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报中视觉隐喻的意味及创作策略探析

2022-05-30 22:20田为为
设计 2022年17期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视觉电影

田为为

关键词:电影 海报 视觉 隐喻 情感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J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9-0100-03

引言

当代中国电影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作为电影的“先行者”,电影海报首当其冲成为传递电影信息的“发声人”,一幅看似简单的电影海报,不仅仅是对电影演员和电影场景的瞬间捕捉,更是其背后历史背景,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当时思想观念的融合。隐喻在电影海报中的运用能与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勾起观众对电影一探究竟的欲望,正如叶芝所言“能够捕捉某种肉眼难以看见的本质,有如点燃灵性火焰的明灯。”电影海报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设计理论予以支持引导。然而国内电影海报的相关研究更多关注于海报图像的搜集整理,以及电影美学和视觉效果呈现,很少从认知层面进行理论探索,因此有必要从理论方面对电影海报的创作提出较有价值的思想和方向。

一、隐喻与视觉隐喻

隐喻metaphor,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转义。亚里士多德是较为全面地对隐喻形象进行论述的第一人[1]。对于隐喻的定义在他的《修辞学》和《诗学》中解释为: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2]。他认为“通过隐喻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事物。”这一解释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隐喻研究。隐喻被纳入认知领域的标志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3],由乔治.莱考夫与马克.约翰逊所著,于1980年被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书,对于隐喻的概念定义书中有着深刻的解读。一反隐喻理论的传统观点,书中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隐喻是人类生存主要的和基本的方式[4]。

随着隐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于隐喻的定义和实际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视觉隐喻在1927年首次被艾克恩堡提出,他将电影隐喻解释为语言隐喻的视觉转换,视觉隐喻与语言隐喻的关联在于视觉隐喻是语言隐喻在对比和暗示基础上的视觉化,抽象化。换句话说,视觉隐喻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使用了视觉表现这种形式将隐喻所包含的文化以及符号意义转化为可以观看欣赏的视觉信息,从而使得观众对视觉画面产生新的解读和联想。视觉隐喻之所以在海报设计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由于视觉是传达信息和表达创意最快速有效的传播方式,视觉隐喻蕴藏着电影的精神表达,当它与人们的认知相互碰撞,得以触发人们的想象空间,这种碰撞具有“瞬间的认同力量”,能够让观众迅速与电影本身建立情感连接。可以说视觉隐喻在电影海报中是引人入胜的绝妙灵丹,是灵感的加速剂。

二、视觉隐喻的可能

什么使得隐喻变为可能?从人类的生理基础来说,科学证实了大脑对图像的处理能力远超过对言语的处理能力,视觉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广泛应用也进一步印证了视觉对于其他感觉器官的优越性。这种人类共同拥有的生理基础显示了隐喻的运用与视觉思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同时隐喻思维的抽象性對于视觉艺术的张力、隐喻对视觉艺术的创新和经验的积淀都具有重要意义[5]。相比较于言语信息,视觉信息更能刺激大脑对知识的提取,在连接不同事物之间更具有可能性。

在认知层面,关于隐喻产生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思维贫困假说和语言贫困假说,在人类思维能力水平发展初期,大脑对于世界和周围事物还只是模糊的理解,所以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初始阶段是通过片刻的言语和模糊的字词来表达概念,对于陌生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借代和连接熟悉的事物,渐渐将模糊的,无意义的单独词句变成复杂清晰的,有意义的指代,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注定了隐喻思维的产生。

关于隐喻的认知机制,也就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映射,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了的源域、目标域二者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等概念[6]。目标域的产生实质上是人类思维面对形象的客观世界存在从现象把握本质、从形象中获得抽象的规律,对于不确定的主观观念需要一个明确的观点,源域则代表着信息的记忆和存储,二者之间进行映射。以上几个方面表明了视觉隐喻的科学性和可能性,为之后的设计策略做出了理论铺垫。

