旧建筑中。

在旧建筑上,水围柠盟公寓延续了握手楼完整的建筑空间结构、保留了大部分建筑墙面肌理。考虑到新社区生活需求以及部分建筑立面破败不堪的情况,设计师在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做了适应性设计,即用粉刷的方式,将廊道与建筑表面涂上7种充满活力的色彩,起到导航区分、增添活力的作用。同時,水围柠盟公寓保留了传统底层商业街区,将原本的一、二层建筑改造为带有岭南风格的三层骑楼商铺,打造具有购物、餐饮、社交功能的1386文化街区。此外,社区未设置主入口,边界以开放的形式存在,与村中商业街区、古井遗迹、市集脉脉相通。

4 共生理念下的城中村青年社区设计策略

4.1 节点性空间:新旧空间的连接

青年社区需要大量的公共空间,而城中村建筑密度高、楼间距较窄,能够用于开展大型公共活动的场所不足。因此,可以采用社区空间城市化的方式,打造节点性的公共活动场所。社区空间城市化主要指三种节点性空间,一是将青年公寓外的部分社区空间,改造成与城市共享的公共空间,如底层商业空间、小区围墙;二是将青年公寓内部的部分空间改造成公共空间,与周边社区共享,如青年中心、顶层露台;三是拓宽青年公寓的内部公共面积,如廊道、挑空平台,与城市空间共融。

城中村宽敞的空地较少,可以依托小区围墙,置办永久性装置,创造交流、互动空间。城中村仍存在大量闲置的屋面空间,将其改造,向社区公众开放,具有多种潜在价值。例如,在南园绿云项目中,邦舍公寓就将屋顶改造成为集农场、花园等为一体的公共空间,将使用人群范围扩大到周边社区住户。屋顶花园由活动交流、种植箱、太阳能发电板三种单元装置组合构成,能灵活应对不同的活动。同时,其引入出租农场、蔬菜火锅派对、聚会场地出租等活动机制,持续吸引社区内外的居民前往屋顶空间,成为城中村的社区活力点。

4.2 复合化功能:新旧功能的调和

城中村主要功能集中于居住与商业,且在无规划的状态下自发形成。而青年社区需要满足青年群体的需求,容纳休闲、交流、健身等多元化的功能需求。因此,在社区改造时,可以通过功能复合,满足新功能的空间需求。功能复合化,一是指多种商业业态的复合,在商业街引入文化休闲等功能空间;二是一定范围内复合多种功能,如集洗衣、晾晒、聚会等功能于一处。

城中村内首层多布满商业店铺,但以饭店、餐饮、超市等生活服务为主,缺少休闲娱乐功能空间。因此,可以引入更多的商业业态,丰富公共空间功能,如水围村引入了博物馆、创意手作、文化餐吧等特色店铺。功能空间复合,指的是一定区域内放置多个功能要素,有效增加更多的空间功能。如燕京里的云集空间,根据不同功能使用时间的不同,将办公、聚会、放映、会议报告等功能汇聚到一个大空间内。

4.3 改良性设计:新旧文化的平衡

社区文化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社会心理基础和精神纽带[7]。城中村青年社区的设计应该充分理解旧建筑的旧价值,保留一定程度的时代特征,同时预判新时代建筑的需求、审美。旧的物质保留,可以通过建筑外观、建筑尺度、建筑结构的完整保留实现。

城中村建筑历史久远,存在一定的损坏,可以通过外观的改良性设计,添加新的文化标记。建筑外观具体可以从形式、装饰、材质三个方面进行改良性设计,保留旧建筑的文脉肌理。形式要素的设计是指保留建筑整体的构图与比例,采用强化原有构造、细节点缀的方式对建筑进行改造。如水围柠盟公寓利用彩色描绘窗户,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感。装饰要素的改良设计可以在保留完整性的基础上,改变部分外立面的形态,使其具有视觉冲击力。材质要素的改良设计,常采用新旧材料有机结合的方式,充分展现历史与当代的交叠。

5 结语

城中村因设施老旧、交通网络错杂,被视为城市发展的隐患。但城中村的存在,为大量新市民与青年提供了高密度的低价住房,解决城市廉价住房不足的问题。基于此,可将共生理念引入青年共享社区设计,通过节点性空间的打造、多种商业业态的集合、多功能的复合、物质文脉的改良性设计,实现青年社区与城中村的共生。青年社区的融入,能满足青年群体对高品质居住环境、多样化活动空间、邻里性交往的需求,更能为新旧社区居民提供相互交融的平台,激发老社区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邹兵,周奕汐.城中村居住空间有机更新的成功试验:深圳水围村柠盟公寓改造项目评析[J].当代建筑,2020(5):32-35.

[2] 牟宗莉,彭峰,刘胜尧,等.“共生”理论下的田园综合体规划策略:以嘉兴市秀洲区省级田园综合体为例[J].规划师,2019,35(23):35-39.

[3] 郑时龄.黑川纪章共生思想的哲学基础[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3(10):60.

[4] 向科,黄晏琪.从“无意识”设计到“有意识”设计“第三空间”的历史发展研究[J].室内设计与装修,2022(1):122-125.

[5] 余月强,张楚,霍康.空间设计中传统岭南图形在地化的功能与艺术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2,29(4):97-101.

[6] 金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阅读空间设计在地性研究[J].中国出版,2022(12):26-30.

[7] 黄小军.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170-175.

作者简介:李梓萍(1999—),女,浙江台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室内环境设计。

陈羲訸(1998—),女,四川成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室内环境设计。

梁晶(1983—),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生态室内环境设计、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猜你喜欢
城中村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 05:56:14
公众参与城中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分析
庄子后裔每年放弃千万租金 将深圳一城中村打造成“石头村”
宝藏(2018年12期)2019-01-29 01:51:22
保障社区综合体
——城中村改造实验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28
学校联盟:城中村学校提质新路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市场周刊(2017年1期)2017-02-28 14:13:43
拱墅:融资300亿元推动城中村改造
杭州·党政A(2016年5期)2016-10-21 16:01:36
从一个村到一座城
决策探索(2014年1期)2014-02-19 20: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