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昱杉
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金融机构依托ESG开展投资,既符合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需求,又符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在“十四五”规划与“双碳”目标的总体战略背景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ESG投资正逐步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发展趋势。金融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为助力我国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率先走在了ESG投资的前沿。本文即针对金融机构ESG投资领域开展了相关探讨。
2021年被称为“碳中和”元年。2021年3月,碳中和、碳达峰目标被首次写入我国“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相关决议。“双碳”目标的提出和“十四五”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发展,对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可持续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ESG投资理念与“双碳”目标高度契合,迎来了快速发展机遇期。新冠疫情与人类的长期持续共存则客观加快了ESG投资理念的发展,ESG投资理念目前已被国内国外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日益接受并倡导推广,市场对ESG投资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增高,ESG投资已成为各类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方略。
一、ESG投资理念的内涵实质
ESG源于责任投资,ESG表示衡量企业经营可持续性和道德性的三个核心要素,即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ety)、公司治理(Governance)。与传统的财务绩效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不同,ESG投资理念是将环境(E)、社会(S)、公司治理(G)这3个因素的考量纳入投资决策体系,将ESG指标与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全面评估企业未来绩效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更科学有效地进行投资决策。
ESG投资是一种倡导长期投资与价值投资的投资模式,与金融机构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相吻合。ESG投资理念注重投资的可持续性,强调企业要注重经济效益与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水平的平衡发展。如果仅从传统的财务指标难以判断出企业经营所面临的全部风险,环保问题、产品质量问题及公司内部治理问题等均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投资中引入ESG指标能够有效地检验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ESG投资已成为全球主流投资策略之一,很多实证研究表明,投资决策中加入ESG因素可以提高投资回报,对资产管理机构而言有切实的吸引力。莫兰在《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ESG投资》中研究指出,ESG评级越高的公司股票表现往往也好越好,而且相比ESG策略发展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ESG投资普遍在新兴市场展现出更显著的超额收益。
二、金融机构践行ESG投资理念的战略意义
(一)推动金融机构ESG体系建设,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金融机构积极进行自身ESG建设,能够避免因未能有效承担环境、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而带来的声誉风险,有利于实现自身的差异化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各类金融机构自身内部管理中引入ESG理念,推动各金融机构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转型管理,具体表现在对内发展方面,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内部构建ESG管理体系,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方面制定自身发展路径与方向,提升治理水平,完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从而推动金融机构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金融机构投资聚焦ESG,能够引领社会低碳发展
金融机构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作用是通过提供金融产品及服务来满足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的融资需求,并深度参与资本市场运作。一方面,金融机构将ESG投资理念纳入投资决策流程中,通过对ESG工具的运用,引导企业逐渐按照ESG标准进行生产管理与经营管理,进而推动企业实现转型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借助ESG投资策略,对高环境污染、高碳排放、缺乏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结构混乱等进行筛选和识别,主动筛选结合负面剔除,并在ESG整体分析框架内进行风险识别,维护金融稳定,助力绿色发展。金融机构既可以通过在直接金融市场上的金融中介作用影响着企业关注自身ESG建设,又可以通过间接融资的资金纽带作用促进企业提高ESG发展水平。通过资本倾斜引领企业追求ESG表现,推动企业构建自身ESG体系,助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目标,从而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契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金融机构ESG投资的现状与挑战