三、视觉隐喻设计的语意层次

唐纳德.A.诺曼的代表作《情感化设计》以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这三个维度为基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情感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情感如何介入设计当中。情感与设计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在一定概念上也表征了情感认知与视觉隐喻的三个层次[7]。

(一)本能层的视觉隐喻通过感官直觉进行直接反应,即从眼睛看到电影海报这一刻起,观者凭本能捕获各种视觉印象,能快速判断海报是否具有吸引力。在这一层面的观者对于外界刺激所产生的生理或心理反馈在海报设计中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对图形形态特征的视觉感知,对画面中材质色彩的感知,对构图视角的情绪感知。正如人们在看到尖锐的物体会感觉紧张,看到圆润的物体会感觉放松,对于明亮的颜色会感觉轻快,对于沉闷的颜色会感觉压抑。在黄海为《龙猫》设计的中国版电影海报中,龙猫巨大的身体被当成草坪,圆圆的肚子和柔软的草坪,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息扑面而来,如图1。

《纽约大逃亡》这部风格独特的B级科幻片,海报中充斥着斜线和三角形,给人极不稳定的感觉,很符合电影的逃亡主题。《阳光小美女》的电影海报是色彩运用的典范,大面积的黄色,露营车的黄色,圣丹斯电影节的黄色,设计师将黄色运用到了极致,这些一大片向日葵般阳光美好的黄色,仿佛是影片中的主人公一家在说“就算生活没有那么成功,但我们依然精彩快乐”。《月光男孩》的海报设计中用月光作为分割线分隔开三张男主的脸,从稚嫩的孩童时期到冲动的青春期再到冷静的成年期,配上不同的颜色,隐喻了男主在这三个时期完全不同的成长故事和心路历程。从构图和情绪渲染来看,《2001:太空漫步》这张电影海报曾激励着无数人渴望献身于探索宇宙事业。太空船正在缓慢飞出太空站,海报下方大面积的黑色将宇宙太空的神秘壮阔以及人类向宇宙探索行进的场面描绘的极其迷人,充满留白的构图以及空间的处理让人一瞬间感受到宇宙的孤寂和美妙。类似的《月球》电影海报中男主站在很多个线条构成的同心圆中,这种大幅漩涡状的白色圆圈构成了海报的背景,让人感到远离家园的孤寂和无助感,如图2。

(二)不同于本能层面的直接刺激产生的生理性反应,行为层面的视觉隐喻是外在刺激与内在加工(基于观众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模式来关联得到)的反应综合体。巧妙运用视觉隐喻的电影海报能够激发观众记忆中的相似信息,即本体A与喻体B之间的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观者与电影之间的认知鸿沟,继而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这一层面的电影海报通常使用文化中的符号和意象,或者电影中的标志性物件作为视觉隐喻的载体。《逃出绝命镇》用茶杯和勺子暗示了两个种族之间的斗争,茶杯中主人公恐惧的双眼充满了丰富的情绪潜台词,绝对是第一眼就能让人感到无限恐惧的海报,如图3。

《黄金时代》用一支钢笔隐喻了在民国大背景下一群意气风发的文艺青年对于文学和自由理想的憧憬,如图4。

同样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里面的笔,作为海报的核心意象,在夜晚波澜起伏的大海上照射的金色光芒指引着前方的道路。这里既有过去是照亮今天的灯塔的隐喻,也暗含用“笔”表达对各时代作家们的敬意。《发条橙》的海报设计也充满了视觉隐喻,数年以来,这部被列为禁片的电影海报成为了大众唯一能“观看”这部影片的地方,其中颇具有符号意味的金属发条成为影片质问何为主流机制的发言途径。《沉默的羔羊》整个画面特写了女主的面部:苍白的脸,猩红的瞳。加上占据画幅构图与色彩比重中心的骷髅头飞蛾,这幅由七位女性裸背组成的“骷髅头”图案,给人一种还未看到电影就先颤栗的感觉。骷髅飞蛾在这里是片中被汉尼拔提到的“改变,转变”,或者说是一种蜕变,对于汉尼拔自己,是想要摆脱身份对自己的救赎,对于克里斯则是在寻找比尔,解救凯瑟琳的过程中的自我救赎,如图5。

