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背景下城市体育场馆实现价值路径构建

2022-05-30 21:34:03邱俣嘉王芳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18期
关键词:全民健身体育场馆利用率

邱俣嘉 王芳

摘要:体育场馆是全民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及物质载体,在推动全民健身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消费需求发生了重大转化,城市体育场馆也面临着转型与升级。但目前国内现有体育场馆大都因赛而建,存在功能单一、利用率低、运营能力不足等发展困境。文章探究如何将体育场馆承办比赛和提高赛后场馆利用率的需求有机结合,破解体育场馆“临时性建筑”的特点,最大限度发挥体育场馆的作用,促进我国体育场馆产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全民健身;体育场馆;利用率;实现价值

体育场馆是国家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由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管理,主要用于开展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活动。加快体育场馆的优化和完善对于改善民生、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城市体育场馆作为大众进行体育活动的依托和物质载体,可为其提供体育活动及体育培训的场地。根据《2021年大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显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人们更加重视自身健康和自身免疫力,到体育场馆等专业体育场所进行体育活动的比例相比疫情前增长了10%。目前,我国的体育场馆虽然数量较多,但分布不均、相关政策不完善、场馆资源供需不平衡等问题凸显,且场馆产业化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

一、我国体育场馆现状分析

(一)体育场馆数量逐年增多

伴随着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全民健身热情持续高涨,因承办赛事的需要、大众体育需求的增加等,各种类型和大小体育场馆的数量也随之逐年增加。体育场馆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中小型民营体育场馆占比增加,各类体育场馆布局更加广泛。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有时取决于其对体育空间的感知,人均体育场馆面积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大众进行体育参与的积极性。而且体育场馆数量的增加有利于解决场馆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也有利于促进体育场馆的产业化发展。

(二)体育场馆规划趋向综合化

科技创新驱动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城市体育场馆也不例外,综合化、多元化、智慧化是体育场馆未来的发展趋势。2019年出台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打造体育产业发展载体,鼓励建设一批不同体育特色资源导向、服务功能完善、经济效益良好的高质量体育服务综合体。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各种“体育+”、“+体育”发展模式的不断涌现,单一功能的体育场馆将无法满足多元化服务的需求,面临被淘汰的结局。

(三)体育场馆赛后利用提高

由于国内大多数体育场馆为承办赛事而建,没有考虑场馆的赛后利用,导致场馆赛后闲置周期长、没有经济来源,无法维持场馆的运营和维护。根据陈元欣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在规划时将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纳入考虑范围的场馆比例仅为36.7%,只有28.3%的场馆在前期设计过程中有运营管理部门参与。为扭转这种恶性循环局面,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推动体育场馆赛后转型,提升场馆社会服务承载力与生命力。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对于提高场馆的利用率、拓宽盈利渠道、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将场馆的赛后利用纳入规划范围可以延长一个场馆的生命周期,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我国体育场馆面临的困境

(一)现行政策束缚,场馆利用率低

体育场馆一般体量较大,在承办大型赛事以及其他大型非体育类活动方面存在优势,但场馆的各种活动必须经过各级政府的批准,由于缺乏行政精简和授权,限制了企业的参与和场馆的市场化发展。根据《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不得将设施的主体部分用于非体育活动,因举办公益性活动或者大型文化活动等特殊情况临时出租的除外。政策束缚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场馆承办非体育类活动阻力较大,从而产生了非赛事期间场馆闲置周期长、利用率低等现象。城市体育场馆受限于现有政策,导致自身运营发展空间狭小,场馆覆盖延伸力度不足。而且国内体育场馆大都依赖政府拨款修建,长时间的闲置只会加重政府财政负担,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现象。

