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霞
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为了丰富学生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在高中阶段全面落实了信息技术课程,希望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在社会中获取竞争优势。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原则以及有效教学策略,进而推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原则
(一)学生主动性原则
学生的主动性是提高学习成绩、教学效率的关键条件,因此,在高中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应遵循学生主动性原则,尽可能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带着学习兴趣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学习,使他们在兴趣的推动下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习主动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计划切实原则
在教学体系不断改革的现代教育中,只有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符合新时代的教学需求,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教学计划切实原则,基于现有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计划的制订,要充分考虑实际教学情况,其中包括教学氛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进度等。另外,教师不但要注重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讲解,更要意识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三)教师角色转换原则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而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转变自身的角色,作为引导者,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导课堂。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时,教师应遵循角色转换原则,采取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开展分层教学
在信息技术知识储备方面,不同学生之间具有较大差异,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必然有些学生无法理解、掌握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跟不上教师进度,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信息技术这一学科产生厌烦心理,严重阻碍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只有教师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发展,在制订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时,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信息技术的了解程度等,才能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根据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储备将学生划分为A类与B类,A类为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B类为基础较差的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属于初次接触信息技術课程,在此基础上展开分层教学。例如,在讲解“信息及其特征”这一课时,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别,为其设计差异化的作业。对于A类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这一知识内容时会相对容易,教师可以适当增加知识难度,将信息的可依附性、可储存性等特征讲解给学生;对于B类学生而言,教师首先应引导他们自己进行知识探索,包括信息来源、信息多样性、信息概念等,随后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收获。这一教学方式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展探究式教学
新课改强调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为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也是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其掌握有效的解题技巧与方法。但纵观现阶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多数教师更加重视最终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并没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导致学生整体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甚至不具备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而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学习的方式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深入探索,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引入探究式教学。例如,在讲解“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这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定主题,组织竞赛活动,如“拒食野生动物”。首先,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其次,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最后,评选出最优小组,包括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搜索方法以及搜索速度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小组合作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掌握搜索技巧,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开展驱动式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实现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完成基本内容的讲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是重要目标之一。这一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但在高考范围内并不涉及这一学科,这就直接导致学校、教师甚至学生对这一学科不重视,大部分学生也是带着娱乐的心态来学习这一门学科,不仅不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忽略了实践操作,导致教学效果大大降低,更不符合新课程教学要求。因此,为满足教学体系改革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提出的要求,教师应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来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教师在“信息的加工处理”这一课的讲解过程中,基于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在“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处理信息”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讲解多媒体软件功能,随后选择一个主题为学生演示信息的收集、整理、处理;其次,在教师演示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进行信息的收集并制作相对应的电子报刊;最后,采取学生互评等方式进行电子报刊的点评。通过这一方式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参与程度,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四)加强硬件资源建设,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为良好的硬件资源。只有在硬件资源的支持下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推动信息技术教学的落实。学校应给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包括软件资源以及硬件资源,使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配合度,在硬件设施的支持下,学生会逐渐培养起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更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学的顺利落实,也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在通用技术设计方面知识的讲解中,为简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就有必要借助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在模拟实验、绘图等教学中,教师应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将知识内容进行简化,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他们更高效地学习信息技术,这对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在这些知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想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现代信息设备的辅助,同时这些现代信息设备有利于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乐趣,从而主动地参与到信息技术实验中。
(五)重视基础课程教学
任何学科的开展都应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才能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保障。因此,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基础课程的教学,不能因为基础知识简单就直接跳到高级教学,应循序渐进地丰富学生知识储备,让学生能够消化、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进而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应从基础知识开始逐渐增加教学难度,让学生明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在此基础上有效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例如,技术与设计是高中阶段必修的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只有掌握了技术与设计的相关内容,才能更好地学习选修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掌握情况,确保学生打下扎实基础。在技术与设计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采取合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他们在技术与设计中积累更多知识,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精神。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保持对信息技术的热爱,通过教学设计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技术活动,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创新设计方案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此推动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
总之,在高中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重视,通过分层教学、探究式教学、驱动式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从基础知识开始帮助学生渐渐积累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学习这一课程的乐趣,并参与到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而有效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