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晓民
邓小平的语言有两个特点十分突出:一是实事求是,实话实说。这种一是一,二是二,从不讲大话、空话、假话的语言方式,在特定的环境下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胆识。二是简洁明了。这并不是说邓小平没有长篇大论,而是说简洁的比例远远超过长篇大论。这也是邓小平的一贯作风。在邓小平的语言风格中,还有一些如善打比喻、巧用双关、否定之否定等方式。
纵观邓小平的一生,他开会一般不作记录,平时也很少记笔记,发言时最多一个纸条记几个数字,但凡落笔都在文件上面。
邓小平的语言简洁,与长期战争生活有关。那时不可能有时间去作长篇报告、写长篇文章。比如,在谈到长征时,他用了“跟着走”三个字;谈抗战时的感受,用“吃苦”两个字;谈解放战争,用“最舒畅”三个字;谈“文革”之前的十年工作,用“最忙”两个字;谈“文革”,用“最大的灾难”五个字;得知林彪摔死后,用“林彪不亡,天理不容”八个字;谈到自己的三落三起时,用“忍耐”两个字;谈世界问题,用“东西、南北” 四个字;谈精简军队的问题,用“肿、 散、骄、奢、惰”五个字……邓小平还经常用自己起草1975年四届人大5000字的政府工作报告的经历,告诫领导同志用语要简洁。
邓小平长期从事政治工作,而他的工作对象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文化程度不高或不太高的工人、农民或工农子弟兵。因此,借用人人熟知的事物打比喻来说明深奥的道理,就成为邓小平语言的一大特点。如将游击队脱离群众的行为比喻为 “裸体跳舞”,把触及大的领导的问题比喻为“摸老虎屁股”,把照抄照搬上级文件的做法比喻为“当收发室”,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与日本在一些技术领域的合作比做“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再比如,谈到植树造林自己所起的作用时,说“我哪是带头,我是担心当了尾巴”;把法律文件的起草比喻为“成套设备”;谈改革开放要胆子大一些,比喻为 “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把精简机构比喻为“拆庙搬菩萨”“消肿”;在严厉打击犯罪时,将大的问题比喻为“就是老虎里头最大的东北虎也要管”;把价格改革比喻为“过关斩将”;谈到在台湾实施“一国两制” 时,比喻为“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
语言是一门艺术。在某些时候,用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往往会收到特殊的效果。双关语就是其中之一。比如在一次登黄山时,邓小平说“黄山这一课,证明我完全合格”,指自己不仅政治合格,身体也合格,可以为国家工作。“已经是春天了,冷不到哪里去。”这是邓小平在1972年从江西回北京的路上,晚上散步后警卫让他回房间时的回答,不仅是指自然气候,也指政治气候。1992年南方谈话的时候,邓小平说“我从来不走回头路”,以此表明他对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
大部分时间,邓小平是不需要用委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观点的, 但在一些特殊场合、特殊情况下,他用语委婉: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针对中国一些人不承认自己落后,他委婉指出,“长得很丑,却要打扮得像美人一样,那是不行的”。聂卫平得了 “棋圣”的称号后,邓小平委婉指出,“圣人不好当,你还是当百姓好”。
运用幽默语言,邓小平自然是行家里手。他的幽默不但通俗易懂, 而且蕴涵深意,不落俗套,许多幽默段子广为流传,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长久的印象。
在从重庆回北京的飞机上,子女问他:在重庆大家叫你首长,到北京叫什么?邓小平用谐音回答:“在重庆叫首长(手掌),到北京叫脚掌。”在四川考察的时候,农民问:你们从哪来、到哪去?邓小平回答:“我们从上头来,到下头去。”
在谈话中,邓小平一般是与人为善的,但对不友好的谈话对象,以及敌对的谈判对手,却往往会抓住对方逻辑上的漏洞予以巧妙的反击,使对方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达到说理的目的。比如,有人把打乒乓球和毛泽东思想挂钩,邓小平批驳道:“打赢了,是毛泽东思想胜利了,打输了呢?”针对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的问题,邓小平反问:“一定要用锄头才算劳动?”邓小平批驳 “四人帮”贫穷的社会主义论,指出:“哪里有什么贫困的社会主义、贫困的共产主义!”
在邓小平的政治生涯中,比较有名的“针锋相对”有五次。
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到莫斯科与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论战,苏方提出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国家不听自己的,理由是苏方援助过这些国家。邓小平回答,“你援助人家,人家也援助你”。第二次是与江青等人的斗争,邓小平自己说是“钢铁公司对钢铁公司”。第三次是接受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采访。第四次是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采访。这次的火药味可能比不上法拉奇的那一次,但对年过八旬的邓小平来讲,这既是智力的较量也是精力的较量。他最终赢得了胜利。第五次是与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围绕香港回归问题的交锋。邓小平针对撒切尔夫人提出的用治权换主权的提议,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邓小平勤于动脑独立思考,不怕闯“禁区”,还表现在他敢于说前人或别人没说过的话,根据新的实践作出新的论断上。
被收入到《邓小平文选》中的许多理论观点,都是他首次提出并进行科学阐发的,完全体现了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比如,“高峰、中峰与低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是实事求是派”,“不当‘头头” 等等。
此外,善用肢体语言也是邓小平的特色之一。单就握手而言,他就有四个非常著名的典故。解放战争时期和1975年,他分别开过两次 “不握手会议”;1989年,中苏高层会晤中的“只握手,不拥抱”;1992年,他又主动提出要和年轻人握一握手,因为科技的希望在年轻人。
(摘自《党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