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武侠电影中的道家思想探究

2022-05-30 21:23王红蕾
艺术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

摘要:武侠电影作为中国乃至东方动作电影的特色代表,根植于中国文化,成长于特定时代,以中国传统神魔小说、志怪小说和武侠小说为蓝本,不论是影像表达还是作品内容、创作手法,都具有浓郁的中国色彩。它是中国独有的电影类型,是最为长久、最具代表性、极富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电影。它和中国传统文化休戚相关,带有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烙印。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老庄哲学思想与古代方技和术数为基础,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本土纷繁复杂而又多彩的道家文化。文章以具体的武侠电影为例,探讨道家文化对武侠电影的影响。

关键词:武侠电影;道家文化;道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7-00-03

武侠电影无论是在中国电影史还是在世界电影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是世界电影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更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一方面,武侠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起源于西方,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兼具外来性和本土性;另一方面,从电影史方面来看,不同时代的中国电影人借助武侠电影来宣扬中国的文化内核,塑造民族形象,传达民族文化,同时具有对民族文化的反哺之意。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其源于老子思想,以老庄哲学思想与古代方技和术数为基础。在道家思想中可以找到与无为洒脱又胸怀天下的侠义精神相关联的宗教或哲学思想体系,同时道教有诡秘庞大的神仙谱系,这些往往成为武侠电影的根基,在武侠电影创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武侠电影与道家文化渊源深厚,密不可分,这从早期的武侠电影《自古英雄出少年》《武当》中可见一斑。道家文化中的神仙体系、侠士为武侠电影提供了灵感来源,如道家的主神三清天尊,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就是武侠电影中常出现的人物;武侠电影的价值内核很大一部分源于道家文化中的普世价值,道家文化中的修行、典籍、功法、道场、五行八卦图等元素也是武侠电影中具有代表性的标志。

香港电影以武侠片发家,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如楚原、元奎、胡金铨、张彻、程小东、徐克等一些著名的香港武侠电影导演,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求索,汲取深厚独特的文化,加之自身不同的体味、经历和感悟,创作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武侠电影。武侠电影所蕴含和展示的绝不是某一时间段、某一特定地点的文化语境,它展现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积淀而成的哲学思想、美学内涵。人们可以从香港武侠电影中领略和体味中华传统文化,深入了解道家文化,从中探求道家文化对香港武侠电影的影响。

1 道家思想在香港武侠电影中的思想表达

武侠电影即有武有侠的电影,是以中国的武术功夫及其独有的打斗形式,以及能体现中国侠义精神的侠客形象所构成的电影。它是中国独有的电影类型。可以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人看武侠电影。

1.1 为国为民之侠士

正邪争锋似乎是武侠电影逃不掉的命题和结构,侠客劫富济贫,荡尽人间一切不平事,救助弱小,这些源于老子《道德经》中“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思想,侠士替天行道,匡扶正义,实质是以“天之道”的名号来对抗“人之道”。“侠义之士,为国为民,苟且之辈,祸国殃民。”[1]

武侠电影的一代宗师张彻导演于1986年执导的《大上海1937》以真实事件改编,1937年的上海被日寇侵凌,以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为首的旧上海三大亨掌管上海滩的黑暗势力,但他们或闭门或远逃或投靠日本人,大肆打压爱国救亡运动。爱国人士林怀部经过一系列精密筹备,最终刺死大汉奸张啸林,自己也被捕,其侠肝义胆、舍生取义、不畏生死的精神令人震撼,整部电影荡气回肠。

1991年,在徐克导演的电影《黄飞鸿之壮志凌云》中,那些倒卖人口的汉奸、假仁假义的外国侵略者等反面人物,被以黄飞鸿为代表的中国侠士打败,电影最后,或许黄飞鸿对发生的这一切无能为力,可是他仍在坚守着,怀揣着希望,那些洋人、那些贪腐的朝廷官员总会被打败,邪终不压正。黄飞鸿身上有道家倡导的侠义精神,如返璞归真的人格特点,有“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雌,守其雄”的处事原则,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治恶之道[2]。黄飞鸿这一角色,堪称香港武侠电影中侠士的典型代表,而武侠电影中的侠士身上都带有一定的道家行为之气和德行修养。

