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麻山地区苗族山歌的文化生态

2022-05-30 10:48姚宁馨
艺术评鉴 2022年21期
关键词:山歌苗族历史

姚宁馨

摘要:贵州麻山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当地人几乎还保留着较为原始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居住的苗族同胞中除了会唱诵《亚鲁王》史诗的东郎外,还有另外一批会唱诵古老曲调山歌的歌师。由于青年一代迫于生计,大多外出务工,老一辈歌师又年事已高,这些曲调现在少有人演唱几乎失传。本文通过艺术田野调查的方式,以分析贵州麻山地区苗族山歌的文化生态为主,解析形成当地山歌音乐风格的成因,其中包含有麻山苗族的迁移历史、生存的地理环境、民族精神等因素。在调查过程中采用现代记谱手法记录下当地世代流传的山歌曲调,并以苦情歌为例,对其旋律、节奏、润腔进行梳理和分析,引申出其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

关键词:麻山地区  苗族  山歌  历史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21-0025-04

一、苗族音乐发展简况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苗族祖先主要聚集地在黄河下游地区,“三苗” 时期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因战争逐渐向西部迁徙。苗族文化随种族的迁移遍布多个地区,其中苗族音乐也以不同地域的支系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音乐差异。苗族在历史的迁徙与繁衍中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也是基于此而创造出反映民众生活的民歌。

目前国内外苗族同胞以各地不同的苗族音乐元素改编创作而成的苗族歌曲非常多,例如《苗岭飞歌》《醉苗乡》《苗家美》 等传唱发行的苗族歌曲。远在国外的苗族同胞也有运用苗族音乐素材演唱歌曲。而贵州麻山地区苗族民歌题材有情歌、赞美歌、敬酒歌、苦情歌(诉苦歌)、婚嫁歌(迎亲歌、接亲歌)、劳动歌等种类,是麻山地区山歌的代表,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有的用叙事的形式朗诵、吟唱,有的用道白的形式问答。根据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了解到苗歌的演唱形式有飞歌、情歌、古歌、盘歌等,曲调有降仙歌调、哭嫁调、工夫歌调等,苗歌的演唱有真假声分明的唱法、轻声演唱法、真声演唱法等演唱技巧。

二、麻山地区苗族山歌的文化生态

(一)麻山地区地理环境分析

贵州麻山地区名称的来源是黔西南、黔南、安顺三个地区的结合部分,其名称属自然地理概念称谓。此地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历史上为生存迁徙来此居住的苗族、汉族、布依族等人民在此耕稼而食,纺织而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繁衍生息,在岩溶山中耕耘,家家户户都种有苎麻,是苎麻盛产的地方。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活动过程中,都离不开麻。麻曾经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故而称这一山区为麻山地区。从民歌地理学的角度看,某种音乐文化的生成、发展和演变,与—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关系紧密。构成地理背景的主要因素是水系、山脉、地形、气候和植被。一般认为山是造成环境封闭的主要原因,而水往往是加速环境开放和文化传播的有利条件,就连气候也影响着文化色彩。从麻山地区的情况看,虽然河流纵横,但是不宜航运;而山脉对文化的传播起着阻挡和分割的作用,麻山属喀斯特地貌,此處皆为大山,在古代这里交通不便,所以形成了一个相对闭塞的生存环境。这种封闭的地理环境却有利于当地苗族山歌保持其自身的原生性。过去,麻山苗民最重要的精神娱乐方式就是以山歌为媒,隔山相望,以歌带语、以歌传情。

(二)麻山地区音乐旋法与语言的关联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虽然我们不能听懂所有地区的方言,但通过不同地区的民歌就能感受到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也是为什么说“音乐是世界的共同语言,音乐无国界”。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支,麻山亚支系苗族通用苗语为川黔滇方言麻山次方言。麻山次方言又分为四个土语群;中部土语群为紫云东部和罗甸西部交界一带,使用人数约十六万人。北部土语分布于长顺南部、罗甸北部和惠水南部之间,使用人数约七万人。西部土语分布于紫云南部和罗甸西部之间,使用人数约三万人。南部土语分布于紫云东南面、望谟东面及东北面和罗甸西南面之间,使用人数大约为两万人。

在无法听懂各土语区苗语的情况下,从音乐的旋律走向能感受到歌者要表达的情感,这归结于语言的音调高低。例如苦情歌是歌者为表达悲伤的情绪而唱,以叙述生活与情感苦难为主题。在笔者记录了演唱者的乐谱后不难发现其中语言的语调影响着旋律的走向,仔细分析后可凭借歌词音调的高低来判断所要表达的情绪。旋律的走向是依据语言的语速和长短、音调高低来决定的,当语调低时音符会被拖长,语调高时也会用到一字一音。为了使苦情歌中诉苦的情绪得以体现,几乎每句的尾音还会被拖长,显得演唱时带有回忆和感叹。民间音乐大多没有固定的节奏,也没有明确的节奏型,民歌的节奏和节拍分配按习惯会根据方言中的轻、重音而分配,演唱者的节奏几乎是即兴创作,根据当地语言词语的重音位置分配音乐的重音。

