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炜
摘要:文言文作为现代汉语的源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全面发展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素养,其教学策略包括:以主线教学统领全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加强朗读的有效指导,加深学生的个性理解;打破“文”“言”壁垒,巧妙融合,提升学生言语素养;挖掘文言文的深层内涵和人文价值,丰厚学生的精神底蕴。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7A-0110-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全面提升核心素养。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蕴。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应聚焦其中的文学、文化和人文价值,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丰厚学生的思想底蕴。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几年的文言文学习,他们已大致掌握了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那么,面对全套教材中的最后一篇文言文,该如何充分挖掘文言文背后的思维价值、文化内涵、精神底蕴呢?本文结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谈谈笔者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方面的探索。
一、主线教学,引导学生整体把握
接受美学的召唤结构理论主张:一切艺术作品都因“空白”呈现出一种开放。这种开放召唤着接受者能动地参与进来并进行再创造。回归到教学实践,每一篇课文其实都有这样的“空白”值得教师去挖掘,等待学生再突破。而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如此。因此,拿到一篇文言文,教师不应机械地、狭隘地局限于字词的解释和语句的翻译上,而要重点着力于篇目的整体把握、文本的智慧解读。
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发现,《两小儿辩日》中的“辩”字,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文本解读的可能性,更是学生现有知识体系中需完善的一部分。因此,笔者确定以课题中的“辩”字为主线,在“辩”字的统领下,还原辩论的情境,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教学伊始,出示“辩”字,引导学生组词理解,点明“言字旁”这一部件,突出“辩”字“用语言来争论”这一含义;继而由“辩”字引出对课题“两小儿辩日”的理解,实现从字义到文本的自然过渡,激发了学生对“辩论”这一对话形式的兴趣。
在学生对“两小儿辩日”产生好奇的基础上,笔者以“两小儿是怎样围绕太阳辩斗的”这一问题统领全文,引领学生整体把握。学生通过对段落的划分,梳理出2~3自然段是两小儿提出的观点,4~5自然段是他们说明的理由,并据此分析出两小儿辩论的主题,自然搭建出“辩论”的一般框架:围绕一个话题,双方各自提出不同的观点,并以相应的理由加以佐证,从而在字义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了对“辩论”这一语言现象的基本认识。
为了使学生在本次文言文学习中,习得辩论的能力,形成辩证的思维,笔者启发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一步合作探究:两小儿在争辩时,是怎样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清楚又有说服力的呢?学生们结合两小儿说理部分的表达,有了一系列发现:用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说,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用鲜明的对比说,增强了说理的信服力;用贴切的形容词说,感受就更真实;用形象的比喻说,使理由听起来生动又有趣;用反问的语气说,就增强了辩论的气势;说理时按顺序去说,条理会更清晰……以上思考、概括和归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体会到辩论的乐趣,学习到辩论的方法,以“辩”字为主线的文本教學也逐渐落实到更深处。
教学中,笔者围绕“辩”字,将文言文的学习和故事的领悟有机结合,将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提升协调并进;学生亦是围绕“辩”字,在读辩论故事、懂辩论流程、学辩论技巧等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参与,积极地展示,培养对辩论的兴趣,丰富对辩论的认知,初步形成辩论的能力,发展辩证的理性思维。
因此,文言文教学应整体把握,去寻找文本中有价值的“缝隙”,去发现学生待开发的“空白地带”,以此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切入口、纵贯线,为学生打开全新的视角,引领学生在逐层逐级的挑战中,实现知识、能力和思维的多重突破。
二、有效朗读,深化学生个性理解
文言文讲究韵律,带有鲜明的声韵美。因此,自古以来,学文言文,都强调一个“读”字。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文言文表达距离远、较陌生、有难度,更需要“朗读”的引导。文言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表达,能引导学生读准音、读顺意、读出情感、读懂意境,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和共鸣。
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笔者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地读一读文言文,使学生在走进文本前,在朗读中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大致的了解。这一处的“读”看似毫无要求,实则是希望学生面对陌生的语言和文本时,能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形成文言文的语感,消除心理上的畏难情绪。随着教学的深入,在解析“两小儿如何辩斗”的过程中,笔者以自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提高朗读的质量,在朗读的作用中加深对文本的个性理解。
