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新婷
摘 要:基于全国1255份农民调查数据,运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探讨民主协商、责任感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并不高,只有36.18%的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责任感与民主协商能够提高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参与度,责任感在民主协商与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之间起到中介效应。农民在责任认知方面的水平较高,但是其责任认同并不高,抑制了农民的责任行为。作为治理手段的民主协商可以通过协商对话形成共识,提高农民的责任认同,对农民责任感产生积极作用。在农民个体特征方面,教育水平、家庭收入正向促进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但干部身份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存在挤压效应,不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民主协商;责任感;责任认同;农民;人居环境整治
一、引 言
農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抓手,直接关系到“两山理念”的落实与生态宜居的实现。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出发点是为了农民,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环境条件,其实现路径必然是依靠农民,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为此,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发挥村民主体作用”,2021年7月,习近平对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但是,基层实践表明,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主体性作用发挥严重不足,各地或多或少存在“干部干,农民看”的现象,极大地增加了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本。因此,深入探讨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不无裨益。
目前学界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在参与个体特征方面,年龄、性别、收入水平影响农民参与环境整治的支付意愿[1],村干部身份对农民参与生活垃圾治理有显著影响[2];二是在参与认知方面,胡德胜等从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三个维度探讨了农户认知对参与意愿的影响[3],农民的生态价值感知[4]、环保价值观、环境风险感知水平不同,其参与环境整治的行为表现就不同[5];三是在参与心理方面,环境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心理与客观环境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农民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依赖心理、观望情绪、机会主义,搭便车心理突出[6];四是在参与社会关系方面,农民的制度信任、人际信任[7]、社会规范[8]等可以将农民纳入到一个社会交往网络关系中,通过社会网络关系明确责任[9],而社会资本具有明显的整合优势,能够转变个体狭隘的功利主义[10];五是在参与制度方面,学界探讨了不同奖惩方式[11]、试点与非试点政策[12]、清洁评比制度等对农民参与行为的影响,就研究结果而言,有制度约束或激励的农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更高[13]。
不难看出,学界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逐步深入,从个体特征到个体认知、个体心理,再到社会制度,这对本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上述研究也有一定的不足:第一,在农民认知方面,农民的责任感始终没有被提及,而责任感是农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以及实现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的重要内在动力;第二,在基层治理制度方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民主协商”纳入到社会治理体系之中,“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14]的基层民主协商正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那么,作为基层治理手段的民主协商是否有利于促进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呢?因此,本文基于全国1255份农民调查数据,探讨民主协商与农民责任感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并分析农民责任感在民主协商与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之间的中介效应。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 民主协商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
自198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通过以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成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机制。民主协商的提出使其成为农村村民自治中的第“五个民主”。民主协商拓展了基层民主的内容与形式。就一般意义而言,民主协商是指“政治共同体中的平等、自由公民,在表达自己观点并考量他人偏好的基础上,通过理性、批判地审视各种政策建议,最终达成共识并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15]。民主协商自身所具有的包容性、开放性、互惠性特点与环境治理所要求的参与性、平等性、公正性与互惠性相衔接[16]。民主协商的前提是公民参与[17],其为农民表达利益诉求与观点诉说提供了一个平台与渠道;在协商的过程中,农民可以自由平等地陈述各自的价值认知与理由,通过协商的过程,农民可以了解政策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形成价值共识,这对决策行为的开展提供了基础[18]。在民主协商的实践中,邀请农民参与协商尊重了其主体地位与参与权,主观价值效能感得到增强,提高了农民的协商意识与民主意识,有利于其进一步的政治参与[19]。总而言之,民主协商的开展有利于激发农民的政治参与。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1:民主协商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有正向影响。
