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
办好报刊,需要好稿。缺乏好稿,甚至稿荒,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政治家办报刊,是从宏观布局谋篇。专业刊物需要专业的编辑,熟悉行业的状况,把握发展的脉络走势,不当“门外汉”。选好稿,约好稿,用好稿,独具慧眼是主编的基本功。驾驭报刊生存与发展的全局能力是考验社长水平高下的核心。
刊物由什么人办?办给什么人看?是刊物兴衰的基点。在平面媒体普遍不景气的当下,能够维持运转不亏损,确实不易。发行下滑,广告骤降,网络自媒体的冲击力大,许多学术期刊只能依靠论文的版面费收入支撑。跻身核心期刊,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普通的杂志受地域和专业的局限,竞争的压力很大。特别是有些人为了晋职称发论文,稿件内容质量平庸,有的查重率极高,涉嫌学术不端。抵制这些抄袭造假行为不仅是社长主编的职责,也是每个编辑的义务。为了守住刊物这块阵地,不因小失大,不为小利丢掉大市场。目光短浅的收取蝇头小利,滥发粗劣的稿件,甚至是东拼西凑的平庸之作,导致刊物的学术水平下降,内容低端,读者与作者减少,行业的影响力不高,丧失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偿失。尤其是那些“小学生作文”级别的稿件,作者还自不量力,要求蛮高。在普通的刊物上都难以发表,还要审问杂志是否“核心期刊”?外行常问刊物是国家级还是省级?如同一个不够高考录取分数线的考生,还要挑选985或211。专业期刊作为小众传媒,是少数人办,少数人看,为少数人作贡献。既不是主管主办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不被系统内的同事待见,只是在发文章时使用。优先刊登稿件,降低标准,刊期成了关系户的园地。要想办好杂志,做百年老刊,从业者必须要把好审稿关,当好“守门员”!
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利益面前,容易失控。从等米下锅缺稿子到稿源充裕,不再延迟出版日期,不再大标题大字号拉大行间距,不再饥不择食,可以筛选稿件。并不是大家热爱写作,踊跃投稿,而是迫于无奈,评职称发论文是硬性要求,按规定篇数字数准备,若不用论文作筹码,不少学术期刊就可能关停并转。學术氛围并不浓厚的系统,很多单位流于形式,没有多少技术交流,读者就是作者。人们一窝蜂似发论文,版面有限,刊期有限,权衡取舍稿件是“守门员”的功夫。顾此失彼,得罪不起。一团和气,丧失自己。既要防止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又要慧眼识珠,精挑细选。文章千古事,流芳数百年。作品如人品,尽量少瑕疵。
新闻出版单位本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个别转企改制,进行改革试点。缺乏基本生存保障的条件,一窝蜂地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唯利是图的普遍“卖版面”。这种被迫以刊养刊,难免因为收费而忽视文章内容质量,滥发低劣粗质的论文。许多人不惜一掷千金,把论文发到国外期刊,以彰显所谓的高大上。盲目迷信崇拜“核心期刊”,殊不知核心期刊的核心是什么?外行不懂出版物的属性规矩,误把刊物所在地和主管主办单位当等级,在京的或带“国”字号就是国家级别的,各省市办的、无“国”字号就是省级刊物。歧视增刊。若有一天取消论文篇数要求,自上而下规定晋职称无需论文,相当一批学术期刊将会休刊停办。绝大多数人不知道核心期刊是非官方组织评定的,三年两载复评,落选的出局,不是一劳永逸。杂志没有国家级与省级之分,只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类。依据内容的影响力有发行大小的规模不同,凭借转载引用量有影响因子高低之差。缺乏专业权威和敬业精神,浪费出版资源,不能安贫乐道为人作嫁衣裳,把刊物办砸的事例并不少见多怪。外行领导内行,不遵守出版规则,造成期刊“半死不活”的局面,难以坚守防线。好刊需要好人办,办好刊物为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