(一)国内金融机构ESG投资概况
国外开展ESG投资较早,ESG评价体系发展也相对成熟,ESG投资策略已成为金融机构的主流投资策略之一。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官网信息显示,截至2022年1月全球加入UN PRI的机构有4706家,UN PRI签署方管理的资产总规模已超过120 万亿美元,占全球专业资产管理规模的一半以上。ESG投资在我国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在我国政府及市场等因素的大力驱动下,ESG投资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截至2022年1月17日,已有84家中国机构加入UN PRI,其中63家是资产管理者身份,4家是资产所有者身份,另有17家为服务商身份。国内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公募基金、保险资管公司等都已在不同程度上进行着ESG投资的具体实践,将ESG投资理念应用到投資管理各个方面。
在国内金融机构ESG投资方面,目前已由单一信贷业务逐步发展到证券业、股权投资及产业基金等实践中,ESG股指、绿色基金及债券、银行理财产品等ESG投资日益增多。根据商道绿融发布的《中国责任投资年度报告2021》显示,2021年度我国可统计绿色信贷余额约为14.78万亿人民币,泛ESG公募证券基金规模为约5500亿人民币,绿色债券发行总量约1.65万亿人民币,可持续理财产品规模约1,368亿人民币,ESG股权基金规模约为2,000亿人民币,绿色产业基金规模约1,176.61亿人民币,相关数据较202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国内金融机构ESG投资实践情况
证券公募基金机构作为ESG投资的主力之一,是国内较早将ESG理念引入投资决策流程的资管机构。证券公募基金机构在ESG投资实践中,将ESG理念整合到公司整体投研框架中,积极探索构建ESG投资体系,打造自身ESG投研平台。广泛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搭建ESG投研平台,将ESG因子表现与基本面研究相结合,对上市公司的ESG表现进行评分和评价,综合上市公司ESG表现指导投资实践。投资策略上围绕负面剔除、正面筛选并进行ESG整合投资分析。近年来,我国ESG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及规模均迎来迅速增长。根据《中国责任投资年度报告2021》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底,国内共有19家公募基金管理人签署负责任投资原则(UN PRI),可统计的泛ESG公募基金产品数量达到344只。其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泛ESG基金的规模约占市场所有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6.27%,2021年泛ESG基金规模呈现指数级增长。但可以看出,目前国内ESG主题基金所占基金比例仍较低、规模较小,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银行业作为金融机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其他金融机构,银行业参与ESG投资较晚,但在近两年发展很快。随着2022年1月1日资管新规的全面落地,银行理财也正式进入净值时代。在理财转型过程中,银行理财子公司引入ESG理财产品,既符合国家“双碳”目标的绿色金融战略发展要求,又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个维度下为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保驾护航。在理财产品中引入ESG投资策略,对所投标的ESG表现进行定性与定量的整合投资分析,从而降低投资风险、提升收益稳定性,既符合银行理财转型发展的需求,又可助力银行实现规避风险与价值实现的双重目标。国内最早发行ESG主题理财产品投资的是华夏银行,其于2019年4月发行了国内首只ESG主题产品“龙盈固定收益类ESG理念理财产品01号”,此后国内各大银行陆续关注并发行ESG主题的相关理财产品。根据南财理财通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国内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共发行129只ESG主题理财产品,相较于2020年的70只,2021年发行增幅高达84.29%,呈快速发行趋势。在发行量快速增加的同时,2021年ESG主题理财产品规模也加速提升。数据显示,至2021年底,ESG主题理财产品存续余额达962 亿元,同比增长1.83 倍。从投资方向看,ESG主题理财产品目前仍以固收类为主,但未来随着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以及理财子公司开业数量和发行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多,发行混合类ESG产品的数量也将随之增加。
保险业具有资金投资期限长的特点,相比于其他机构,保险业更追求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保险行业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目标高度契合基于可持续发展的ESG投资理念。2021年10月,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责任投资(ESG)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推动保险机构积极进行ESG投资研究,探索符合自身发展模式的ESG投资。保险机构ESG投资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从近几年保险机构的发展动态来看,围绕ESG投资理念,保险业正在不断创新研发污染环境风险保障类、绿色产业风险保障类、绿色资源风险保障类、绿色金融风险保障类以及巨灾/天气风险保障类等多种类风险保障产品及服务,全力助推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国内金融机构ESG投资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在ESG投资快速发展之际,金融机构在ESG投资实践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亟需不断加大国内ESG制度建设、体系建设、科技建设、人才建设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投入与探索实践。