2. 责任感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讲,公民责任感是指“政治成员认为他自己或其他人应该去参与政治过程,而不必计较这些政治活动是否值得或有代价”[20]。公民责任感具有抑制与激发两种作用:一是可以抑制公民个体的不良行为,减少对他人和集体的伤害,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纠正个体搭便车、观望等心理;二是可以鼓励公民个体参与集体活动,采取对个体与集体有利的行为,将社会赋予的责任转化为个体应尽的义务[21]。个体责任感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责任认知、责任认同、责任行为,责任认知是个体对责任主体、责任内容的划分与了解程度,责任认同是个体对集体或社会赋予的责任是否赞同,责任行为是个体是否履行被规定的责任[22]。当农民对人居环境整治的责任认知较高且责任认同度越高时,往往会激发其履行环境整治责任,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2a:责任认知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有正向影响。
H2b:责任认同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有正向影响。
H2c:履行责任行为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有正向影响。
3. 责任感的中介效应
民主协商与传统民主选举的不同之处在于,协商给予公民叙述自我观点的机会,尊重公民的参与权、意见表达权。民主协商强调以对话促进话语的相互理解,在政治意愿的辨识中突出公民对公共利益的责任[23]。民主协商对公民责任感的培育体现在以多元主体的公共理性为基础,以追求公共性为导向,通过协商使不同主体的观点由分歧达成共识,促进共同利益的产生,协商过程的实质就是将个体的私利转化为集体的公利[24]。责任感是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内容,被认为是人文教育的结果。将民主协商作为一种治理技术与手段来讲,治理技术不仅可以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还可以改造个体的主观世界,成为人格提升的手段,通过改变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来提升个体的责任感,也可以通过改变心境、情绪、性格来改变责任感[25]。因此,民主协商可以提高公民的责任感,结合上述假设,提出以下假设:
H3:责任感在民主协商与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之间具有中介效应。
(二)材料与研究方法
1. 数据收集
本文所使用的调查数据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于2021年2月至3月所开展的“百村观察”调查。此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全国25省164村2343位农民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调查省份包括宁夏、甘肃、山西、陕西、安徽、福建、四川、天津、云南等25省。此次调查问卷回答涉及人居环境整治的有效问卷有1255份。在1255份问卷中,东、中、西受访者占比分别为15.30%、46.53%、38.17%;女性受访者占比为31.95%,男性受访者占比为68.05%;小学与初中学历受访者最多,占比分别为41.27%、37.29%;受访者中有村干部99名,党员150名。总体看来,样本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情况,符合抽样要求,可以进行统计学分析。
2. 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本文的因变量为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问卷中以“您是否参与村里的环境卫生清理工作”为表征,将回答“否”的样本赋值为1,“是”的样本赋值为2,具体情况见表1。统计分析发现,只有453人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占比为36.18%,而没有参与的人数达到799人,占比为63.82%。可见,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并不高。
(2)解释变量。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是民主协商,问卷从两个方面进行测量:一是农民是否被邀请参与人居环境重要决策的协商讨论;二是农民参与协商的频次。此外,责任感是解释变量也是中介变量,从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分别是责任认知、责任认同与责任行为。
(3)控制变量。参考以往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婚姻状况、性别、健康状况、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干部身份、党员身份作为控制变量。
3. 研究方法
本文的因变量是二分类变量,解释变量、中介变量与控制变量多为二分类与五分类变量。考虑研究中的中介效应检验与回归方程的一致性,没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本研究拟使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在分析框架之下,分析变量各类别对因变量影响的强弱变化情况,在保证各自变量间的联系为线性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反复迭代,为原始分类变量找到一个最佳的量化评分,用这个评分代替原始变量进行后续的分析,并拟合出最佳回归方程[26]。
最优尺度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
Y=
Y为标准化后因变量,χi为自变量,n为自变量的个数,βi为自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ε为回归的随机误差项。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多重共线性检验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借助方差膨胀因子对各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进行检测。变量的VIF最大值为1.466,远小于10;容差最小值为0.682,远大于0,说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二)回归结果分析
本研究首先将责任感与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两个回归模型,见表2,模型1的拟合结果显著,证明了责任感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有显著影响。其次,将民主协商纳入到回归模型中,分别考察民主协商对责任认知、责任认同、责任行为、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得到四个模型,模型拟合结果均显著,见表3。
1.责任感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
责任感的三个维度均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有显著影响。首先,责任认知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系数为0.125,说明农民对环境整治责任的认知水平越高,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可能性越高,证明了假设H2a。其次,责任认同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系数为0.270,农民越认同环境整治的责任划分,越能激发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证明了假设H2b。最后,责任行为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系数为0.258,农民履行责任行为越多,越能促进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证明假设H2c。基于心理学的“心理—行为”一致性分析框架,农民的责任感属于心理因素,农民责任感越高,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越积极。