1.2 入世与出世

道家“有”“无”哲学思想在武侠电影中又体现为侠客的入世与出世,立身成名而又脱离世俗。快意于江湖之中,驰骋于人世之间,或结识意趣相投之好友,或荡无数不平事,救危难助弱小,传下一段佳话,这大概是侠士尽可能追求的入世之道。他们追求自由和公正,这与道家修行中要尽善行善之思想相符,唯有行善才能感悟道,作恶之人必定偏离大道。而在求得大道之后,其又会寻一优美、祥和、宁静之地,逃離世俗,是为出世。

统一江湖又相忘于江湖,似乎是武侠电影的终极目标与理想,也是武侠电影中最常见的情节。江湖并非黑白分明、严格对立;善恶是否真实,是自我的标榜还是言行一致;正邪是否绝对对立,功成名就还是退隐避世,一直是武侠电影经久不衰的命题。袁和平于1993年执导的电影《太极张三丰》,在20世纪末传到内地,受到无数人的喜爱。少年时期的张三丰“无为”,不强求,不在乎结果,不追逐名利。在离开少林寺后,他与侠义之士劫富济贫,对抗黑暗的朝廷,但因为接受不了被从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的朋友出卖,失去心智,后悟出太极之道,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终成一代宗师。

电影《卧虎藏龙》将侠士的出世与入世刻画得淋漓尽致,玉娇龙带着五彩斑斓的梦走进了江湖,李慕白却怀着归隐之心准备退出江湖,一个入世,一个出世,截然相反的方向、两种不同的碰撞,却迎来了同一种结局。此外,李慕白也是“道”的代言人,他希望得道,“李慕白是虚名,剑法是虚名,青冥宝剑也是虚名”,指点剑法“勿助,勿长。不应,不辩。无知无欲,舍己从人才能我顺人背”。

道教的核心宗旨是“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乐生,重生,尊重生命,這在武侠电影中体现为侠客尊重人类自身价值、维护人类生命、平等对待一切的理念,也造就了修道者的忠肝义胆、宅心仁厚,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道家希望创造一个太平盛世,道家学说以努力修炼为途径来获取安宁,只有修成大道,才能摆脱现世的痛苦,这似乎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但电影中的侠义之士以一种更积极主动的方式去争取平等,去替天行道,在侠义精神中深化了道家思想的精髓。

2 道家思想在香港武侠电影元素中的表达

武侠电影包含的类型元素纷繁复杂,武侠电影种类多样,不同的武侠电影在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发生背景、打斗场景、动作设计等方面迥然不同。

道观是道士修道的场所,在武侠电影中,道观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一些独特的道家景观,如缥缈云雾缭绕的仙山、高耸的道观、精美的丹炉,还有道教独有的宗教仪式、天罡伏魔阵、九宫迷魂阵等风水阵法,既为武侠电影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影像内容,也将道家玄幻离奇、深奥玄妙又洒脱不羁的境界带到电影中,给观者以不同的视觉和心理享受。

不论何种电影,总是会给男女主角设置各种各样的磨难,男女主角总是会经历迷茫痛苦、摇摆不定的时刻,在寺庙和道观上演的戏份十分重要,这也是最受创作者青睐的两个场景。释道的修行者在此刻出场,以点化提醒,以寥寥数语解主人公之难,后主人公经历重重磨难,触发千般奇境,习万般厉害武功或受佛道帮助,最终收获完满。打斗一般发生在道观之中,道观中轴对称,纵向布置,多位于山林间,依山依地势而建,又是一个封闭的场所,神秘清幽,是敌对双方打斗的最佳场所[3]。

武侠电影灵活运用道家经典场景,充斥着中国传统文化气息。道家是儒释道三家中唯一的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不论是书籍、生活场所还是人物等,都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武侠电影突出刻画和展现道家场景,因而中国传统特色十分明显。

我国有许多家传户诵、深入人心的神话传说,武侠电影中的大多数神仙鬼怪形象都取材于道家神仙文化,鸿钧老祖、太上老君、玉皇大帝、星君灵官等都是武侠电影青睐的对象。

3 道家思想在电影中的内核表达

道家思想境界深奥,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同时有“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涤除玄鉴”等美学思想,这些都在香港武侠电影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3.1 “道”