(三)山歌调式的应用与苗族迁移历史的渊源

贵州麻山地区以苗族和布依族为主。根据现有资料的推算,此地区苗族人口大概有二十三万之多。苗族的历史是一部悲壮的迁徙史,苗族先民经历了较为沉重的苦难。每次的大迁徙都和外部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战争的因素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从现有的资料来看,麻山苗族“亚鲁王”英雄史诗从其传唱内容描述到:苗族部落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曾经生活在东方,在部族战争中,亚鲁王带领苗人进行了悲壮惨烈的征战,失败后又艰难迁徙到云贵高原。苗族历史上的大迁徙证明其民族的苦难与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在麻山苗族地区所传唱的亚鲁王史诗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此地苗族在英雄亚鲁王的带领下经历过艰难险阻才得以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首先,在麻山地区丧葬仪式上由东朗唱颂再现当年(龙心之战)的情景,可以推断亚鲁王在与弟兄争夺宝物以及争夺盐井的几次战争中战败后,带领族人途经四川进入贵州,又被原住民驱逐出贵阳、安顺、平坝等富饶之地,早于秦汉时期到达贵州贫瘠荒凉的麻山地区隐居。

在我们分析了麻山地区苗族同胞的迁移历史后便能得知为何此区域山歌调式多为四音列且以羽调式色彩感为主。羽调式主音与调式的宫音形成小三度关系,属音和下属音各自发挥调式支撑的作用。小调式色彩感相对暗淡,一般用于表现暗淡且忧伤的音乐,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虽然没有偏音,但羽、宫之间的小三度类似小调式中一级至三级的关系,所以也具有此暗淡效果。苗族同胞由东方迁移至麻山地区经历多次战争,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无论对亲情对生活都有不同的感叹,这也是其音乐以羽调为主的原因。另外有部分山歌也用商调式结构,其色彩感虽不与羽调式色彩感完全相同,但也有悲壮、铿锵之效果。

(四)麻山苗族的精神民俗

民俗往往起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文化外显的直接表现。其中包括劳动民俗、传统节日民俗、日常生活民俗、人生礼俗等。民俗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传承性。英国的班恩女士在《民俗学手册》中大致是把民俗按精神领域、行为领域、语言领域划分为三大类。法国的山狄夫在《民俗学概论》中提出了另一个三分法: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其中精神民俗对麻山苗族同胞的音乐文化影响深远。

回顾麻山地区东郎唱诵的史诗《亚鲁王》,发现其传唱的是西部方言区苗人的迁徙与创世的历史,史诗主角苗人首领亚鲁王是他们世代颂扬的英雄。由于崇拜至深而具有神性的亚鲁王,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灵,而是一位深谋远虑、英勇豪迈、开拓进取、有情有义又狡黠智慧的活生生的人。为此,千百年来才会与代代苗人息息相通,在东郎的吟唱中有血有肉地“活”在他们中间。其清晰地呈现出苗族这个古老民族的由来与变迁的全过程,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上古时代相互融合的曲折进程。亚鲁王及其相关古歌在川黔滇方言区苗族中均有传承,有的以故事、神话、传说等形式,有的以歌唱形式,还有的为祭祖仪式场域的诵唱。目前所发现的麻山苗族“亚鲁王”古歌的演唱是在丧葬仪式中,丧葬仪式对于川黔滇方言区苗族最为重要,其仪式关系到亡魂灵魂的归属。苗人认为一个人死后,其灵魂必须回归祖居地,即东方的故土。

我们从川黔滇方言区苗族的历史和迁徙古歌中发现,苗人对东方故土一直怀有深厚的情感,对于现在的居住地,认为只是一时之机,而他们的家园是在东方水乡的平坝,那里不仅有富足的生活,而且为祖先居住地。至于其东方故土的位置,我们认为,不可能每一支系的故土都是相同的,苗人在远古时期肯定是一个较大的南方古老民族,不可能分布范围极其狭小,但从其所描述的生态环境,至少可以推测其在南方范围之内,为山地坝区。

三、麻山地区山歌中“润腔”的使用实意

(一)中国民歌独有的“韵味”