2.民主协商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
如表3所示,民主协商的两个维度均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有正向显著作用。参与协商讨论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系数为0.323,农民被邀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协商讨论有利于推动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可能的解释是,农民被邀请参与协商尊重了其主体地位,主人翁意识增强,各种分歧矛盾在协商对话中得到协调,最大限度的公共利益得以产生,环境整治政策得到认同,推动了农民参与行为的产生。参与协商频次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系数为0.084,农民参与协商讨论的次数越多,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越积极。可能的解释是,农民在多次的協商讨论中可以达成共识,对政策的了解与认识也会越深入。结合以上两个维度,假设H1得到证实。
(三)中介效应的影响
表3展示了民主协商的两个维度对责任认知、责任认同、责任行为均有显著影响。参与协商讨论对责任认知、责任认同、责任行为的影响效应分别为0.200、0.358、0.278;参与协商频次对责任认知、责任认同、责任行为的影响效应分别为0.135、0.103、0.106,由此可知,民主协商有助于农民责任感的提升。民主协商与责任感均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存在显著影响,民主协商对责任感有显著影响,因此,责任感在民主协商与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中间起到中介效应,证明假设H3。
(四)控制变量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
在控制变量中,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有显著影响。农民教育水平越高,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也越高,可能的解释是教育水平高的农民对环境整治政策的理解与认同度也较高。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也越高,可能的解释是家庭收入水平为其提供了参与的时间与成本[27],这与闵师等的研究结论相反[6]。性别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不存在显著影响,可能的解释是农村空心化,大量妇女留守乡村,妇女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力军。干部身份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不存在显著影响,这与王璇等的研究结论相反[2],可能的解释是其他行政事务挤压了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时间,产生挤压效应。
四、讨论
综上所述,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受到个体特征、责任感、民主协商的综合影响,责任感在民主协商与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中间起到中介效应作用。
从调查样本的数据来看,在人居环境整治责任认知方面有85.4%的农民认为人居环境整治应该由农民个体、村委会与政府共同负责,但是在责任认同方面,仅有29.91%的农民认同,这也就导致在责任行为上仅有30.63%的农民签订责任书。由此可见,农民的责任感对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有显著作用,但是农民的责任认同度并不高,进而抑制了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行为。这说明,农民的责任认知需要转化为责任认同,并进一步产生行为实践,民主协商正好可以发挥其治理手段的作用。
民主协商是作为基层治理制度的組成部分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扮演一种治理手段或工具的角色。在本研究中,民主协商不仅可以直接产生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行为,还通过责任感的间接作用对其产生影响。民主协商通过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提供协商讨论的机会,给予个体表达意见的空间,在对话交流中达成共识。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民主协商对责任认同的影响最大,系数达到0.358,这说明民主协商可以提高农民的责任认同,帮助农民确定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协商的作用在于将个体的私利转换为集体的公利,提高对村庄集体利益的认同。作为治理手段的协商,可以激发农民的责任感,这与何永红、魏崇辉的研究结论相一致[28, 29]。
民主协商是外在的客观制度与机制因素,责任感是内在主观因素,民主协商通过其特定的程序、制度、规则等实现了主客观因素的结合。在协商讨论中提高农民的责任感,将农民从冷漠引导至积极,培育其公共精神,履行相应的责任,并实现农民主观认同、情感与价值观的转换。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全国1255份调查数据,运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探讨民主协商、责任感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民主协商正向促进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参与协商讨论的作用大于参与协商频次;责任感正向促进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虽然农民的责任认知较高,但责任认同与责任行为并不高;责任感在民主协商与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中间起到中介效应,作为基层治理手段的民主协商可以通过协商讨论提高农民的责任认同,形成责任共识,推动责任行为的产生;教育水平、家庭收入正向促进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但性别与干部身份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没有显著影响。
基于上述研究,为促进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推进协商平台制度化建设,对协商原则、形式、程序、参与人员等做出详细规范,以“说明书”“路线图”推动协商平台制度化;第二,注重协商形式多元化,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民主评议会、情况通报会等,使各主体充分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的决策、协调、执行、监督过程中;第三,推动协商平台信息化发展,借助网络技术搭建民主协商“微平台”,农民、村干部、政府工作人员、企业、专家等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协商内容、形式、过程和结果,并能给出实时反馈。利用微平台进行民主协商,事前增强主体间了解,各主体充分掌握环境整治协商资料;事中减少协商信息不对称障碍,凝聚参与共识;事后互相监督落实,形成整治合力。
参考文献
[1] 朱凯宁,高清,靳乐山.西南贫困地区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35(04):54-62.