(三)反思是人类的高级情感之一,反思层的视觉隐喻不仅能够体现抽象的文化概念,传达文化精髓,更能让人在文化内涵基础之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仅局限于对电影内容本身或个人生活,而在更加宏大的社会或哲学层面有着超乎日常生活经验的思考。区别于行为层面的A与B的相似性“联想”,反思层的视觉隐喻反而有一种“错位”,这种“错位”的产生在于隐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不是生活中大家能立马联想起来的一一对应的关系,A和B之间产生了间隙,这种间隙创造了一个使人思考的空间。《世界旦夕之间》这部科幻电影除了用眼睛这个符号构建出的两个对立的空间,即自由真实世界和专制的世界。海报上的两个圆圈环环相扣,而一个男人在两个世界之间交界处努力奔跑,却永远离不开这个圈,这种奔跑——达到终点——胜利的线索像是突然被剪断,错位成奔跑——永远跑不到终点,除了给人一种窒息危险的感觉,也让人不禁思考奔跑的意义以及世界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如图6。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系列海报中每一件文物的破损之处都有一个小小的修复师,这种文物与人在真实空间中的大小关系被反转,变成了大大的文物与小小的人物,结合“小人物,大历史”的概念,让观者从简单的“修补”中走出来,感受到在喧嚣的世界还有这么一群坚守匠心的匠人们在默默守护我们的千年文脉,从而让观者更好地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在电影《第九区》的海报中,设计师将大虾的外形设计成射击的靶子,从行为层来看,大虾——靶子——被击打,形成一个强关联的视觉隐喻,而在海报的右上角一行小字,写着“非人类目标”,让观者一心想“射击”的心突然落空,这种落空使得海报产生了浓浓的讽刺意味,也使得观者不禁思考人类与非人类的敌我关系,如图7。

四、隐喻在电影海报中的创作策略

如何利用视觉隐喻设计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海报?首先,设计师需要具备隐喻设计思维,拥有视觉隐喻的设计意识,由于隐喻思维的运用总是涉及社会背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也涉及心理学,认知学,语言学等不同学科门类,所以设计师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刻意练习,从而指导更好的创作和思考。上一节分析了视觉隐喻设计的语意层次,并从观者的视角对于电影海报的视觉隐喻设计进行分层总结,对于设计师而言,同样可以从这三个层次得到启发。

