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轩?余娜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按照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围绕治蜀兴川谋篇布局、服务创新发展聚才育才、改革体制机制用才励才,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聚集高地,大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注入强劲动能,全省人才事业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坚持党管人才 凝聚人才发展合力
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最大优势和根本保证。省委坚持把人才工作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来谋划推进,升格组建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从19家充实到30家。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研究人才战略、推进重大工程、出席人才活动,示范带动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党管人才政治责任。建立全省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加强人才工作调研督导,连续5年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评议,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021年12月30日,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这是我省第一次以省委名义召开的高规格人才工作会议,也是四川人才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与此同时,配套制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四川省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确立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聚集高地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对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推动我省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谋划和系统部署。
志同则心同,心同则力同。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做优人才服务保障,方能让人才心有所归。四川以省委、省政府名义设立“四川杰出人才奖”,评选表彰两届共37名杰出人才。推荐7名、179名专业技术人才分别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常态化举办高层次专家国情省情研修、休假考察和红色文化体验行活动。持续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高标准打造“四川省人才之家”,全面推广“天府英才卡”制度,为337名院士、3555名高层次人才制发院士卡和A卡,进一步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浓厚氛围。
服务区域协同 优化人才发展布局
不拒众流,方成江海。近年来,四川围绕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干多支”发展战略,适应主干带动引领、多支竞相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持续优化人才发展区域布局。
—下好一盘棋,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支持成都持续升级人才新政、释放改革红利,推进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蓉漂”人才品牌,加快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支持绵阳实施科技城人才计划,打造国防科工人才高地。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和其他市(州)围绕功能定位、产业布局打造区域创新人才聚集地和特色产业人才聚集地,推动形成以成都为龙头、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其他市(州)和县(市、区)为基点的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
—拧成一股绳,推进区域人才协同发展。出台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人才一体化发展“10条措施”,推动成都与四大经济区、五大经济区之间分别签署干部人才协同发展协议,指导成都平原经济区建立职称资格互认机制,推动成都与川南、川东北9市开通高端人才异地直接就医结算。推动成都实体化运行全省“创新共同体”,联合省内11个市(州)共建区域协同总部基地,构建“研发设计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其他市(州)”等人才资源共享新模式。
—发展一条心,加强川渝人才合作。川渝两省市组织部门签署人才協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制发《工作机制》《重点任务清单》,先后签署《“天府英才卡”A卡和“重庆英才服务卡”A卡服务互认共享协议》《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和资源共享合作协议》《川渝博士后人才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等,联动举办“海科会”“重庆英才大会”“蓉漂人才日”等品牌人才活动,联合开展人才政策推介、科技项目洽谈和赴外招才引智,着力健全政策共商、资源共享、联动共建、协作共赢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机制。
激发人才活力 放权松绑破除藩篱
人才有活力,创新发展才有动力。近年来,四川坚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按照“小切口、大纵深”的思路,紧紧盯住难点堵点和瓶颈制约精准施策,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动力。
—聚焦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先后出台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扩大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人事自主权、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一揽子”政策,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推进科技领域“包干制”“揭榜制”改革试点,实行“两个不纳入、三个据实核增、一个单列”的绩效工资制度,授予用人单位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和“特设岗位”,极大程度上释放出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截至目前,45家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单位已完成1400余项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新创办企业580余家,带动社会投资近120亿元。
—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出台《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配套制定科技、教育等7个重点领域人才评价细则,逐步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领域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创新推进省级重大人才计划前置改革,建立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和国防科技重大工程型号总师直接认定机制。开展“唯帽子”问题治理,在全省推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推进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建立优秀青年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越来越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担当重任。
