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2-05-30 22:24:14范迪惟
艺术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文化传承艺术

摘要:我国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兼收并蓄的过程。随着对各种文化和音乐精髓的不断吸收,我国的传统音乐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点和本土化的审美观,每一首经典的传统民族声乐作品,都有独特的诗意和造型艺术审美,同时有创作者对日常生活的思考。文章在分析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发展历程的同时,讨论民族声乐传承与发展的现实意义,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民族声乐;文化传承;艺术

中图分類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8-0-03

0 引言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我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进步。同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在不同程度上向全球展示了多姿多彩的艺术流派与多样化的民族风情。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下,我国的民族声乐呈现独有的魅力。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个国家和民族相互交流、融合[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而我国民族声乐经过岁月的磨砺,逐渐以全新的面貌在全球乐坛站稳脚跟。然而,在广泛吸收各种优秀的音乐文化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和深入思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

1 我国民族声乐概述

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我国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传统的歌唱体裁主要包括民歌、京剧和戏曲音乐,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产生了许多经典的歌唱理论作品,而民歌的形式和规格还在逐步改进和完善[2]。民族声乐在沿袭中国传统民歌风格的同时,在演唱过程中也参考了西方美声唱法的精粹,并把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更具时代感和地方特色的民族唱法。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民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创新性和多样性。其多样性源自我国56个民族的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特点催生了中国民间声乐艺术的多样性[3]。

2 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及思考

2.1 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

2.1.1 古代时期:生产性、原始性

民族声乐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其是在中国古代工人的生产过程中造就和发展而来的。起初,声乐的发展同早期的社会劳作、民族宗教等活动有着紧密的关联。进入封建社会,经济与文化逐渐走上正轨,由此也为音乐的优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秦汉时期,歌曲与舞蹈已能直接结合在一起并进行演出,同时,歌舞成为当时社会流行的表演活动。到唐宋时期,诗词演唱发展达到巅峰,而明清时期的民歌、戏曲、歌舞走向成熟,为后来的改革创新提供了优良的基础条件[4]。

2.1.2 建国初期:戏剧性、本土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由此也激发了一大批创作者的创作冲动,进而产生了一大批经典音乐作品。从大部分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看,都表达了当时民众的观念和意识,富有生命力。时至今日,仍有诸多音乐作品广为传唱。例如,吕远在1957年创作的《克拉玛依之歌》;由李郁文作词、王双印作曲,创作于1964年的《大海航行靠舵手》……这些作品都极具艺术魅力。从整体的发展情况来看,这类作品的发展可分为抒情歌的崛起和民族歌舞剧的诞生。

2.1.3 特殊时期:民俗性、歌颂性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有关政治的歌曲,其中,李劫夫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一位作曲家。尽管当时涉及政治的歌曲多达100首,但由于并没有持续受到关注,逐渐从历史的舞台消失。之后又出现了革命样板戏,人们今天熟知的《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知名作品也源于此[5]。1970年初,这些作品的发展势头有所减弱,我国的民族声乐逐渐复苏,如1974年的《打起手鼓唱起歌》,这是一首极具新疆民俗特色的歌曲,节奏比较欢快,旋律也非常优美大气,展示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也充分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与喜悦之情,及对家乡的热爱与建设祖国的雄心。

2.1.4 当前时代:艺术性、通俗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现了全面的发展和进步,社会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族声乐呈现全新的发展景象,主要表现为演唱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民族声乐经过漫长的积累,在新时期逐渐形成了可以表现民族风格、满足审美需要、体现人文素质的演唱方法[6]。

第一,音域范畴逐渐扩大。最初民族声乐作品音域狭小,节奏波动少,整首歌曲只能用真实的声音演唱。但随着创作技巧的不断丰富,传统演唱技巧早已无法满足持续发展更新的作品需求。因而,民族声乐在消化吸收美声技巧的前提下,逐渐采用真假声混合的方式演唱。

第二,演唱制作更加前卫和时尚。首先是声音美化,即利用专门的技术软件来美化歌声,如调整音调、清除齿音、限制外部声音和处理歌曲动态。其次是创作声音方面。在歌曲的后期制作工作中,声音创作技巧也变得更加完善。

2.2 民族声乐发展历程中的思考

首先,基于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艺术需要迎合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探索与创新。民族声乐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吸收结合海外最先进的演唱技巧,还要注意保护与传承传统民族声乐[7]。“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为了提高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水平,传统民族声乐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建立起民族的、系统的、科学的、独立的中国民族声乐体系,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声乐艺术发展道路。

其次,要对当代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中曾发生的“千人一面”的状况引起重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多样化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一定的共性。创作风格应继承传统五音设计风格,而在歌唱的过程中,要注重发音的问题,即应该注意四声的发音规律。在歌唱时,演唱者一定要向听众传递歌曲要表达的内涵,与听众产生共情。因而,发音清楚、标准是对一名歌唱者的基本要求。

3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3.1 推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走在世界前列

