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摘 要:学前教育阶段是培养幼儿优秀品质和行为能力的重要时期。父母在学龄前幼儿的成长阶段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学龄前幼儿后期品格和性格特点的发展。学龄前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力和丰富的可塑性,不同的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在这一阶段,父母需要提高对学龄前幼儿教养方式的重视,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帮助幼儿从小培养优秀的品质,使其能够在心理和生理上得到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学龄前幼儿;心理健康;影响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16-0005-04
The Importance of Parenting Style to Preschool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YUAN Yuan ( Liu Haisu Art Kindergarten, Changzhou City, China)
【Abstract】Preschoo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cultivating children's excellent qualities and behavioral abilities. Parents play a very critical role in the growth stage of preschool children, to a large extent can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 and character traits in preschool children. Preschool children have strong imitation and rich plasticity, and different family atmospheres and parenting styles will affect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t this stage, parents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arenting methods of preschool children, choose appropriate parenting methods, and help children develop excellent qualities from an early age, so that it can develop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Keywords】Parenting style; Preschool children; Mental health; Influence
學龄前幼儿的发展阶段是比较特殊的,这时期的幼儿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还不具备相对成熟的独立判断与辩证思维,他们的情感与精神需求的依托完全在于成人的教养,这个时期所得到的合理引导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幼存在的差异性特点都是经过后期主动或被动的培养形成的,这期间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性格、心理健康等很多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影响学龄前幼儿之后的发展,甚至关系幼儿的一生。因此,父母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对于学龄前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这也是他们成长的关键因素。
1.简述学龄前幼儿心理健康
(1)学龄前幼儿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对人们的影响。而在教育领域内,心理健康也是人们重点研究的课题,心理健康是每个人的内心状态在外在条件和自身因素的作用下体现出的一种功能变化,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直接影响人的发展方向。而对心理健康判断的依据则是有正常的智力情况、稳定的情感变化、正确的角色认知等多个角度。
判断幼儿和成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是不同的,成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由于生活带来的压力或自身发展认知等因素造成的,而学龄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导致因素则更偏向于父母及其他成人的保育、教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而这其中父母的影响最为突出。因此,对于学龄前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需要通过对幼儿家中的情况进行系统的解读。
(2)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幼儿,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困惑与不解,这也是亟须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去发现解读与处理的问题。对学龄前幼儿的教育影响着他们之后的成长和发展路径,而且每个人的性格和品格绝大部分也是在学龄前的幼儿阶段形成的,所以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诸多案例和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记录,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现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和研究者、心理学家等都非常重视对学龄前幼儿心理健康的解读与分析,在不断深入的研究中挖掘出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密码。
(3)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
父母是幼儿最先接触到的人,在家庭中对幼儿的教育影响是最大的。家庭的物质和心理环境以及教育观念对幼儿心理变化的过程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而且家庭氛围状态和环境也关系到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否能得到有利的发展。
学龄前的幼儿在家庭中的时间和空间占所有的生活时间和空间的比重较大,家庭环境决定着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与方向,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稳定的发展,糟糕的家庭环境则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当前,家庭环境主要表现为和谐积极的环境和紧张压抑的环境。在第一种和谐积极的环境下,幼儿和父母的相处关系是相互尊重而且友爱的,父母对幼儿的热爱充分体现在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关心幼儿的成长情况、积极帮助幼儿一起完成自己的事情等方面。在这种和谐向上的环境中,幼儿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和父母在平等的心理环境下进行交流,使幼儿有被人尊重和重视的情感体验。而且,当父母和幼儿在一起进行亲子互动、游戏玩耍和学习时,能够分享彼此的情绪,体验对方的情绪经验,交换情绪价值,让幼儿在稳定安全的情绪氛围中学会共情,并且这种环境也是促进学龄前幼儿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另外一种是紧张压抑的环境,这种环境氛围恰恰和上述环境是相反的。