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描写解放战争的影视剧中,观众们看到国民党军内部嫡系和非嫡系、“中央军”和“杂牌军”之间,经常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矛盾非常突出。那么,什么是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什么是其“嫡系部队”;什么是“中央军”,什么是“杂牌军”?
蒋介石的“嫡系将领”
所谓蒋介石的“嫡系将领”,是指为蒋介石所信任与重用、甘愿为其效力,在国民党“中央军”中身居要职的高级军官。由于蒋介石的“嫡系将领”,绝大多数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生或在黄埔军校当过教职员,因此,通常将黄埔起家的蒋介石“嫡系将领”称为“黄埔系”,而“黄埔系”也常作为蒋介石嫡系的代名词。实际上,“黄埔系”较“嫡系”范围要窄一些,有少数蒋介石“嫡系将领”就是非黄埔出身,如卫立煌、汤恩伯、薛岳、黄百韬等,既不是黄埔学生,也没有在黄埔任职,但都长期在“中央军”中执掌兵符,屡屡受到重用。
在蒋介石的军政生涯中,“中央军”系统一直是他所倚重的军事支柱,而“嫡系将领”则是“中央军”的骨干,是蒋介石军事集团的精华。蒋介石的军事集团是在黄埔起家的,经历了由“校军”到“党军”,由第1军到第1集团军,最后形成“中央军”的发展过程。
1924年,黄埔军校在广州成立。建校初期,孙中山亲任黄埔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国民党党代表。蒋介石正是利用他作为黄埔军校首任校长的机会,大力培植自己的心腹和羽翼,为日后掌握国民党军队打下了基础。1925年7月,黄埔学生军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军,蒋介石任军长。第1军所属师团长均为黄埔军校教职员,营连排下级军官则以黄埔毕业生充任。
“中央军”和“杂牌军”
北伐战争开始后,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下辖7个军。其中,第1军是蒋介石视为嫡出的基本部队,其他几个军则为湘、粤、桂、赣等系部队。北伐战争后,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四派新军阀所属部队编为4个集团军,蒋介石的直属部队为第1集团军。至此,蒋介石军事集团已初步形成,并能与国内其他军阀派系相抗衡。
1928年12月,张学良易帜,改悬“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国民党政府取得了形式上的统一。全国军队统归南京国民政府领导,蒋介石将属于自己系统的军队称为“中央军”,即原第1集团军发展起来的部队,也被称为“蒋系”。国民党军队除“中央军”之外,还有许多军事派系:较大的有张学良的东北军,冯玉祥的国民军(西北军),阎锡山的晋军,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新桂系),以及川军、湘军、粤军、滇军、黔军、西北的“马家军”等,被统称为“杂牌军”。
中原大战后,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所属42个军,“中央军”(“蒋系”)有15个;所属104个师,“中央军”有29个,占不到三分之一。全面抗战开始后,1938年初,国民党军共有84个步兵军,蒋介石的“中央军”占30个;218个步兵师,“中央军”占75个,“中央军”所属军、师数均已超过三分之一。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共有步兵军100个,骑兵军4个,“中央军”发展到50个步兵军和1个骑兵军,和“杂牌军”平分秋色。到了1949年初,国民党军有108个军,“中央军”系统占71个,上升到66%,已经占到三分之二。
由于蒋介石长期以来对嫡系和非嫡系部队不能一视同仁,在编制、兵员、装备、给养等方面,嫡系和其他派系部队待遇明显不同。比如,编制上,国民党军队自1928年“军事编遣会议”后,陆军师有大中小三种编制,即甲种师、乙种师和丙种师。甲种师辖3旅9团,乙种师辖3旅6团,丙种师辖2旅4团。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一般都是甲种师或乙种师,而其他派系的部队则大都是乙种师或丙种师。
并且,一旦有机会,蒋介石就会把其他派系的部队整编裁撤掉。蒋介石的“嫡系部隊”但凡被歼,一般都会东拼西凑重新组建。但如果是非嫡系的“杂牌军”,一旦部队被歼,番号一般直接撤销,这也是蒋介石削弱异己的一贯手段。对此,那些“杂牌军”将领也心知肚明,但又不得不忍气吞声,这也是他们不愿为蒋介石卖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蒋介石的一些“嫡系将领”大权在握,飞扬跋扈,以“天子门生”自居,不可一世。他们滥用职权,安插亲信,排除异己,对自己的部队给予特殊的关照,装备、补给等都优先保障,而对非嫡系则多加克扣刁难。这就更加深了嫡系和非嫡系之间的矛盾。
蒋介石“嫡系部队”间的明争暗斗
“中央军”所属部队,从“血脉”上又分嫡系和旁系。嫡系是蒋介石起家并始终由亲信将领直接掌握的基本部队,通过扩编不断做大;旁系则是在“中央军”发展过程中兼并、收编过来的其他系统部队。
1938年初,“中央军”30个军中,嫡系16个,旁系l4个,几乎是对半开。抗战胜利后,“中央军”发展到51个军,其中嫡系多达49个,旁系只剩2个。因此,发展到后来,“中央军”中的旁系部队几乎不复存在,“嫡系部队”也就成了“中央军”的同义词。直至1949年国民党军被解放军击溃,“中央军”一直是蒋介石的骨干军事力量,而“中央军”里的“嫡系将领”,则是这支骨干力量的核心。
蒋介石和“嫡系将领”的命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没有蒋介石,就没有“嫡系将领”;没有“嫡系将领”,也就没有蒋介石。蒋介石信任、重用“嫡系将领”,利用他们掌握“嫡系部队”;“嫡系将领”忠于蒋介石,把蒋介石作为靠山。因此,“嫡系将领”大都官运亨通、青云直上。
那么,蒋介石的“嫡系将领”应该是同舟共济、患难与共了吧?其实不然,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也因隶属关系不同而分为一些派系,主要有:何应钦系、陈诚系、胡宗南系、汤恩伯系、顾祝同系、卫立煌系等。
这些嫡系中的派系,势力最大的当属何应钦系、陈诚系和胡宗南系。何应钦、陈诚、胡宗南三人,也是民国军政界“士官系”“保定系”“黄埔系”(黄埔少壮派)的领军人物。何应钦是“嫡系将领”中的“元老派”,很多“嫡系将领”都出自其门下;陈诚和胡宗南,最受蒋介石宠信,又被称为“嫡系中的嫡系”。抗战胜利后,何应钦系有17个军,胡宗南系有15个军,陈诚系有10个军。1948年9月,国民党军有91个军(整编师),其中,何应钦系21个,陈诚系16个,胡宗南系12个。这些嫡系中的派系之间,常常因各自的利益勾心斗角、相互排挤,甚至成为死对头。
就这样,“中央军”和“杂牌军”,嫡系和非嫡系,嫡系里的各派系,心怀鬼胎,互不信任,明争暗斗。“一方有难,八方观战”“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是国民党军派系斗争的生动写照。于是,“见死不救”或“救援不力”的情况便时有发生。比如,1947年5月,号称“嫡系五大主力”之一的国民党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被我华东野战军围歼,周围的10个国民党整编师救援不力也是其被围歼的重要因素之一。郭沫若的《洪波曲》有这样的描述:“友军自私,备不相顾。杂系和嫡系待遇不同。杂系挡头阵,嫡系督后队。”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说:“共产党军队几百万人一条心,我们一个人两条心!”这也是国民党军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自《军事史林》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