“道”是艺术的本质。“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范畴和中心观点,也是道家学说的核心部分,是一切道家思想的根基和追求。“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的本质是“无”,它不可名不可触,却是科学性、规律性的存在。“道”是原始混沌,产生万物,类似于宇宙中的特殊物质,在一定规律下发生变化,产生世界诸相。道予生命之理,万物之源,一切之真理[4]。

道生阴阳,相合相乘。太极图中阴鱼和阳鱼融为一体,好似“一”的状态,无所畏阳,也无所谓阴,其是产生万物的根源。阴阳相合,太极八卦图以圆心为界,分割出相等大小、相互契合怀抱的两条黑白色阴阳鱼,以示万物间的相互关系。以黑为夜,以白为日。但阴阳鱼头部各缀有不同色眼,暗示万物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联系,相互转化与渗透。阴阳相生相克、相互转换正是道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太极八卦图也被道教尊崇,作为震慑邪恶的一种力量标志,成为道教的象征。电影中的太极拳、八卦掌等无一不是对“道”的展示、对太极图的传承[5]。

香港导演徐克在1983年拍摄了《新蜀山剑侠》,轩辕神殿、瑶池仙堡无不是道家经典场景。风流倜傥、衣袂飘飘的南海派剑客丁引,着素衫,戴道巾,负一黑一白两把宝剑,展现了道家阴阳之意;清丽绝伦、超凡脱俗的飞天神女——仙堡堡主瑶池仙姬,汲取敦煌壁画“飞天”形象,凌空飞舞,白缎飘飘,宛如仙子。

3.2 道家美学思想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老子也追求美,但这种美是一种特殊的美,一种意喻的平淡,无为、无味、无事。道家追求“绝圣弃智”,即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追求“少私寡欲”。《庄子》云“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没有个人私欲,这是德行。“道”的特点是自然,“妙”出自自然,老子追求“妙”,平淡自然,奥妙横生。武侠电影中的侠士劫富济贫,救民于水火,置生死于度外,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道家思想中“少私寡欲”的写照。

此外,“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在武侠电影的拍摄手法、场景布置、环境刻画等方面也有所体现,武侠电影力图以最平淡的场景体现最真挚或最有意味的情感。在电影《卧虎藏龙》中,男女主在竹林间穿梭,于竹梢末端打斗,画面空灵恬淡,仿佛置身世外。

“涤除玄鉴”,即排除主观欲念和成见,保持内心虚静,其有两层含义。一是把“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老子认为,观照要观万物的本体和根源,即深入对“道”的观照,这是认识的最高目的,是为“玄鉴”。在武侠电影中,那些武功高强之人总是在追求最终道义的路上,正如前面谈到的阴阳图,其最终精神其实就是“道”,电影中那些武林人士穷极一生追求的就是“道”。二是要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平和,宁静方能致远,宁静方能得道。在《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在功成身就后选择与妻子隐居,抛弃了世俗杂念,放弃了尘世繁华与地位,这就是典型的“涤除玄鉴”,摒弃一切,求道得道[6]。

4 结语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的文艺作品有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影响。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返璞归真、感悟自然之美的老庄哲学,绮丽诡秘、完整庞大的道家神话世界,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和新兴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与文化基础。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独有的电影形式,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阐释着古典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在形象、人物塑造、风格、故事题材、思想内涵等方面体现出了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质和东方美学思想,从道家文化思想层面入手研究香港武侠电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雷铁柱.侠义精神:武侠电影的灵魂[J].电影文学,2010(22):67-68.

[2] 张金峰.论张彻电影作品的美学特征[J].电影文学,2010(22):26-27.

[3] 崔丽萍,王国棉.“道观”:庄学解读的新视角[J].东岳论丛,2020,41(5):181-190.

[4] 刘湘兰,萨莎.道教对先秦“混沌”意象的接受与改造[J].宗教学研究,2022(1):29-34.

[5] 杨迪.电影《影》与太极八卦之间的关系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0(16):83-85.

[6] 李素军.从“涤除玄览”到“曲因其当”:论汉初黄老道家“无为而无不为”如何可能[J].中国哲学史,2020(2):71-76,84.

作者简介:王红蕾(1995—),女,山西朔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
浅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关于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社会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