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娜
理想汽车常州基地
8月18日,理想汽车最新款车型L9首辆量产车在江苏常州市“两湖”创新区正式下线。这是理想汽车的第二款车型。此前一天,理想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在常州市武进区签约落户。
自2016年落户武进国家高新区以来,理想汽车战绩不俗。截至2022年8月1日,已累计有20万辆理想ONE整车在常州基地下线,实现销售超5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底,常州基地可实现百万辆整车的生产目标。
“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必须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有定位。”2022年5月,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在“两湖”创新区建设推进大会上说。
有理想的常州不止有“理想”。
除了理想汽车、比亚迪这样的“明星”整车厂,常州还聚集了以江苏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领衔的80多家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产业规模超700亿元,总量全球领先。
常州市委常委、武进区委书记、武进国家高新区党工委书记乔俊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22年上半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产值超11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其中,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销量突破11.8万辆,整车制造产值增长198.1%,占全省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53%;动力电池产销量占全国1/5、全省1/2,动力电池产业产值增长91.8%。
既没有“亚洲锂都”江西宜春市的矿产资源优势,也没有省会南京高校、科研大所云集的科研人才优势,甚至没有合肥的传统整车厂产业优势,地级市常州如何“借”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东风?
在被南通GDP超越5年之后,“苏锡常”格局能否重现?
“地方政府招商最倾心的是整车厂。因为整车厂就像产业火车头, 一旦落地,后续的零部件配套产业就会自动跟进,逐渐形成产业生态。”国家智能商用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副总经理、智能网联测试基地主任丰爱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双方可谓一见钟情、一拍即合。”乔俊杰回顾了理想汽车落户武进的过程:2015年12月,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裁沈亚楠一行首次来访武进,考察了位于武进高新区的项目地块,并就理想汽车一个基地项目落户事宜进行了洽谈。
“当时,新能源汽车产业风已起、但势未成,还处于蓄势待发的起步阶段,车和家也只是一家新势力造车初创公司,但是我们武进区坚信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机遇和必然选择,这个风口必须抓住。通过多次接洽,车和家创始人李想的造车理念、项目的运营模式、团队的务实作风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合作信心。同时,武进高新区提出的‘厂房代建+招投结合的创新模式也深深地吸引了车和家。”乔俊杰说。
经过近两个月的密集洽谈,武进高新区在全国十几家园区中脱颖而出。2016年2月5日,武进区人民政府、武进高新区管委会、北京车和家三方共同签署了《车和家新能源汽车项目投资合作协议》,理想汽车项目正式落户武进。
“地方政府招商最倾心的是整车厂。因为整车厂就像产业火车头,一旦落地,后续的零部件配套产业就会自动跟进,逐渐形成产业生态。”国家智能商用車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副总经理、智能网联测试基地主任丰爱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08年,常州市政府到北京招商。此时,李进从清华大学动力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后,已经在北京创业了三年,正需要产业化落地。常州在产业基础、政策落实度、营商环境等方面的表现,让他把公司搬到了常州。
从2009年开始,李进见证了常州从传统汽车产业链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转换赛道的过程。“刚来常州时,这里还是传统燃油车零部件产业为主,后来落地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和电池的头部企业,两个点带动整个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快速建立,形成了良好的协同生态。2020年前后,产业赛道实现了快速迭代,形成了常州自身优势。”常州易控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数量只有传统汽车的20%,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在价值链中占据着更高位置。提升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既可稳固供应链,也能在价值链上“吃下”更大份额。
除了整车厂,常州重点发展动力电池产业,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再下一城。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副院长顾国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经过12年发展,围绕着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物理长三角中心,常州下辖的溧阳市形成了动力电池产业与研发集聚群。溧阳市累计引进锂电池产业链企业60余家,总投资数百亿元,形成了以江苏时代、上汽时代为龙头,璞泰来、科达利等一批国内知名动力电池企业全产业链项目,涵盖了包括正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结构件、电池芯、电池包、锂电设备等产业链各关键环节。常州市金坛区孕育了中创新航、蜂巢能源两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锂电独角兽企业,也吸引了贝特瑞、恩捷股份、当升科技、海目星等一批材料设备企业。溧阳、金坛协同成为国内产业链完备、产出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
顾国洪说,在动力电池下游,理想、北汽新能源、比亚迪、牛创新能源等整车企业,纷纷在常州布局生产基地。比亚迪整车项目的落户,推动比亚迪在常州高新区全方位“链式”布局,同时带动佛吉亚、泰瑞电子、大成精密机械等零部件配套商落户,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此外,常州本地的充电桩运营企业星星充电,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充电桩运营企业之一,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总体看,常州汇聚了从整车制造、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池管理系统到电池等3400多家产业链企业,已经成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板块中产业链最长、涉及领域最全的城市之一。
如今,常州这位新赛道的优等生正准备迈向“GDP 万亿元之城”的目标。
交通便利、联通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产业供应链本地化配套完整,土地人力成本相对上海、苏州较低,是李进、丰爱松等选择在常州创业的原因。