为了丰富朗读的形式,增加朗读的趣味,进一步突出朗读的效用,笔者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辩读”的环节。所谓“辩读”,是一种辩论式的朗读,期望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学习辩论的技巧。通过“辩读小妙招”的呈现,教会学生以下两点“辩论技巧”:(1)当我们表达观点的时候,可以把其中的要点强调着读;(2)意见不一致时,可以适当提高音调,增强语气。学生平时接触辩论的机会并不多,参与辩论的可能性更是不大。因此,以《两小儿辩日》一课为契机,鼓励学生在“辩论技巧”的加持下,有法可依、有迹可循地尝试、练习、展示,文言文学习就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跨越。为了营造“辩论”的氛围,在“辩读”的基础上,在全班开展“分角色演读”。笔者将“分角色演读”看作是一种沉浸式的朗读,组织同桌两个小伙伴一人扮演一个孩子,置身于辩论的场景中,依据对辩论的理解,用上辩论的技巧,设身处地地、感同身受地再现“两小儿辩日”的过程。笔者抓住轻松的、活泼的、自然的呈现和展示,鼓励学生抛开课堂的束缚,回到2500多年前的那一天,在语言文字、表情动作中再现那场辩论的精彩神韵。
由此可见,文言文朗读应是有目的、有设计、有针对性的。因此,文言文教学中的每一次朗读训练,都应指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阶段目标,在丰富多样的形式中,让文言文摆脱枯燥乏味的陈旧印象,让朗读激发学生知情意行的能动呈现。
三、文言融合,提升学生言语素养
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处理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言”即字、词、句、翻译和语法等,“文”即与文本有关的内容、情境、思想、情感和文化等。没有“言”,“文”无处舒展;没有“文”,“言”也便少了意义。
鉴于“文”“言”的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笔者跳脱出“字句落实”的文言文教学程式,摒除文言文知识的一味堆砌,在“文”所创设的情境中,促进学生对“言”的掌握;以“言”的适时点拨,加深对“文”的理解。在理解两小儿观点的这一环节,笔者引导学生聚焦观点,找一找表示时间的词,比一比、想一想分别指的是什么时间段?学生在故事的情境中,联系上下文,得出结论:“日始出时”和“日初出”虽然表达不一样,但都指早晨;“日中时”则指中午。在此基础上,再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两小儿的观点。学生发现:相似的表达,却代表着截然相反的立场。将“言”融入“文”中,“言”的壁垒就能轻松突破,“文”的内核也能显而易见。
“说理”部分,“文”“言”的融合更为突出。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尝试向同桌说一说两小儿各自的理由。“车盖”“盘盂”均为古时的器物。注释中有明确的解释,但若是把它们照本宣科式地翻译出来,不免有些拗口生硬。这时,笔者启发学生回到“文”的语境中去思考:它们与两小儿的说理有何关联?学生发现:原来“车盖”和“盘盂”分别是为了形象地说明早晨太阳的大和中午太阳的小,作为器物的名称,在文本内容中理解即可,并无翻译之需。因此,文言文教学应巧妙地将“文”“言”融合,避免生硬地割裂,在“以言带文”“赏文习言”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文言文知識、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1]。
四、文化启蒙,丰厚学生精神底蕴
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教语文不是教语言文字,更是教语言文字背后的民族文化基因[2]。文言文中往往包含着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胸襟。由此说来,文言文的学习不单单是语言的积累,也是人生智慧、人文价值、襟怀气韵的涵养和充盈。
以《两小儿辩日》为例,两小儿辩日,看似只是两个孩子之间的一场争执,但走进故事的更深处,你会发现这两个孩子争辩的背后其实是在生产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古人对自然、世界和宇宙等一切未知的好奇与探索。因此,笔者挖掘出这一深层内涵,启发学生基于“两小儿如何辩斗”过程的理解,赏析两个孩子辩论中呈现出的形象、特点。学生从文本的不同角度展开思考,抓住了“善于观察”“大胆质疑”“乐于思考”等关键词,从情节走向了人物,由文本学到了品质。再启发联系两小儿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他们所具备的精神品质,学生便获得思想上的启蒙,探索精神得到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原来我们的中华民族早在2500年前,甚至更早以前就有,它早已成为渗透在我们血液中的民族基因,一代代中国人也正因此在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
《两小儿辩日》中孔子反常的“不能决也”也值得深思。孔子,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课堂的讨论交流中,学生们一致认为他是一个博学多识、德高望重的大学问家。但是,面对两个小孩儿的争执,他竟难以判断。这样反常的举动引起了学生的质疑,有学生认为“术业有专攻”,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但不是一个科学家;有学生意识到在当时生产科技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孔子缺乏对自然现象的合理解释,是合情合理的……质疑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最后实现了学生的自悟:再博学的人,面对无限的知识和无穷的宇宙,也会有所不知。所以,要实事求是,虚心学习呀!笔者顺势结合孔子一贯的治学态度,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儿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名言警句的诵读中,将学生的自悟进一步烙上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其中的思想、价值、文化元素,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理解力、真挚的情感力、高雅的审美力、全面的思维力和深厚的文化力等,促进学生精神多元、多维地生长!
参考文献:
[1]黄秋英.略论文言文文教学中的“文”“言”融合[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6):39-40.
[2]孙泽华.王崧舟文学启蒙课教学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9:23.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