父母对于幼儿的教育方式呈现言语上过多的要求和命令的态度,行动上干预和限制幼儿的自主活动,并且因为幼儿年龄小,不相信幼儿的言语和行为,使幼儿在家庭中无法感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这样的环境使幼儿的心理健康得不到发展,需要家长尤其是父母及时转变教养观念。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信息获取等渠道的多样化,保育教育等多方面意识的增强,家庭中父母逐渐开始重视对学龄前幼儿教养方式的选择与实施。但随之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现状,一种是父母借鉴了外国的民主教育观念,他们与幼儿处于一种相对平等的地位进行沟通交流,让幼儿在和谐的环境中快乐地成长。这是较为有效的方法,这种教育方式也得到了广大父母的认可和应用。相反,另一种教育理念是采用压力式的方式,这也是我国常见的教育形式,父母主观地为了帮助幼儿得到更好的成长和进步,为了让孩子赢在所谓的起跑线上,没有聆听幼儿的想法和尊重幼儿的人格,为幼儿报名各种课外兴趣班和补课班,将幼儿的时间排满,使幼儿完全没有自主选择与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幼儿的内心是压抑且不愉快的,这也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好胜心,在没有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年龄发展特点的前提下,让学龄前幼儿与他人进行攀比,严格要求幼儿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约束幼儿的行为和限制幼儿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幼儿在家庭中感受到压抑的情绪,打击了幼儿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产生消极悲观的态度,严重地伤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家庭环境的不同对幼儿会产生不同影响,而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极其重要的。
2.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未来的发展,父母的教养方式传达的是父母对幼儿的教养理念,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展示的具体行为,以及渗透到的情感教育。而且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之后的方式是不同的,这种方式是根深蒂固的,具有稳定性的,在时间的推移下和之后幼儿所身处环境的不同,幼儿从小形成的行动、思考和反应的方式都将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现阶段,我国的家长对幼儿的教养方式的表现及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的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这种民主的教养方式主要是受西方国家的影响,逐渐被一些父母所运用。父母在与幼儿的沟通过程中,需要正确地引导,对幼儿有疑惑的地方主动帮助解决,出现错误的地方及时给予纠正,并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使幼儿能通过解决问题提升自己,同时父母也是幼儿日常的朋友,父母可以和幼儿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和绘画,积极和幼儿展开沟通和交流。但另外,民主教养方式并不是指所有的事情都是进行商量沟通的,幼儿由于缺乏生活的经验和对事情的分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语行为,因此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家长尤其是父母的决策教养方式就发挥了作用。
比如,在孩子提出想法没有得到认可时,父母可以以家庭会议的形式,在开会之前提出少数服从多数的观点并进行交流,让幼儿认可大家整体的意见。幼儿会感受到自己的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有价值认同和存在感,认为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分子,虽然不同意自己的想法但父母是尊重自己的。例如,小女孩安安在幼儿园与丽丽遇到饼干不够分了的问题时,能主动与丽丽交流并解决问题。她主动提出大家分享,因为在家里她就是与爸爸妈妈一同分享美食的,当自己想多吃一块饼干时,爸爸妈妈会提出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见,孩子也认可这种方式的选择。这种潜移默化下的家庭教养方式,让孩子学会主动思考与交流,并且从父母身上学到了良好的处理方式。
在民主教养方式的培养下,幼儿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看待事物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尽快认识不同的事物并且进行有效的分析判断。同时,对于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是以乐观的心态去对待,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得到进一步发展。
(2)专制的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这种教养方式恰恰和上述方式相反,专制的教养方式往往表现在父母在说话的时候,告诉幼儿的是小孩子不能插嘴,只能听,不能提出自己的意见,更不用谈进行辩解。这样使得幼儿不愿主动思考,不能提出自己的想法,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幼儿的需求无法被满足的同时也扼杀了其自主性与创造性。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幼儿更多的是采取严厉的专制与控制,在情绪情感上没有与幼儿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幼儿在冷漠的环境中成长,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并且在父母限制幼儿的行为或者说一些比较偏激的话语的同时,很容易导致幼儿产生自卑、消极等不良的心理体验,幼儿产生抵触情绪时会在某些情况下做出攻击性行为,这既是对自己更是对他人的一种伤害。父母的打骂行为使幼儿在家庭中无法感受到快乐,更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总体上来讲,这种教养方式极有可能使幼儿出现两种极其明显的反差效应,一种是使幼儿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逐渐会有冲动、暴力的行为表现,在学习生活中容易做出违反常规的举动;另一种情况是使幼儿形成自卑、懦弱等性格特征,缺乏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遇到问题时不能主动思考也缺乏独立解决的能力。而这又造成父母的进一步的专制教养方式,产生恶性循环。例如,小男孩虎虎有一次在区域游戏时,由于玩具不够用了,就一把抢走旁边贝贝的积木,贝贝并没有同意虎虎的行为,虎虎立马用积木砸向贝贝,把贝贝弄哭了。而虎虎则说:“不给我玩具就叫妈妈打你。”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后了解到,当孩子平时在家一犯错,妈妈就会大声训斥甚至动手,虎虎开始学习妈妈并产生了暴力行为。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不良的教养方式出现在幼儿身上,孩子就成为第一模仿者。他们既是专制的教养方式的受害者,又是这一方式的模仿者,同时在心理认知上也会出现偏差。
这种专制的教养方式极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和成长,更无法培养幼儿的健全独立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会使父母和幼儿之间的亲情变淡,更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
