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英国人,冷静、谨慎或许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但近日一项调查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英国一年因诈骗造成民众近30亿英镑损失,新冠疫情也加剧了诈骗案的肆虐。受骗人数众多、损失金额巨大、骗子越来越猖獗……英国被当地媒体愤怒地贴上全球“诈骗之都”的称号。
多种招数层出不穷
《每日邮报》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今年已有大约4000万英国成年人成为骗子的目标,比2021年同期增加了14%。也就是说,几乎每4个英国成年人就有3个被不法分子盯上。
英国去年因诈骗造成月均2亿英镑的损失,今年单是4月就达到7亿英镑。这些数据只是冰山一角。英国国家统计局称,只有七分之一的诈骗行为会报告警方或英国国家欺诈和网络犯罪报告中心。2021年,每1000件诈骗案中仅有1件被起诉。专家估计,诈骗导致的实际年度损失高达令人震惊的1370亿英镑。
骗局层出不穷,媒体总结了近年来最常见的几种欺诈套路,警示公众。
“爸妈骗局”:骗子使用新的号码,通过手机短信或社交软件,冒充被害人子女骗钱。近日,英格兰西南部多塞特郡一位66岁的母亲安吉拉·布里斯科就遭遇了“爸妈骗局”。她收到自称是她儿子发来的短信,请求帮忙支付自己忘记支付的账单。当时,她儿子正在墨西哥旅行。当布里斯科试图给儿子打电话时,骗子称电话占线。后来,这位母亲完成了4笔交易,总额相当于她全部的积蓄。
“浪漫骗局”:骗子制造虚假身份,通过网上交友锁定目标,伺机向“恋人”讨要钱财。截至今年6月1日,英国人一年中因“浪漫骗局”损失了创纪录的8860万英镑,高于2020年的5793万英镑。其中,伦敦和英格兰东南部地区的损失最为惨重,各为1227万英镑。
一家名为“社会鲇鱼”的网站指出“浪漫骗局”的常见特征,包括拒绝见面或避免视频聊天、很快表白以及最核心的一点——找各种理由要钱。
假冒机构诈骗:骗子冒充政府部门、机构或公共事业公司,以退税、退款、账单优惠等为名,套取受害人个人信息、银行信息,然后转走现金,或是诱使受害人向假冒的网站支付账单。
此外,投资诈骗和消费诈骗也屡见不鲜。人们总想保护他们的财产免受低利率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而骗子利用这一点,提供看似合理的投资方案。当受害者将巨额储蓄转移到那些“安全”的项目时,现金就消失了,并且难以追踪。
《卫报》称,新冠疫情期间,更多人选择居家办公,上网时间更长,使用网络购物和社交的比例大幅提高,不法分子伺机通过伪造虚假购物网站、支付链接、物流快递信息等方式实施诈骗。统计显示,2021年,英国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的诈骗数量、受害人数量同比增加20倍,每名受害者平均损失1950英镑。不法分子还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高回报的虚假投资广告,导致大量民众受骗。
当人们逐步转向数字支付时,犯罪分子也“与时俱进”。他们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虚假网站,假冒国家卫生局、银行和政府部门等组织,实施欺诈。
疫情导致的经济压力和生活成本紧缩也催生了新一轮“诈骗潮”。专家警告,在经济困窘中苦苦挣扎的民众正是诈骗犯新的目标。此外,英国便捷的支付设施和英语的普遍使用被认为是诈骗案泛滥的部分原因。技术专家表示,当骗子想在其他国家实施欺诈行为之前,往往先把英国作为“试验田”。
政府制定应对战略
一边是欺诈横行,另一边却是打击不力。数据显示,尽管欺诈是英国最常见的犯罪,但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去年处理诈骗案的警力只有总量的2%。当受害人拨打警方举报专线时,平均需要28分钟才能打通;而记录在案的诈骗案件,每1000起平均只有2.1名警员侦办。
面對诈骗案激增,英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应对措施。据媒体报道,2021年10月,英国内政部重启“反诈骗联合小组”,通过联合执法机关、银行和电信等行业企业,遏制诈骗案件高发势头。
行业组织、社会团队和媒体也纷纷出手。《每日邮报》近日发起一项反诈骗行动,呼吁英国政府任命反欺诈部长,重新整合反欺诈工作体系,增加专业调查人员数量,要求银行加强对弱势客户的保护。
英国政府发言人透露,政府正在制定一项应对欺诈的战略,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公布。“我们正在招募更多调查人员,尤其是伦敦市警察。我们的目标是到2023年招募2万名警察,目前任务已经完成过半。”
英国有关机构向怀疑自己受骗的民众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冷静思考,停止交易;其次,抱着怀疑态度取证;最后是联系银行并向英国国家欺诈和网络犯罪报告中心举报。英国警方同样列出了防骗法则,最重要的一条是“不要占小便宜”。
(摘自《新民晚报》王佳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