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不仅是一种能够带给人强烈视觉冲击力与情感震撼的艺术形式,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些文化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舞蹈形式、内涵的变化,进而使之形成独有的艺术内容。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舞是东西方文化环境下形成的不同的艺术类别,有各自独特的文化理念,因此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而形式的不同决定了其训练方式的不同。文章以中国古典舞训练与芭蕾舞训练之间的异同作为研究核心,希望通过全方位的剖析,为二者的融合、补充与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芭蕾舞;训练
中图分类号:J722.4;J7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7-00-03
0 引言
舞蹈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最早用于娱乐的一种艺术,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准确地展现人类情感的变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不同的领域当中,都能展现自身独有的文化背景与审美特点。其中,中国的古典舞及西方的芭蕾舞最为典型,它们在不同的审美背景之下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艺术特点,并借助不一样的训练手法,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舞蹈表现形式,同时这也成了东西方艺术交流中最值得相互借鉴的艺术形式。
1 中国古典舞和芭蕾舞的发展历程
1.1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舞艺术在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宫廷舞蹈艺术,以及距今更遥远的民间舞蹈艺术[1]。从周代开始,宫廷就设立了专业的乐舞机构,集中训练和培养专业的舞蹈艺术演绎者,并且对民间流行的一些舞蹈进行集中研究、整理、加工与创新,进而形成了具有特殊艺术表现特征的宫廷舞蹈艺术内容[2]。在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其中包含《大夏》《云门》《咸池》《大韶》等,都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特点,而且在这一时期各领风骚[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舞蹈演绎者与舞蹈工作研究者开始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不断创新中国民族舞蹈艺术,在舞蹈艺术表现当中融入相关的文化内涵、精神文明素材与其他艺术元素,如音乐风格、中华武术等,经过全面整理、提炼与融合,创作出具有中国特点的古典舞蹈艺术内容。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演变、创新,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4]。
1.2 芭蕾舞的发展历程
芭蕾舞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不管是在意大利宫廷还是在法国南部区域的勃艮第宫廷中,在一些喜庆的日子,如结婚庆典、接见外国元首时,都会表演芭蕾舞来助兴和庆贺。在芭蕾舞发展历史中,首部相对比较完整的芭蕾舞剧——《皇后喜剧芭蕾》,上演于1581年[5]洛蕾娜(Lorraine)的瑪格丽特小姐与凡尔赛(Versaills)的姚幼斯公爵结婚之日,这场芭蕾舞蹈的音乐乐谱直到今天依旧被人们完善保存,可以说这是诞生最早也是存留至今最古老的芭蕾音乐内容。1661年,路易十四创立了史上首家舞蹈类院校,即法国皇家舞蹈学院,这个院校专门教授舞蹈艺术表现及相关技艺,现在归属于巴黎歌剧院。如今优美的芭蕾舞蹈形态表现都是在1700年固定并传承下来的。芭蕾舞是西方文化在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艺术结晶,也是经历了几百年风雨考验之后延续下来的重要内容,是非常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
2 中国古典舞训练与芭蕾舞训练的不同点
2.1 爆发力训练有所不同
中国的古典舞蹈艺术和西方的芭蕾舞蹈艺术在训练过程当中,都注重对演绎者身体下肢力量进行专业训练,其中爆发力的训练可以说是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古典舞艺术与芭蕾舞训练中截然不同的一点。在中国古典舞艺术当中,舞蹈演绎者下肢爆发力的训练不仅包含腿部力量训练,也会针对腰部力量进行专业训练,因为中国古典舞中有很多爆发性动作,如空翻等[6]。而针对西方的芭蕾舞展开爆发力训练的时候,仅仅对演绎者的腿部及踝关节这两个部分展开专业性训练,因为舞蹈演绎者往往需要通过立足尖来进行旋转表演[7]。
2.2 踝关节的训练力度有所不同
在中国古典舞蹈训练与西方芭蕾舞训练中,踝关节力量的训练也存在很大的不同[8]。将西方芭蕾舞踝关节训练与中国古典舞踝关节训练进行比较,在芭蕾舞的下肢力量训练过程当中,针对踝关节力量的训练力度和强度要求往往更高,中国古典舞针对踝关节的力量训练,力度相对较小[9]。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和舞蹈艺术的相关动作表现有关。在西方的芭蕾舞表现过程当中,立足尖这一动作往往需要踝关节有很强的力量支撑,而在中国的古典舞艺术表现过程中,立足尖这一动作往往不存在,而且也没有其他需要非常强的踝关节力量进行支撑的动作。由于动作表现不同,中国古典舞艺术不会针对踝关节力量进行专业训练,比西方芭蕾舞的训练强度小得多。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在踝关节力量的训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2.3 静力性和耐久性力量训练有所不同
静力性的力量训练和耐久性的力量训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训练类型,中国古典舞蹈主要注重静力性的力量训练,而西方芭蕾舞蹈主要针对演绎者下肢力量展开严格的耐久性力量训练。静力性和耐久性力量训练从表面上来看是相似的,但是重点内容截然不同。中国古典舞的空翻动作,在空中时动作往往是静止的,保持动作往往需要演绎者下肢力量的支撑,这时候的力量就是静力性的力量。耐久性往往是长久的、持续性的,芭蕾舞需要不断变化下肢动作,带给受众非常轻盈的感觉,动作转换、速度变化,如立足尖等,都需要持久性地表现,这就需要对舞蹈演绎者的耐久性力量进行严格训练。