(3)溺爱的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虽然二胎、三胎政策的已经放宽,但现在仍有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幼儿往往会得到家里所有人的宠爱,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养方式便会出现分歧或者产生其他的问题。有的父母对家里的幼儿非常溺爱,给予过多的保护,幼儿没有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或者犯了错误有逃避、轻易被原谅的想法,父母总会有各种理由满足幼儿和依从幼儿的行为,长此以往,会使幼儿形成一些不良习惯。根据学龄前的幼儿年龄发展的特点来分析,他们对于各种事情和问题缺乏自主判断力,需要父母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父母对于幼儿错误的举动和行为需要及时进行阻止。当幼儿产生不合理的错误行为时,父母不加以教育和阻止,不仅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更会使幼儿养成蛮横骄纵的性格特征,并且会对父母产生过度依赖,缺乏一定的判断是非对错等相对独立的意识。例如,肥肥经常因为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不合理需求,大哭大闹、摔东西、不睡觉甚至不吃饭。一次肥肥在幼儿园放学后想吃冰激凌,可是秋天到了,妈妈担心肥肥吃坏肚子就没有答应,于是,肥肥一直哭闹不愿回家。后来爸爸还是给肥肥买了冰激凌带回了家,肥肥吃完还怪妈妈对自己“不好”。幼儿会因为家里人对自己的溺爱,养成为所欲为的性格。
这样的教养方式会使幼儿形成一些不良行为,更不利于幼儿人格与品质的提升。学龄前的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是稚嫩而天真的,他们在一定情况下是无法像成人一般能熟练地控制自己的。当父母需要幼儿的帮助时,幼儿便会讨价还价或者直接拒绝,而幼儿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被溺爱的孩子便会出现大哭大闹等情绪极端的行为以期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
(4)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在很多家庭也会出现。很多父母会因为工作、生活或其他因素带来的压力和影响,而忽视对幼儿的关心和照顾。因为时间和空间等多方条件的限制,很多幼儿基本上是由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亲属或者保姆等照顾,父母没有时间与精力参与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和幼儿在一起的时间是极少的,甚至有些父母在和幼儿在一起时会感到烦躁。幼儿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成长往往是有所缺失的,缺乏与父母最直接的接触与互动,容易导致学龄前幼儿的性格逐渐变得极端,缺乏同理心与安全感。幼儿在后期产生的一系列不良行为基本上都是受到父母忽视的教养方式的影响,使幼儿在成长中变得冷漠,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在电视报道的新闻中,一些有打架斗殴行为的青少年,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学龄前的幼儿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或者是父母离异甚至遭到父母的抛弃,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行为引导和思想教育,他们缺乏正直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一步一步走上歧途。可以看出,忽视或者放任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形成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需要引起家长尤其是父母的高度重视。
不同的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这些教养方式对于幼儿的影响是深远的。幼儿之后的人生到底会如何,最大程度源于幼儿时期尤其是学龄前幼儿时期父母的教育,父母需要为幼儿提供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更需要多加思考和幼儿的相处之道,如何更好地教养幼儿,进一步为幼儿的综合发展提供有利和必要的条件。
3.父母教养方式的优化措施
(1)父母需要为幼儿树立榜样
幼儿在成长时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而父母就是幼儿模仿的第一对象。所以,父母需要注意自己言行举止,为幼儿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父母之间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对方,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要互相关爱,使幼儿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同时,父母需要多陪伴老人和孩子,细心照顾老人,让幼儿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
(2)父母多加鼓励幼儿,使其能够独立生活
父母需要重视培养学龄前幼儿独立的能力,使幼儿能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生活上,能做到独立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在学本领时,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当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有进步有新的发现,父母要“看见”幼儿,并能及时给予表扬和适当的奖励,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3)父母主动参与到幼儿的生活与“世界”里
学龄前的幼儿自我意识和思维逐渐萌芽,认识活动具有具体形象和创造性,他们往往天马行空,活泼好动。而父母则应该成为幼儿有效的陪伴者,主动参与他们的生活与学习,积极主动地与孩子互动交流。陪着孩子做游戏,听听孩子所说的想象中属于他们的“世界”,低下身且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因为在那里是最柔软且最天真的,需要成人尤其是父母细心的聆听与呵护。在孩子的一生中,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终生的引导者。父母的主动参与是给学龄前幼儿最好的爱的支持与鼓励。
4.结语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父母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都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父母采取良好的教养方式可以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相反,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过于主观、武断甚至专制放任,则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严重时还会导致幼儿的心理扭曲,造成不良后果。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学龄前的幼儿的心理健康,父母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或者日常的家庭环境中,需要注重学龄前的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
参考文献
[1]和静,白婧.父母教养方式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8(33).
[2]李影.家庭气氛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业成就影响研究[J].农家参谋,2020(21).
[3]邱思武,潘莲.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05).
[4]戴敏涵,吴胜利,孙克红,等.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成年后心理健康的影响[J].新疆医学,2021(04).
[5]李文渊.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探究——以兰州城市建设学校为例[J].現代职业教育,2021(12).
[6]罗世兰,张大均,刘云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