(一)从本能层的视觉隐喻来看,更多是关于海报的图像性。设计师对于形状,构图,色彩等的设计需要建立在人类心理和生理感知基础之上,具体来说因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所以人会本能地将海报中的图像看作是现实世界的延伸,产生的感受放佛是大自然在人一出生就设定了的反应程式。比如光滑平坦的水平线给我们稳定和平静的感觉,因为我们会把水平形状与地平线,地板,草原,海平面联系起来;垂直形状更令人兴奋,因为反抗了地球重力,暗示着能量和到达天空的能力,是动能和势能的别样表达。倾斜的形状是活力的,意味着运动和张力,自然界中倾斜的物体不是正在运动就是正处于紧张状态中,例如滑梯,海浪,倒下的柱子或屋顶的梁。尖锐的形状让人们感到害怕,大多数武器,刀剑,剪刀,锯条等都是尖锐的,由于我们的皮肤很薄,尖锐的东西很容易刺杀我们。反之圆形曲线像连绵起伏的山丘,河流,母亲的身体,使人感觉很安全和放松。构图可以说是不同形状,线条,元素等按照不同大小,节奏,放置在海报的不同位置,不同形式的构图会给人不同的情绪感受。对称构图具有稳定平衡的特点,会使画面显得沉稳庄重。S形构图是跳跃的,活波的,会使得画面像流水一样灵动。人们在色彩方面的感知也是建立在大自然之中的。比如白色或浅色背景对我们来说比深色背景更安全,因为我们在白天看得很清楚,在晚上就很难看清东西,由于在黑暗中看不见东西,所以黑暗常常象征着未知,而我们所有的恐惧都与未知有关,而白色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二)从行为层面的视觉隐喻来看,象征性和联想是这一层面的心理基础。观者与电影海报之间的沟通过程可以总结为这样一个过程:观众以“视知觉生产”为核心,经过外界刺激(色彩,明度,形状,运动等)与内在加工(基于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模式来想象得到)得到对于电影海报的反应和意识。这里已有的经验很大程度来源于自然界的生存经验以及人类交流中产生的文化。人类发轫以来,便一直在沟通,除了通过语言以外,也受到大自然的启发,自然界的一草一木,花鸟鱼虫,以大自然为基础的符号象征已经深深刻在人类的脑海中,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提取的自然符号渐渐变成约定俗成的有特殊意义的符号图像。电影海报正是通过视觉符号的组合运用,系统地架构着电影的文化意义系统。所以在进行海报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符号和文化的二重思考,选择特殊象征物作为的喻体。这里的象征物可以分为两大类,涉及精神文化层面的符号,以及电影内容中的道具符号。比如五角星让人联想到党的领导,十字架让人联想到基督教以及耶稣,鸽子让人联想到和平或战争,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于不同的符号形式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比如西方的龙代表着邪恶,而东方的龙则代表着神圣和尊贵;西方葬礼穿着黑色,而中国的葬礼大多是白色的孝服,正是因为这些文化差异,电影海报才会根据不同国家设计不同的版本,这也提醒着设计师应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后,选取合适的喻体,从表征过程中融入文化内涵。

(三)对于在反思层面如何让观众进一步思考,可以从上一节分析的“错位”中深入,使得关乎如何设计让人反思的电影海报问题具体到了如何设计海报中的“错位”。这里的错位描绘的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是基于联想的从A到B再往前走一步变成从A到C,又或者直接相反变成从A到负A。这种“错位”带来的情感体验观者也可以从图形创意和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中获得。“错位”打破了观者的惯性思维和生活经验,开辟出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但这里的想象不是没有理由的凭空捏造,也不是天马行空地选取喻体,而是基于一定逻辑背后的深度思考。比如在福田繁雄《胜利》海报中描述了一个向着枪杆的子弹头,给人一种战争不仅伤害他人,最终也会伤害自己,我们应该热爱和平的思考,如圖8。

福田繁雄本可以描述从枪口飞出一只和平鸽这种不平常的场景,也可以表达出相同的感觉,但是他仍选择了枪口和子弹这种本身有逻辑关联的物象,因为更加真实,所以让人更加动容。同样设计师可以尝试使用相反的意向,或者反转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比如在描述“白天是多么温暖”的时候反而描述“黑夜的孤寂”,设计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看起来是相悖的事物,如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这不是一只烟斗》如图9。

画面中的“烟斗”和文字描述明显相悖,与《第九区》海报“非人类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设计师由此可以从更多绘画门类中得到灵感和启发,创造一个错位的想象空间,引发观众在海报之外的更多思考。

结语

总的来说,设计师和观众处于信息的两端,其中设计师是电影信息的传递者,用户是信息的接收者。设计师的职责就像是对于海量的电影信息进行编码和翻译,观者的任务则是有效解读和认知这些编码的含义。然而电影海报中的视觉隐喻并不是设计师的独角戏,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根据电影内容和文化背景确定海报中的隐喻形象,而观者的个人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和文化环境等都会对隐喻的理解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隐喻是设计师与观者共同创造的,如何让观众经历一场特殊的情感经历,在进行电影海报设计中需要设计师进行更为仔细的审视和斟酌。在太直白和太隐晦中取得良好的平衡,使得电影海报传达更为准确。

猜你喜欢
情感化设计视觉电影
基于用户体验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关于家居纺织品设计的情感化研究
浅谈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
浅析油画色彩表现的理性化方式
亨利摩尔雕塑的外在视觉意义
由救生系统出发看水域救生新思路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