哪些因素有助于城市发展汽车产业?乔俊杰认为:一是工厂要靠近市场,以降低整车从工厂至用户的在途时间、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反应速度,这是评价城市发展汽车产业适应性的首要因素。二是零部件要配套便利。产品“直接材料成本”构成中,运费是重要一项,尤其是外观件(如内饰件)和大物(如电驱动系统),选择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域建厂,有助于降低材料成本、提升经济效益。三是区位优势要突出。企业需要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力,好的区位优势有助于企业借助空港、海港、铁路、公路和内河航运线路开展经营活动,或者借助区域发展的整体势头,带动企业发展。
作为新兴产业中最热的赛道,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量级助推器。因此,常州明确提出“在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把先发优势转为领跑优势”。
为进一步抢抓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产业爆发式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常州先后出台“创新政策20条”“产业政策30条”等重磅政策措施。
乔俊杰认为,要继续保持优势,对于武进来说重点是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强产业,围绕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以商引商,开展产业链招商,加快集聚一批强链补链、固链延链、建链拓链的优质项目,不断增强产业黏性。二是建平台,以常州创新园为主引擎,牵引武进国家高新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等各类平台在招引项目、助企发展上全速奔跑,不断提升园区的配套力和承载力,全力打造招商引资的深水良港。三是重诚信,坚守契约精神,建设诚信政府。四是优服务,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理念,全力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急郎中”。
《常州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全力构建充满活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到2025年,常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将达4000亿元,新能源整车产销量达60万辆,规模达1200亿元;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达2800亿元,其中动力电池产业规模达1800亿元。
选择新兴产业赛道,不仅需要城市决策者的前瞻远见,更需要面对不确定前景迈出第一步的勇气担当。回望常州站上新能源汽车赛道的那一刻,一些城市和企业尚在犹豫观望,随着产业红利逐渐兑现,入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迫切的愿望。
“研究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集聚区的形成逻辑可以发现,干部群众对动力电池发展趋势的认知以及主政官员的长期作为可能是主要原因。”顾国洪认为,对于想入局的后来者,现在的问题是要引导资金流向优质产能,地方政府与金融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锂电池行业确实火热,但不是大笔投入就定能胜出,竞争压力很大。
“金坛区在遴选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时,特别看重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以及企业情况与金坛区产业发展的匹配。”常州市金坛区发改局工业和高新技术发展科科长杨飞说。
对于想要抢占新能源汽车产业赛道的城市,乔俊杰认为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要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制造不同于传统的汽车生产,其更大程度上依赖完善的供应链和产业链。要坚持“龙头+配套”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径,在支持整车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要重点关注核心零部件厂商,依靠核心配套来增加吸引整车龙头的筹码。
二是要有科学的产业规划。要紧扣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方向,高瞻远瞩地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和发展目标,从宏观上配合车企推动产业链的完善,实现产业发展跃升突破。
三是要有完善的扶持政策。政府要敢当“天使投资人”,出台完善的扶持政策,从研发创新、项目招引、推广应用、充换电等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赢得“前哨战”。
四是要有丰富的配套资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与丰富的配套资源紧密相关,除了基础设施外,还需要动力电池、电桩、电机、电控系统部件,以及车联网、汽车电子电器等相关配套,所以抢占新能源产业赛道,就必须促进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聚集发展,构建上下游高度集聚的产业集群。
中以常州创新园
“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已经从汽车设计制造技术本身,转为产业生态的竞争以及背后的大数据竞争。这是当前汽车产业竞争的关键点。”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杨殿阁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要遵循几条规律:保持创新驱动,保持政策和市场的两轮驱动,要有好的产品、好的基础设施、好的商业模式,要发挥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人文网融合的优势。
“未来的城市竞争,必将重归产业主赛道。过去,常州靠制造业赢得‘工业明星城市称号,未来仍然要靠制造业重振产业雄风。”顾国洪说。
乘着新能源产业的东风,常州2021年GDP实际增速达到了9.1%,超越了苏州、无锡,在江苏GDP前五中增速排名第一。
1月-7月,常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增速较上半年提升1个百分点,高于江苏全省平均2.9个百分点,增加值增速连续4个月位列苏南第一。
如今,常州这位新赛道的优等生正准备迈向“GDP万亿元之城”的目标。
2017年,一江之隔的南通GDP超过常州。2020年,继苏州、无锡之后,南通也成功迈入GDP“万亿元俱乐部”,当年常州GDP为7805.3亿元。“苏锡常”是否会被“苏锡通”替代?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常州重回排名的重要筹码。
科技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常州在受益于上海产业辐射带动的同时,也受制于上海的人才虹吸效应。李进认为,40岁左右的专家型人才选择事业发展地时考虑城市地域因素较少,比较难招的是30岁上下的一线技术人员和中层骨干,常州在教育等人才配套资源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因为薪资待遇不如上海,新能源和智能网联这类全国紧缺人才缺口较大。”丰爱松说,但他乐观地认为,随着这类新兴产业的技术成熟、产业发展和大型商业化项目在常州落地,人才也会不断扩增,招聘难或将得以缓解。
顾国洪说,根据国内外学者关于高科技产业集聚的研究,大致认为高科技产业集聚形成的区位因素有三个:大学及研究机构、支持性的基础资源與设施、领先使用者。常州动力电池集聚区的形成与发展,发展并突破了这三个因素。
“同时也要看到,常州的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到今天,高耗能、资本密集、人才密集、受控于原材料等现象比较突出,眼下常州要关注并解决专业人才、矿产资源与绿色电力等问题,不能让这些因素反过来影响常州动力电池产业的长远发展。”顾国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