民族声乐艺术对推动音乐的整体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在不断创新民族声乐艺术,提升听众的音乐欣赏水平的同时,能够促使艺术创作更加多元化,以此促进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多样化的民族声乐可以吸引更多的听众,让民族音乐更受欢迎[8]。因此,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不仅能够推动民族声乐进一步发展,也有助于民族声乐艺术登上国际舞台。

3.2 增加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我国有56个民族,要实现各民族的相互支持和发展,就需要增强各民族的认同感。而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族声乐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增强其民族归属感,进而推动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在世界范围内更广泛地传播。

4 民族声乐传承与发展策略

4.1 全面加强对原生态民族声乐的保护

直到现在,传统民族声乐的传播仍然有很多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劳作模式发生巨大变化,这类民歌的传承途径也日益狭窄。此外,民歌与民族信仰、民俗文化等息息相关,当下各种民俗活动不断减少甚至消失,这也导致民歌的发展受到限制。此外,传统的民族声乐还添加了许多现代乐器,如电子琴、架子鼓等,导致传统民族声乐原本拥有的艺术魅力和个性逐渐消失。

在目前大力倡导传承和发扬传统民族声乐的情况下,必须对上述问题引起重视,挖掘各种渠道留存下来的纯天然民族声乐,修复和维护一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经典曲谱[9]。只有大力搜集、发掘、梳理民俗文化,才能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声乐,由此积累和生成包含文本、歌曲、民族舞蹈在内的有形的宝贵财富。与此同时,在创作民族声乐时,必须注重保留具备当地特色的歌曲歌词,如特性、节奏、地区音质等。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各地区的传统民族声乐,地方政府应支持组建专业的民族乐队,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服务平台,大力宣传和推行本地区的民族声乐。

4.2 以各种方式和渠道全面创新和弘扬民族声乐

如今,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民族声乐走向世界,如何让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跟上国际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我国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21世纪初,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的传承和发展就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对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从设计独特的原创歌舞作品《云南印象》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到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民歌大赛,这种地道的中国传统民乐宣传方式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声乐的独特韵味。一时间,民间声乐成为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研究重点。

在传统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创作者应该坚持创新的核心理念,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方法,利用官方媒体或视频直播平台,在更大的舞台上呈现传统民歌的魅力。独特的民族特性和环境造就了民歌体系的迥异风格。例如,黄河流域西北部的山歌响亮而热情,内蒙古的游牧歌谣韵味悠长,长江以南地区产生了吴侬软语的南方小调。因此,为了传承和发扬民族声乐艺术,在充分体现民歌特点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改编,适度融入现代元素,进一步吸收传统民族歌曲和文学作品的精华,改进民族声乐中存在的问题,使传统民族声乐焕发新的魅力。此外,还要创新和改革民歌教育战略,为民族声乐的传承和发展储备更强大、更完善的人才资源。

4.3 加强传统民族声乐的理论基础建设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探索和创新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传承和传播传统民族声乐的过程中,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完善的基础理论,以更好地保留民族声乐的精髓,并继续进行新的创作,进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0]。

我国当前对民族声乐的理论研究仍不完善。欧美国家在某一阶段极其尊崇客观,因此其声乐的系统性和思辨性都不强。然而,我国民族声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内部系统过于复杂,绝大多数民歌都属于即兴创作,没有固定的节奏和规律,因此,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显然不利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和作曲技术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考虑到我国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的民族声乐审美存在差异,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多样性,而忽视了制度性、系统性。由此可见,当前我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在追求多元化的基础上,通过强化我国民族声乐的系统性,进一步完善民族声乐中涉及创作、旋律等的特色理论知识体系。

5 结语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民族精神,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也为促进我国民族声乐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此,民族声乐的创作者应该开拓创新,确保民族聲乐的传承能够适应新时代多元化的需求,同时,积极学习和吸收更多有益的经验,在艺术作品中加入现代元素,加大民族声乐艺术的宣传力度,增强中国民乐在全球音乐市场的竞争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杜雪瑶.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教学与演唱研究[J].北方音乐,2020(12):198-199.

[2] 杨芳.浅谈民族声乐教学与歌剧表演艺术的衔接[J].戏剧之家,2020(12):171.

[3] 安洁茹.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和个性体现[J].大众文艺,2020(6):128-129.

[4] 李媛媛.舞台表演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分析[J].黄河之声,2020(4):27.

[5] 邹昌峻.高校声乐教育中传统演唱技法的实践研究[J].四川戏剧,2020(2):179-181.

[6] 黄雪琦.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个性体现[J].北方音乐,2020(3):62-63.

[7] 安洁茹.浅谈当今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J].参花,2020(10):22-23.

[8] 李媛媛.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评鉴,2019(11):55-57.

[9] 杨丁子.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研究[J].戏剧之家,2019(7):16-17.

[10] 范菲.从跨界演唱中探索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分析[J].北方音乐,2019(16):78-79.

作者简介:范迪惟(1995—),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演唱。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文化传承艺术
纸的艺术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33:16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29:42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1:49:03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58:50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基本问题分析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57:03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59:10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