[2] 王璇,张俊飚,何可.环保教育提高了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治理参与意愿吗?[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35(08):11-17.
[3] 胡德胜,王雅楠,王帆,等.农户认知、制度环境与农户人居环境整治参与意愿研究——信息信任的中介效应[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35(06):15-23.
[4] 张郁,徐彬.基于嵌入性社会结构理论的城市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10):64-70.
[5] 潘明明.环境新闻报道促进农村居民垃圾分类了嘛?——基于豫、鄂、皖三省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35(01):21-28.
[6] 闵师,王晓兵,等.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因素——基于西南山区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9(04):94-110.
[7] Zhang R, Zheng H, Zhang H, et 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apital on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Rural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in Nanjing,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0, 17(7): 2479.
[8] 贾亚娟,赵敏娟.农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选择偏好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环境关心的双重视角[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35(10):40-47.
[9] 卢丹梅,曾晨妤,等.社会网络视角下的乡村共同缔造路径探索——以广东河源中村村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05):33-40.
[10] 李娟,林莉.转型社区环境治理中居民参与的逻辑——基于社会资本激活的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1,22(02):102-111.
[11] 黄炎忠,罗小锋,闫阿倩.不同奖惩方式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与效果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35(02):1-7.
[12] 贾亚娟,赵敏娟.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及行为研究——基于陕西试点与非试点地区的比较[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05):44-50.
[13] 邱成梅.农户参与度视角下的农村垃圾治理绩效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05):37-43.
[1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38.
[15] 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3):54-60.
[16] 梁满艳,李婷.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优化路径研究——基于协商民主视角的思考[J].行政科学论坛,2021,8(06):26-32.
[17] 阮海波.政治态度、选举效能感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影响效应——基于313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2):41-49.
[18] 杨雅厦.协商民主视角下农民政治参与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东南学术,2016(04):87-94.
[19] 董红,王有强.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困境与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2):57-63.
[20] 林嘉诚.政治心理形成与政治参与行为[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188.
[21] 孙孔懿.苏霍姆林斯基评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40.
[22] 朱磊.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状况调查研究与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6(06):172-178.
[23] 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03):26-34.
[24] 张扬金.协商民主与村民自治制度的价值重拾[J].理论探讨,2013(01):37-41.
[25] 陳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人居环境整治研究——基于四川省的实践[J].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37(04):58-62.
[26] 张文彤,钟云飞.IBM SPSS数据分析与挖掘实战案例精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09-214.
[27] WANG W, GONG H, YAO L, et al. Preference heterogeneity and payment willingness within rural households participation in rural human settlement improve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1: 127529.
[28] 何永红.论基层协商民主机制的法治化[J].浙江社会科学,2021(03):54-65.
[29] 魏崇辉.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中的协商民主、政府责任与公共精神[J].思想战线,2016,42(02):103-106.
(中文校对:舒雅)
Democratic Consultation,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Based on a Survey of 1255 Farmers
MENG Xinting
(Yibin Municipal Party School, Yibin, Sichuan, 644002)
Abstract: Based on 1255 survey data of farmers across the country, the optimal scale regression model is us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democratic consultation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n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The study found that farmers are not very active in participating in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Only 36.18% of farmers participate in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Responsibility and democratic consultation can increase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lies in democratic consultation and farmers participants.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betwee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Farmers have a high level of responsibility cognition, but their responsibility recognition is not high, which inhibits farmers responsibility behaviors. As a means of governance, democratic consultation can form a consensus through consultation and dialogue to improve farmer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farmer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n terms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education level and family income are promoting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but the status of cadres has a squeezing effect on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and does not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Keywords: democratic consultation;sense of responsibility;recognition of responsibility;farmers; improve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英文校译: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