—紧扣服务创新驱动和现代产业发展,制发现代产业发展人才支撑十条措施,首次发布现代工业、农业、服务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面向全球招引产业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出台政策对在川单位培养引进高端创新人才给予奖励,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领域引进的境外高端紧缺人才实施激励,支持在川重大创新平台、国防科技领域重点单位积极引才聚才,进一步汇聚创新资源。出台院士(专家)产业园、工作站实施办法,引导顶尖人才向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集聚。
集聚战略人才 推进引育用一体发展
“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败敌者,众也。”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四川坚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构建人才梯次招引体系。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高端引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高标准举办“两院院士四川行”“海科会”“全球青年学者论坛”“知名高校四川人才活动周”等各类人才活动,构建顶尖人才、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名校毕业生等人才梯次招引体系。2020年,四川以省委、省政府名义举办全国省级层面规模最大的一次院士地方行活动,136位两院院士应邀参加,举办“1+5+N”系列活动,构建起四川与院士合作长效机制。持续举办十九届“海科会”,累计引进4100多名海外人才和1000余个高新科技项目,已发展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科技与人才交流盛会。近年来,依托“天府峨眉计划”先后引进2000余名高端人才和148个创新创业团队,促成2.3万余人次外籍人才来川工作、一大批海内外青年学者和8.5万名名校毕业生落户四川。
—完善人才全链条培养机制。四川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自主培养主阵地作用,依托“天府青城计划”分类实施“天府杰出科学家”“天府科技领军人才”“天府卓越工程师”等项目,出台关于加快博士后工作创新发展“9条措施”,深入推进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项目,持续推广校企联合培养、产学研协同育才模式,加快培养造就战略人才力量及后备军。通过“天府青城计划”“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先后培养支持4400余名本土高层次人才,2021年我省新增入选6名“两院”院士、创历年之最。
—广泛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2014年以来,四川省先后与28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签署省校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建成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等产学研平台900多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8个,开展科技和人才项目2200余项,近三年组织实施重点合作项目350余个。同时,加快建设天府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四川基地和大科学装置等重大创新平台,组建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廣阔舞台。
聚焦乡村振兴 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
今年4月,省委书记王晓晖来四川工作后赴市(州)调研的第一站便来到了凉山州。他强调,要大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持续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让脱贫成果更巩固、乡村发展更美好、群众生活更幸福。
近年来,四川省针对基层一线人才缺乏的瓶颈打出系列“组合拳”,以“有形之手”弥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不足,积极推动优秀人才向基层流动、到一线创业,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先后出台《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十条措施》《加强基层治理人才支撑的若干举措》,聚焦人才“引育用留”关键环节,改革项目评审、人才招录、编制管理等制度,推行岗编适度分离、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特色岗位等特殊支持政策,依托内地优质资源建成“医联体”36个、“校联体”98个,为基层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补充10万余名专业人才。
—接续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聚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从2018年起实施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为45个深度贫困县定向培养1.05万人、重点培训17.59万人、招录招聘4.9万人。围绕以人才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2021年起启动实施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围绕人才招引、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人才援助、人才激励等方面统筹实施34个重点项目,当年选派1800余名人才到基层一线开展援助、定向培养招录7500余人。
—启动教育医疗科技人才“组团式”帮扶。浙川两地连线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将帮扶范围拓展至5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300余名教育人才采取“多对一”模式帮扶47所高中,选派300余名医疗卫生人才采取“以市担责、以院包院”模式帮扶50所县人民医院,选派900余名省内外专家采取“一县一团”或“一县多团、一团多县”模式开展“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成为全国“组团式”帮扶工作启动最早、到位最快、规模最大的省份之一。
—创建县(市、区)人才工作先行区。围绕因地制宜探索新时代基层人才工作新路,遴选首批30个县(市、区)开展三年创建工作,在急需紧缺人才用编、人才引育用留、体制机制改革、项目投放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人才工作更好服务乡村振兴。2021年,30个先行区共招引硕博士研究生3700余人、副高及以上职称480余人,省市县三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为上年的1.3倍,正在成为全省县(市、区)人才工作的“排头兵”。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今日之四川,已成为各类人才大有作为的热土,广大人才正在这里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迈步新征程,四川将乘势而上,朝着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聚集高地和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奋力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强大人才支撑、书写新的人才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责编/陈贤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