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珉星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电子生物反馈、作业治疗以及两者共同实施对脑卒中后恢复期患者上肢肌力的影响及其程度。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A组) 、电子生物反馈治疗组(B组) 、作业治疗组(C组) 、综合治疗组(D组) ,每组各35例。各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生命体征平稳能够予以康复治疗。对治疗前后上肢肌力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各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双边sig) 。与其他三组比较,D组MMT差值较高,单因素方差表示效果存在差异,LSD多重比较D组与A组和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與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D组内比较: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采用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和作业治疗均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肌力的恢复中起促进作用,但采用电子生物反馈治疗结合作业治疗对提高该类患者上肢肌力更具有治疗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上肢功能
脑卒中是指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现象的脑血管性疾患。每年全球约有500万人死于卒中,至少有1500万患者因卒中致残[1]。脑卒中70 %~80 %患者可以致残[2]。在脑卒中的康复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反馈治疗,对偏瘫肢体功能障碍有促进作用。作业治疗能够帮助改善患者的身体机能、提高作业活动能力。而且作业治疗干预能提高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改善ADL能力,尽早回归家庭,重建心理功能[3]。
1对象与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140例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分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A组) 、电子生物反馈治疗组(B组) 、作业治疗组(C组) 、综合治疗组(D组) ,每组各35例。各组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肌力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F = 0.052,sig = 0.984)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对症处理,遵循依据。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其体位摆放,进行分级护理等工作,避免患手接受输液、留置针、PICC置管等可能影响康复治疗正常实施的操作。
1.2.2 常规物理治疗
在排除禁忌症的情况下,根据评定确定治疗目的,选择治疗方法制定治疗方案。通过Bobath技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Brunnstrom疗法,Rood技术等方式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每日1次,每周5 d,每次40 min,持续12周。
1.2.3 电子生物反馈治疗
在患者完成物理治疗后实施。(1) 仪器: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MyoNet—BOW肌电生物反馈仪附贴片。(2) 操作:① 了解病情;② 排除禁忌症;③ 调试仪器,确保仪器正常;④ 调整患者体位,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治疗部位和治疗方案;⑤ 治疗过程中注意患者安全。每日1次,每周5d,每次20 min,持续12周。
1.2.4 作业治疗
在患者完成物理治疗后实施。(1) 器具:磨砂板、体操棒、分指板、滚筒、插板等。(2)操作:① 了解患者病情,及患者本人和家属的需求;② 对患者进行评估,排除禁忌症,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③ 为患者包括家属提供相应的治疗环境,监督治疗过程及时指导纠正;④ 定期宣教,总结调整方案。每日1次,每周5 d,每次20 min,持续12周。
1.2.5 综合治疗
在患者完成物理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电子生物反馈和作业治疗。(1) 患者完成常规康复训练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2)通过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评估后,在进行电子生物反馈治疗的过程中辅以各种方式的作业治疗,根据仪器的提示,完成治疗动作。例如肩关节屈曲配合健侧使用滑轮吊环肩关节训练器,肩关节外展配合滑板或滚轮,肘关节屈伸配合滚筒和磨砂板,手腕手指的屈伸配合弹珠、插板等,用相对轻松有趣的形式完成治疗动作。(3) 根据患者的反馈,及时调整治疗动作和强度。(4) 定期总结确保治疗安全。每日1次,每周5 d,每次20 min,持续12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四组患者上肢肌力:采用徒手肌力评定(MMT) Lovett分级0~5级评分标准,通过对患侧上肢以下肌群的测评获得分值(分值与Lovett级数一致) ,包括肩关节屈、伸、外展、内收、水平外展、水平内收、内旋、外旋;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尺偏、桡偏;拇屈、拇伸、拇外展、拇内收、指屈、指伸,共计22项,总分值计入比较。
2结果
2.1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MMT效果差异分析
本文利用计量软件SPSS 21.0对ABCD四组各35位对象治疗前后的效果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见表1。
表1反映了治疗前后不同组别的特征。从各组质量前后来看,ABCD组的MMT质量效果均较好。为了验证这个假设,分别对四组治疗前后的MMT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本文是利用该检验来验证对象治疗前后的MMT值是否存在差异,见表1。
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A组MMT,其t检验统计量为-4.545,对应的Sig值为0.000。因此拒绝原假设,认为治疗前后MMT方差存在显著差别,且治疗后均值大于治疗的MMT值,这表明A组治疗效果较好。同理,B组、C组和D组的治疗效果也较好。ABCD四组对象的治疗都有效果。为了得到四组中哪一组治疗效果更好,下文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差异比较。
2.2 四組间治疗效果差异性比较
从表2的单因素结果发现,D组MMT差值得分均值2.4857,远高于其他三组的治疗前后差值得分均值。且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其F检验统计量为2.96,检验Sig值为0.035,小于显著性水平5 %,因此拒绝原假设,认为四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且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D组 > C组 > B组 > A组。从表3中的LSD多重比较结果也可以发现,A组治疗效果和B组、C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和D组间的检验P值为0.008,即A组治疗效果和D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且D组优于A组。同理,B组治疗效果和C组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和D组间的检验P值为0.017,即B组治疗效果和D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且D组也优于B组。但从C组结果来看,C组治疗效果和D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综上可知,D组治疗效果优于ABC三组的治疗效果。
3讨论
由实证分析可得,在本次研究中,四组对象治疗前后均有效果。D组的治疗效果与其余三组相比稍占优势,即在物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电子生物反馈结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肌力的康复起到有利且显著的影响。且相对于单独的物理治疗或者在实施物理治疗的过程中,仅采用电子生物反馈或作业治疗的方式更有优势。
在对D组年龄以大于65岁和小于等于65岁进行分层比较后,得到的结果不能得出在本次研究中,该项治疗在不同年龄层中有治疗效果差异的结论。在以性别分组后,不能在统计学意义上证明本次研究中,D组的治疗手段在不同性别中具有差异性治疗效果。但男性差值的数据较高,因此对在物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电子生物反馈结合作业治疗是否在不同性别中,存在治疗效果的差异保持探究的态度,期待后续的研究和分析。
临床适时使用电生物反馈结合作业治疗,可以提高恢复期患者上肢肌力,改善其上肢功能,为其回归家庭,回归生活奠定基础。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康复治疗师的劳动强度,节省治疗时间。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解放人力,提高了治疗师的治疗效率,增加了患者自我治疗自我康复的时间,鼓励和延长了患者和家属参与诊疗的过程,共同帮助患者完成自我独立和自我治疗,为后续的社区康复,家庭康复打下基础,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郭罗勇,钟红跃.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3,18(1):56.
[2]连军晓,王宝丽.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2):102-103.
[3]赵军,张希忠,王嗥.脑卒中后早期介入康复训练是减少残障之本[J].中华名医论坛,2004(5):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