(二)先天设计不足,场馆功能单一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社会大环境的影響,大众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健康问题,其体育消费需求也开始由观赏型消费转变为参与型消费。这一系列变化导致人们对体育场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单一功能的场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国内的体育场馆大部分为服务体育赛事而建,场馆在设计方面也主要为满足赛事和训练的需求,不适合日常使用,从而导致部分场馆赛后闲置周期较长,带有“临时性”的特点。而且大多数场馆转换率低,达不到短时间内承办不同类型的体育赛事或非体育类活动的要求,可承办的赛事类型单一,赛事体制机制不成熟。以山东省体育中心为例,其所能承办的体育赛事主要是田径比赛和足球比赛。同时受看台固定座位的影响,部分坐区观赛体验感较差、上座率低。

(三)管理模式僵化,运营效益低下

目前我国大多数体育场馆采用委托授权或“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模式,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5G时代的到来,体育场馆本应更好地契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加速管理权和运营权的外包。但大多数现有场馆的管理权和运营权握在国家手中,并由政府统一管理。体育场馆的自主经营权受到政府的限制和干涉,严重影响了场馆运营积极性,导致市场化进程迟缓。制度转型缓慢导致政府行政干预增多,“过度统一和过度管理”现象依然严重,导致公共体育事业与体育场馆运营分离,运营范围受到严格限制。

(四)整体规划偏失,土地利用率低

修建大型体育场馆可以为一个城市取得承办赛事的机会或起到宣传城市形象的作用,但目前我国优质赛事资源有限,城市体育场馆在规划期如果考虑不周,就会造成赛后场馆的闲置浪费。并且大多数场馆虽然占地面积较大,但赛后实际可供大众使用的面积不超过10%,过大的建筑面积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目前大多数体育场馆在规划时只考虑体育用地,未将非体育类用地纳入考虑范围,导致周边配套设施不全,在赛时和赛后都无法为大众提供多元化配套服务。

三、体育场馆的实现价值路径构建

提供体育服务是体育场馆产业的核心价值,在不断完善体育服务的基础上促进多业态融合,盘活现有资源,激发场馆周边的区域活力,促进体育产业多链条发展。

(一)更新相关政策,拓宽盈利渠道

国外体育场馆产业化程度较高,擁有完整的产业链和成熟的体育生态。且国外体育场馆大都采用委托公司管理的模式,国内虽然也有相同类型的公司,但体育场馆的运营权和管理权依旧在行政部门手中,导致场馆运营程序化、模式化。在借鉴国外体育场馆运营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社会资本的参与和服务外包,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和营销成本的消耗。推动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转变场馆的运营模式,扩大现有场馆的服务半径。

体育场馆的经济来源如果仅仅依靠承办体育赛事,容易造成非赛事期间场馆利用率低下、经济来源单一的现象,很难维持后期的运营。上海梅赛德斯-奔驰中心每年承办的非体育类活动约占全年所有活动的80%,门票收入和场地租金收入为其后期维护和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撑。体育场馆大都体量较大,在承办演唱会、发布会等非体育类活动方面存在先天优势,承办非体育类活动可以提高体育场馆的复合吸引力,也可以带动场馆周边相关产业消费水平的升级。同时随着近年来体育培训的兴起,体育场馆也可以顺势依托专业的场地和设施,承接各类体育培训,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提升全民健身意识。

(二)完善配套设施,健全赛事体制

随着大众休闲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配套设施不足的体育场馆已经无法满足其需求。现有体育场馆可以充分利用看台下方或场馆外围的空间,一个容纳人数为三万人的体育场,看台下可利用空间的面积高达15000~20000m2,而且这些空间大都为室内空间,可以用作商业空间或文体休闲空间等,满足大众的非体育类需求。新建体育场馆在规划时应将体育用地和非体育用地进行合理区分,完善场馆周边配套设施,提供体育、商业、娱乐多元化服务,促进多业态融合、区域资源共享以及服务体系配套,提高体育场馆的复合吸引力和利用率。

