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涟莲
2021年3月,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完善现代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税率结构,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建设智慧税务,推动税收征管现代化”。在税制改革这一大背景下,我国的各项税制改革正有条不紊的展开,民办高校需要对传统税务人才培养方式进行调整,以满足税制改革后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社会主义建设和过渡时期(1949-1977年)
1950年1月,政务院颁发《全国税政实施要则》,统一税收制度,平衡城乡负担。除农业税以外,我国统一征收14种中央及地方税。1953年修订新税制,将工商税收改为12种。1958 年,第一次大规模的简化税制,确定了工商统一税,单独设立工商所得税,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对农业税进行了统一,改革后保留了11个税种。税制改革主要服务于生产事业的发展,因此提出对工业生产者减轻税负。1973年,强调“简化”税制改革,合并税种,简化税目和税率,税制结构由复合型向单一型转变。
改革开放时期(1978-1993年)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适应“对外开放”政策,积极鼓励发展涉外事业,1980 年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1981年颁布了外国企业所得税法,1983、1984年“利改税”后,开始征收国营、集体和私营企业所得税。1991年,为进一步吸引外商投资,将适用涉外企业的两部法律合并,外国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适用相同的法律。1984 年工商税制改革,形成了以所得税和流转税为双主体税种的税收体系。在个人所得税方面,1980 年开始针对我国公民、个体工商户和外籍公民征收个人所得税。1993年,我国税制结构的雏形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完善时期(1994-2011年)
1994年,国家实行分税制改革,并以“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为原则全面改革工商税收制度。将税种划分为三类,中央税、地方税以及共享税,地方不具有税种的立法权,由中央进行统一立法。将20个税种划分为流转税类、所得税类、特定目的税、财产及行为税类以及资源税类五大类。2006年取消农业税,2008年合并涉外企业所得税与国内企业所得税,2010年内外税制全面统一。这一时期的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制度,增强了税收的调节职能。
现代税制改革时期(2012年-至今)
十八大以来,我国税制改革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建立健全现代财税制度,实行税种立法。2012年部分服务业“营改增”率先在上海试点,并在10个省市推广,2013年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2016年全面推行“营改增”,另外国家还不断简化增值税的税率结构。2018年,实行分类综合制的个人所得税。截止目前,契税、城建税、资源税等11个税种已经完成立法。
税务人才社会需求度增加
随着国家税制政策的改革和完善,各地税务人才的需求度也越来越大。税务人才需求主要来自于财政、税务、海关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中介咨询机构。通过整理历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的数据(表1),可以看出税务系统历年来都是招录大户。近五年来,国税系统不管是招录职位还是招录人数每年都比较稳定,2022年招录比例创了历史新高。这充分说明,在当前税制改革的背景下,税务系统对税务人才的需求缺口非常大。另外,随着“金税四期”的上线,国家对企业的税收监管力度越来越大。对于企业来说,储备具有独立处理税务问题能力的税务专业人才是十分必要的,不仅有助于企业降低纳税成本,还能有效降低企业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税务专门人才输送量不足
我国目前设置税收学专业本科高校不多,绝大多数的税务人才毕业于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设税收学专业的高校为81所,开设财政学专业的高校为92所,基本上集中在双一流高校和传统财经类院校,民办高校中仅有26所开设税收学专业,23所开设财政学专业。当前高校在税务专门人才的培养上,不管是人才的层次还是人才的结构,相对于需求量来讲还是远远不够的。此外,我国经济在经历了高速度发展后,正在转型升级,因此民办高校财会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也在谋求转型,但是目前更偏向于同金融和大数据相结合,对于税务专门人才的培养还未能得到重视。
重理论轻实践
据统计,在各高校传统财会类专业和税收学、财政学的培养方案中,常见的涉税主干课程有税法、税收学(中国税制)、纳税筹划、涉税服务实务、涉税服务法律、税务稽查、税务代理、税务会计,而相关实践类课程往往只有税收实务案例分析、纳税申报实务等一到两门,而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在用人单位所重视的税收执法与税收管理能力,税务代理与税收筹划能力,纳税申报以及税务筹划与管理能力的培養上,更是缺乏。课程结束后,学生往往只掌握了理论知识,实际的分析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大部分高校都有会计学实验室,但是很少有高校配备专门的税务实验室,这使得学生无法获得在校内进行税务岗位认识和锻炼的机会。
人才专业度不高
与职业教育毕业生相比,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财会人才,在课程设置上以实践课程为主,教学中大多是使用某些特定的税务仿真软件进行操作。而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受课程设置,以及师资等因素影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高职院校学生相比更弱些,对理论的认知度、专业度和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与知名本科高校相比又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民办高校毕业生多年来处于尴尬地位的重要原因。
师资结构不够完善
税务课程专业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外,更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够指导学生完成一整套企业的涉税流程。而民办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往往需要面对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几乎没有精力深入企业进行实践。这就导致教师将重心放在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经验的积累。但是,与实际脫离的教学反而难以达到课程学习的预期价值,反过来也影响了理论教学的效果。教师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缺乏,操作能力不强,成为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块短板。
教材建设滞后
近十年间,我国在财税政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控和调整,税收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动。例如,2011年,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从2000元提高至3500元,2018年再次提高至5000元,并将原有的分类分项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为分类综合制。2012年,部分城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2016年,全面推行“营改增”,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2017年至2019年间,增值税税率又进行了三次调整,增值税税率结构简化。还有一些税种,一年内会做出3、4次的调整。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所选用的教材存在滞后性,经常出现教材还在编写中,税收制度已经调整的现象,哪怕是每年都更新的注册会计师教材,也不能完全做到所有条款及时更新。这不仅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增加了难度,也会造成教学与实践之间脱节。