(一)不断完善ESG制度性政策建设,促进金融机构ESG投资平稳发展
在ESG投资方面,国内监管机构以绿色金融为工作核心,已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2016 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对发展绿色投融资的相关金融工具和政策工具提供了意见指导,包括绿色信贷、绿色指数及相关产品、绿色保险、绿色发展基金等内容,并将开展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政策要求。2018年11月,基金业协会发布《绿色投资指引(试行)》,为基金业开展绿色投资活动进行全面指导和规范,促进证券公募基金机构的ESG的投资实践。
但随着ESG投资的快速发展,未来亟需在政府的全面引领下,加强各个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以及行业主体的沟通配合与体系协作,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性配套政策。各类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投资现状与发展目标,研究制定具体的与本行业相关的ESG投资指引,从而进一步规范并促进ESG投资。同时,在金融监管方面应加大对ESG投资的政策引导和激励,通过相关激励和约束制度促进ESG投资的健康快速发展,推动金融机构大力践行ESG投资。
(二)加强ESG信息披露监管,完善ESG投资的数据支撑
随着 ESG 投资规模的扩大,对 ESG 相关信息披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2018年9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确立了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基本框架。很多企业开始披露相关 ESG 信息,但大部分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仍处于ESG信息披露发展初期,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数据不全、披露质量不一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机构ESG投资发展的进程。为更好地推动ESG投资,金融机构需要依賴政府引导ESG信息披露标准的本土化制定和完善,提升ESG信息披露的质量与时效。在披露内容方面,要明确必须披露的关键信息,制定不同行业的详细披露指标,稳步建立ESG信息披露指标数据库,构建更为系统全面的ESG信息披露标准。在披露方式方面,证监会目前主张采取鼓励而非强制的方式,通过“半强制+自愿”的方式,积极稳妥、分步推进。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需大力引导企业进行ESG相关信息披露,引导金融机构进行ESG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对此,监管机构也可在ESG信息披露制度中引入奖惩机制。从监管到市场各方不断加大力度,敦促企业积极披露相关数据信息,为金融机构实践ESG投资提供全面有力的数据支撑,才能进一步促进ESG投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ESG评级体系
我国ESG投资理念正处于早期发展阶段,ESG信息披露方面仍不完善,实践ESG投资理念首先就面临着构建ESG评价体系的挑战。成熟市场的主要ESG评级机构包括美国明晟公司(MSCI)、汤森路透、穆迪、富时罗素、标普、Sustainalytics、ISS等。其中MSCI的ESG评级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认可度较高、适用范围也较广。但由于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不同,直接对标海外市场成熟标准不一定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构建本土化的ESG评级体系,对金融机构及利益相关者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本土化的ESG评级体系,要与国际ESG评级标准相衔接,在估值理论体系和评估准则方面与成熟市场的ESG评价体系相统一,这对国内市场ESG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完整性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我国目前 ESG评级机构主要包括商道融绿、中证、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嘉实、华证、万得、鼎力公司治商、微众揽月等。各自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的不同带来相对显著的结果差异。随着ESG投资的广泛开展,政府及相关机构应进一步积极推动国内ESG评级体系的科学化、合理化建设,引导并规范上市公司提高ESG信息披露的质量与时效,从而更加全面系统地对企业进行ESG评价,更好地指导投资实践。
(四)加大ESG研发投入,注重ESG人才队伍培养
金融机构在自身ESG体系建设、ESG投研平台建设、ESG产品研发等方面,均离不开金融科技学科的支撑。金融机构应加强金融科技在ESG数据搜集、ESG建模以及动态跟踪等方面的实践应用。同时,构建基于金融科技的ESG智能投研平台,创新开发符合ESG投资理念的金融创新产品,更好地进行ESG投资实践。ESG投资的快速发展客观上也提升了市场对ESG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金融机构在ESG投研团队的建设和ESG投融资活动的开展中,对具备专业知识及技能的ESG專门人才同样有较强的需求。但目前市场ESG人才尤其是新增人才供给十分有限。因此,一方面应不断加大ESG人才培养力度;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可以注意挖掘内部人才转型ESG领域。
结语
伴随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双碳”目标的落地执行,ESG投资的中国标准正逐步完善,ESG标准和体系的建设与执行势必获得国内越来越多的关注重视。在ESG与盈利并重的全球投资思潮的演变下,金融机构进行ESG投资也是大势所趋。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全面践行ESG投资理念,有助于我国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融合统一、协同发展,并将有力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全面深化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