承接各种类型的体育赛事是体育场馆的主要功能,赛事通常可为场馆在短时间内吸引大批人流量以及商业、广告赞助等。近年来,国家也相继出台政策鼓励职业体育的发展,促进职业体育的社会参与。但国内体育场馆大都缺乏常规性赛事、国际性赛事以及完善的赛事体制,赛事类型单一。国外著名体育场馆大都有常驻球队、常规性赛事以及职业赛事,依靠球队、比赛来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和创收。如美国的斯台普斯中心依靠洛杉矶湖人队(L.A.Lakers)、洛杉矶快船队(L.A.Clippers)、洛杉矶火花队(WNBA)以及洛杉矶国王队(L.A.Kings)这四支职业球队每年为其带来的门票收入约占总运营收入的79.71%。参考国外体育场馆的赛事体制,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体育场馆的赛事体制,引进国际性赛事和常规性赛事,增加场馆的赛事收入。

(三)提升运营效能,压缩运营成本

国内体育场馆产业化起步较晚,而且大部分场馆受行政部门管辖,管理模式僵化。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当前体育场馆运营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促进社会资本在体育场馆规划、建造、运营中的参与,并借鉴国外著名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提高场馆的运营绩效和各类资源整合。例如美国的安舒茨集团(AEG),拥有成熟的体育产业链,可同时为体育场馆提供运营服务、营销服务及其他相关服务。

体育场馆的运营成本主要包括能源、人力和营销三方面,压缩运营成本有利于场馆的长远发展。场馆在建造过程中可选用新型环保材料、可再生材料和易维护结构等,有利于减少后期的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例如水立方外围所用的ETFE膜,透光性较强,在阳光充足的状态下可为场馆内部提供自然采光,减少了电力照明系统的使用,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四)弱化建筑体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体育场馆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其规划和建造要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与城市规划相衔接。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在建造东京奥运会的场馆(新国立体育场)时,通过在看台区域采用可拆分座椅,将体育场的建筑高度由原中标方案的75米下调至49米,减轻了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压迫感,实现了与周边景观的协调统一。对场馆内部空间和看台空间进行合理拆分,提高场地转换率,弱化建筑体量,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体育场馆大都占地面积较大,然而现阶段土地资源稀缺,场馆建设用地供给不足。既有场馆可在原址进行升级改造,新建场馆在选址时可考虑废弃工厂或闲置土地。伦敦O2体育中心的选址位于欧洲一个已经遗弃了20多年的煤气厂,湖北西普体艺综合体、江苏盐城悦达体育服务综合体等选址都采用了老旧厂房,在极大提升土地使用效能的同时,还可以起到激发区域活力的作用。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大众体育消费需求的转变,体育场馆和大众的体育需求之间依旧存在矛盾需要解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将体育场馆的赛时利用、赛后利用和日常利用有机结合,推动场馆朝着多元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完善体育场馆的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盘活现有的场馆资源,合理规划新建场馆,促进场馆的日常化和社会化,满足全民健身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窦海真.我国五大城市群地级以上城市体育场馆布局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2]张小可.《2021年大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发布 大众体育消费健身意愿进一步加强[N].中国体育报,2021-5-19(03).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19-09-17].http://www.gov.cn/xinwen/2019-09/17/content 5430600.htm.

[4]陈元欣,李国立,王健.大型体育场馆余裕空间利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04):27-31.

[5]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EB/OL].[2019-08-12]. http://www.gov.cn/banshi/2005-08/21/content_ 25154.htm.

[6]高枫,陈元欣.湖北省体育场馆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8,37(04):293-296.

[7]黄鄢铃子,陈元欣.全球著名体育场馆运营经验与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9(07):100-104.

[8]魏宏远.北京高校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6.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全民健身体育场馆利用率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2:12
化肥利用率稳步增长
做好农村土地流转 提高土地利用率
浅议如何提高涉烟信息的利用率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29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8:16:52
竞技体育娱乐节目对全民健身的影响研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的开展研究
校地合作促进居民健身的探析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4:19:44
板材利用率提高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