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瑞平外交学院教授
曾在上世纪50~60年代创造了高速增长奇迹的日本经济,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达30年的通缩困境之后,目前又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滞胀风险。尤需关注的是,长期以来,通货紧缩一直被认为是日本经济深陷长期萧条的主要原因,日本政府和央行也始终将摆脱通货紧缩视作首要政策目标,而到近期,当物价水平好不容易显露快速上升势头之时,却发现又面临更加难以应对的滞胀风险。
通缩长期困扰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陷入以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为主要特征的通货紧缩。在1991~2021年30个年份,日本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有12个年份是负增长,其中2009年最高达-1.4%,而只有1991和2014年两个年份达到了日本银行设定的政策目标——2%,其余年份也几乎都在1%以下。另一重要物价指数——国内企业物价的总体态势也大致如此,只是波动幅度更大,如在2009年和2016年分别达到-5.2%和-3.5%。导致日本经济深陷通缩困境的背景或原因颇为复杂,包括需求低迷加剧供求失衡、金融危机导致信用紧缩、股价地价持续走低产生逆资产效应,以及规制缓和、技术创新和流通革命带来生产和流通成本降低等。而通货紧缩的长期存在,又通過压低企业受益水平、增大企业债务负担、加重居民消费低迷、恶化政府财政状况等途径,成为日本经济深陷长期萧条、遭遇“失去的30年”的主要原因。以致日本政府一度认定,所谓“通货紧缩”,本身就是“伴随物价下降的经济停滞”。
通胀压力增大日本政府和央行虽经长期努力,也未能摆脱通货紧缩,实现2%的物价上涨目标。而到近期,国内外形势的巨变,导致日本物价水平快速攀升,通货膨胀压力又不断增大。这一势头在2021年第四季度即已显现,2022年第一、第二季度更呈恶化之势。其国内企业物价指数上涨率,在这三个季度依次高达8.4%、9.2%和9.6%,消费者物价中的生鲜食品价格指数上涨率更依次高达3.2%、9.4%和10.3%,能源价格指数上涨率则依次高达14.4%、19.8%和17.6%。增大日本通胀压力的因素很多:一是疫情导致供应链断裂,大量商品面临严重的供不应求,物价水平被推高;二是长期实施低利率、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导致货币超量供应,物价水平被拉高;三是在全球通胀压力普遍增大的背景下,日元持续大幅贬值导致输入物价水平急剧攀升,成为目前日本通胀压力显著增大的最重要因素。今年入春以来,日元贬值之势更趋强烈,一度创下1美元兑139日元的本世纪新高。而日元之所以“跌跌不休”,主要原因又在于美欧步入快速加息潮,如美联储已于今年3月加息25基点,4月再加息50个基点,6月、7月又连续加息各75个基点,创下短期密集加息的历史之最,而日本央行虽面对持续经济低迷,却无法跟进加息,导致与欧美利差不断增大。此外,贸易赤字迅速扩大,上半年创下历史新高,也成为日元急速贬值的基本面原因。
滞胀风险迫近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西方滞胀中,日本即是问题最严重的国家,1974年其实际增长率降为-1.4%,消费者物价上涨率却升至23.2%。而近期在经济依旧严重停滞的同时,通胀压力又快速增大,极有可能再次把日本经济拖入新的滞胀之中。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陷入长达30年的萧条之中,始终未能摆脱停滞状态。其实际GDP增长率,在2004~2013年平均只有0.7%,2014~2019年依次仅为0.3%、1.6%、0.8%、1.7%、0.6%和-0.2%,受疫情影响,2020年更出现了4.5%的负增长。2021年,全球经济显现战后历次衰退后最强劲的回升态势,而日本却仅仅增长了1.6%,远远低于全球平均增速6.1%和发达国家总体增速5.2%。到2021年第四季度,西方经济总体上是在强劲复苏中遭遇通胀压力,到2022年通胀愈演愈烈,迫使这些国家的政府和央行不得不调整政策,总体转入连续加息周期,但极有可能把西方经济重新推向衰退。而日本则是在经济长期停滞、从未形成强劲复苏的背景下遭遇通货膨胀的,由此导致的滞胀风险,要比其他发达国家更加严重。
实力更加衰弱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破裂后,持续30年之久的长期萧条和通货紧缩,导致日本经济实力严重衰退。日本作为当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在1995年曾一度逼近3/4,而到2021年已降至1/5稍强。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在泡沫破裂前的1990年,日本经济总量曾是中国的8倍以上,到2010年已被中国反超,丧失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之后与中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到2021年已不足中国的1/3(28.3%)。若从通缩转为滞胀,政策空间更被严重挤压,加上经济运行存在的其他问题,如全球最严重的财政危机和公共债务问题,日本的经济实力还将进一步衰弱。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到2027年,日本的经济总量将进一步降至中国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