3 中国古典舞训练与芭蕾舞训练的相同点
3.1 舞蹈演绎过程当中的媒介相同
在中国古典舞训练与芭蕾舞训练过程中,虽然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美学特点以及训练的核心点有所不同,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相同点,那就是媒介——人体。舞蹈演绎往往是通过人来表现的,包括情感的流露,每一个人都会通过自身的动作符号、姿势,展现出不一样的视觉表现效果,这些各不相同的符号表现内容,往往会通过自身的肢体艺术夸张地展现出来,并且不同的肢体表现会展现出不一样的艺术内容。舞蹈演绎者需要经历长时间的技巧训练、动作练习,进而将起初毫无章法的表现变成一种有规律的表现,使舞蹈表现更加优美。
3.2 舞蹈训练都是为了使演绎者的肢体表现更加协调
不管是中国古典舞训练还是西方芭蕾舞训练,其目的都是提高演绎者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带来更加优越的艺术形象表现。为了使身体形态更加优美,首先需要增强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性,通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让演绎者更好地掌握表现舞蹈动作的不同姿态,让自己对身体各部分的控制更加稳定。不管是肌肉力量还是动作韵律,都要相互配合,展现出独特的舞蹈艺术风格,进而展现出更加优美的艺术表现内容。
3.3 舞蹈训练都是为了培养更加专业的舞蹈演员
专业的训练可以使舞蹈演绎者的身体协调发展,而且节奏感与技术表现也会更加全面。中国的古典舞艺术是中华五千多年最重要的艺术表现载体,动作表现过程中讲究“圆”,凸显特殊的韵味。西方芭蕾舞蹈源于西方宫廷,具有皇家气质,在舞蹈演绎中,舞蹈演员都是高高扬起的,并且各个动作绷得很直,舞蹈姿势非常简洁并且极其优美,人们在欣赏芭蕾舞蹈的时候,能感受到一股优雅的气息。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都需要通过训练培养更加专业的演员,进而为舞蹈演绎效果的增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4 中国古典舞训练与芭蕾舞训练的融合、补充与发展
4.1 通过中国古典舞下肢力量训练对芭蕾舞下肢力量进行补充
在中国古典舞训练过程中需要融合许多身体艺术元素,方便舞蹈演绎者在以后的演绎过程中掌握更多风格不一样的舞蹈。西方的芭蕾舞蹈艺术在针对下肢力量展开训练的时候,可以借鉴中国古典舞蹈对下肢的力量训练进行补充。例如,芭蕾舞蹈动作在后期需要进行连续性的空转或者打击,这时候往往需要下肢反弹性训练的支撑,否则在后期会出现力量不足的情况。因此,可以在西方芭蕾舞蹈下肢训练过程中,加强反弹性的力量训练,使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中国古典舞动作,如毽子接跳跃等,以增强力量。
4.2 针对中国古典舞和西方芭蕾舞综合身体能力展开训练与补充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的芭蕾舞是兩种完全不同的舞蹈,中国古典舞源于东方,西方芭蕾舞源于欧洲,主要来自意大利,其内涵孕育着文艺复兴的重要内容,因此舞蹈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与动作有较大的差异。但是,针对舞蹈演绎者下肢力量展开训练往往是发展的本源,二者在训练过程中需要互相借鉴、融合,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虽然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会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训练,但只有二者互相结合,彼此补充,才能弥补训练的薄弱之处,进而不断优化后期的动作表演,达到学习、改造、创新的境地,使自身得到发展。
5 结语
中国古典舞艺术和西方的芭蕾舞艺术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不仅体现在文化内涵上,更体现在动作演绎上。动作表现上的不同,促使这两种不同的舞蹈艺术在后期的训练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舞蹈动作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训练,然而从长期的表演和训练张可以看出,二者虽然有自己的优势,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文章探究中国古典舞艺术与西方芭蕾舞艺术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力求通过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舞蹈的创新,从而优化中国古典舞和西方芭蕾舞的训练方式,带给观众更好的视觉体验和心理体验。
参考文献:
[1] 董雯.从西方芭蕾舞和中国古典舞看中西方舞蹈艺术[J].牡丹,2021(6):168-169.
[2] 王福平.中西方美学的异同探析:以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的审美差异为例[J].尚舞,2022(13):111-113.
[3] 刘茜.浅谈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舞基训的异同点[J].艺术评鉴,2020(5):76-77.
[4] 陈小玲.浅谈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舞的对比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8(9):144-145.
[5] 韩笑鑫.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西方芭蕾基训的比较研究[J].音乐时空,2016(8):176-177.
[6] 周娜.舞蹈柔韧能力与力量能力的训练: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舞基训课之对比[J].艺海,2016(5):66-68.
[7] 胡娴.试论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舞基训的结合[J].大众文艺,2014(18):163.
[8] 刘茜.浅谈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舞基训的异同点[J].艺术评鉴,2020(5):76-77.
[9] 傅娜.我国古典舞和芭蕾舞方法的结合探析[J].明日风尚,2018(15):280.
作者简介:冯宝江(1983—),男,山西运城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