找准人才培养定位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力量。2020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 2738 所,其中,民办普通高校771所(含独立学院241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8.16%。但是由于我国对民办高校的属性缺乏清晰的定义,在资金、生源以及软硬件设施难以获得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另外,市场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偏见也一直存在,毕业生们往往被打上文凭“含金量低”的标签。民办高校需要市场提供生源和培养学生所需的各种资源,也需要市场吸收毕业生。因此,民办高校需要始终同市场保持良性的互动关系,才能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良性互动关系的前提,是找准人才培养的定位。国家从2013年开始积极引导民办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进行转型,许多高校借此纷纷抓住机会转型。但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民办高校仍然在往学术型人才方向培养,“考研大军”的数目依旧庞大,反而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为抢手,民办高校毕业生多年的尴尬地位仍未改变。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民办高校“上浮”的空间并不大,反而“下沉”的机会更多。只有充分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夯实理论基础,强化技术技能的培养,才能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经济从高速度低质量发展,向低速度高质量发展的转变,税收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税务人才的需求量因此处于持续增长中。民办高校在找准自身定位后,下一步就应当确定税务人才的培养目标。民办高校需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求,只有以实际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才“接地气”。就目前的市场来看,用人单位对于税务人才能力需求的侧重点是有差异的。税务机构注重税收执法、税收管理以及税收风险监管能力,企业偏向纳税申报、税务筹划、税收管理与风险控制能力,而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则更倾向于税务代理、税务管理与筹划能力。而这些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此类能力方面是比较弱的。
民办高校在制定税务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当以能力和应用为导向,考虑岗位对税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缩小两者间的差距。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当充分调研市场需求,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对接。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当前民办高校在税务人才培养上注重理论专业知识,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干课程的课时与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的课时相比,更是相形见绌,学生的专业课往往集中在大二第二学期和大三,学生需要在一学期内学习四、五门专业课。民办高校常见的涉税主干课程有税法、税收学(中国税制)、纳税筹划、涉税服务实务、涉税服务法律、税务稽查、税务代理、税务会计。据统计,除了税法和中国税制课时通常设置为51课时之外,其他的涉税课程基本设置为32课时或者34课时。通识课基础课多、专业主干课程比例少、专业知识细化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度。另外,税务相关实践类课程往往只开设税收实务案例分析、纳税申报实务等一到两门,学生接触税务实务训练的时间和机会十分有限,导致学生课堂上学的和毕业后实际用的脱节。
民办高校在制定课程体系时,首先应尽早开设相关专业课,让学生对专业有更早更直观的认识,便于到高年级选择专业方向。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调整通识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压缩6-8个基础课学分,增加专业课学分,为学生选择税务特色方向课程或者实践课程预留课时。再次,适当提高实践课程的课时数。通常,一门税务实践课程一般设置为一周或者20课时,安排在大三或者大四进行,但是学生理论课程往往在大二下或者大三上就已经完成,这就存在理论和实践由于税收政策变动而脱节的可能性。在安排实践课程时,可以考虑增设课内实践,或者增加校外实践,提升学生专业应用能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作为输出服务地方经济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税务人才质量的基石。教师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而民办高校普遍存在教师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缺乏,操作能力不强的问题。这类师资队伍的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新进教师对教学不够熟练,需要半年到一年的培训周期,短期内很难有精力参与到税务实践教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在最有干劲的时候,往往被困在职称评审中,没有多余精力去企业挂职锻炼。而高职称的教师又往往无法承担很高的工作量,这就使得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培养上出现了断层。
为此,民办高校应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转变思路,一方面,打通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流通屏障,引进行业高层次人才,改善师资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通过聘请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中具备丰富税务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专业人士,以担任兼任教师或者特聘教师等方式,指导学生实践的课程,参与税务人才培养,提升整体专业实力。
另一方面,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民办高校要改善师资队伍实务经验缺乏和操作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应转变自身观念,跳出传统思维,鼓励教师自主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水平,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税务实践能力培训。同时,加强民办高校与企业间的协作,鼓励教师去税务部门、事务所、企业等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掌握最新的税收政策与税务实务处理方法,积累纳税申报、税收风险评估、税收筹划、税收监管等实务经验,为理论教学提供实际案例支撑。
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各行各业也处在转折点上。民办高校应以此为契机,转变传统税务人才培养思路,找准自身定位,以培养专业知识扎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应用型税务人才为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获得相关岗位的实践机会,以此提升实践技能水平。同时,加强校企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时俱进,满足新时期应用型税务人才的培养需求。
[本文系基金项目:2020年度绍兴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SXSJG202020)的研究成果。]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永海,董鹏梅,何嘉欣.建党百年税制变迁历程及新时代税制改革方向[J].财会研究,2021(08).
[2] 薛钢,刘紫斌,程明梅.中国共产党百年税收改革实践与新时代税收之治[J].税收经济研究,2021,26(03).
[3] 安体富.中国中长期税制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46).
[4] 杨刚要,阙明坤.新发展格局下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9).
[5] 刘成龙.新形势下提高税收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5(12).
[6] 黄小灵.我国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面临的困境与实践路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06).
[7] 鄧力平.开局之年的税制改革与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2021(05).
[8] 邱强,尹利军.基于市场需求的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闽江学院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0,29(03).
[9] 沈仙法.行业能力导向的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0(20).
[10] 汪康.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 深入推进税制改革[J].税务研究,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