在声乐演唱中西方音乐采取的是“直音”方式,而中国的音乐除了这些“直音”外还有许多“腔音”的存在。所以西方的唱名体系是很难唱出“中国韵味”的。这里笔者说的“中国韵味”是特指中国民族音乐旋律中的“润腔”。“润腔”是中国几千年来民族音乐演唱中密不可分的部分,也可以说它是演唱民族音乐时为加深情感表达、突出地域风格的一味“黏稠剂”,但“润腔”一词在1963年才出现。著名音乐理论家于会泳先生认为: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神韵”是难以捉摸的,用润腔把这些“神韵”的基本音乐要素谱面呈现是把所谓的风格做了规范、系统化的处理。

(二)麻山地区山歌中“润腔”的实用意义

声乐是人类音乐中最直接的一种感情表达方式,与人类社會生活息息相关。声乐建立在语言音调的基础上,歌词中字的音调是通过音律呈现出来的。民歌演唱中具有代表性“润腔”的实用意义:其一是修正唱词发音的准确性;在麻山地区的几个语言分布区,各地区有不同的发音特色。字调起到辨别意义的作用,有时相同的音节, 字调不同意义就不一样。在演唱中想要正确地表达清楚发音声调的高低关系,就需要通过音高的润饰来唱正字调。在此基础上通过调节音色、力度、节奏的变化来更好地体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其二是突出地域性音乐的风格;演唱歌曲时直接发声的是人体本身, 声带的振动方式、共鸣部位的变化、呼吸的深浅转换等方面都会对音色产生一定影响。不同地域的演唱方式无论是节奏、发音等都有一些独特之处,当这些特点融合到歌曲中也就突出了歌曲的地域性特色。其三是具有加深情感表达的作用;艺术是人类情感表达的形式,在众多艺术种类中音乐更擅长传情达意,如果音乐只有音而没有“情” 和“味”,就会显得索然无味。在民族音乐中润腔的应用便是强化了音乐传情达意的这一长处。

(三)麻山苗族民歌的润腔手法

麻山苗族民歌曲调低沉与高亢交错,喜调、哀调、平调都有囊括, 单声部与多声部相配合,同一种类的歌曲在不同的乡或村往往有好几个调,句式和篇幅长短不一,有独唱、合唱、对唱等演唱方式,是苗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民歌在形腔上注重润腔的运用,即运用各种技巧来表达其内心丰富的情感,各地区歌曲由于润腔的不同, 所表现的音乐特点也各有特色,音乐性既有共性又能体现出差异性。

力度方面润腔。力度润腔是指在演唱中通过具体小节奏型重 音的分配对比、乐句与乐句中强弱对比、乐段与乐段中强弱对比来产生的一种润腔方式。

音色方面润腔。乐音的四大要素中就包含了音色,说明音色 是区分音乐色彩的关键方面。音色型润腔是指通过声音不同的色彩变化对音乐旋律形成装饰性作用,例如声乐演唱中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等由于发音方式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风格。其中音色型润腔 的演唱方法有改变发声位置、改变演唱口型、运用特殊演唱技巧等方式。音色型润腔在加强旋律情感表达,制造不同主题音乐的美感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旋律方面润腔。这种润腔方式在于运用各种滑音、波音、倚音、颤音等对旋律的主干音进行装饰,这也是民族音乐中最广泛使用的润腔方式。这些装饰的出现使得民族音乐旋律的曲线型布局更贴切。 在这些曲谱中多处有旋律性润腔体现,以倚音、波音的装饰最为突出。

四、麻山地区苗族苦情歌谱例分析

(一)紫云县宗地镇大地坝村苦情歌

谱例1调式与旋律形态分析:紫云县宗地镇大地坝村《苦情歌1》谱例,歌词大意为从古到今战争不断,如今苗族同胞有了好生活,要懂得珍惜。全曲出现了 C、bE、F、G四个音,歌曲具有降E宫系统 c羽调式特点,但旋律中只体现了四个音的四音列。开始处带有回忆和诉苦意味,演唱时歌师杨云妹显得情绪低沉,多次哽咽。这首歌曲的旋律音与音之间无大跳音程的出现,以二度或三度音程作为连接。曲中多处使用了单倚音和复倚音作为旋律润腔装饰,其中也反复使用相同的音乐动机,以加花形式展开,增加了旋律的丰富性,再配合上古朴的曲风,让这首曲子显得意味深长。

谱例1节奏分析:紫云县宗地镇大地坝村《苦情歌1》为稍慢的4/4拍。开始句带有回忆性质,速度偏慢,从第6小节开始速度适当加快加密伴随音型的加花,当歌词述说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时速度有稍快的浮动,这样的演唱律动对情绪有推动的作用,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在12和13小节处节奏逐渐变为缓慢,又回到了开始的节奏,并与第一句形成了节奏上的呼应。曲中每句的句尾拖音较长,具有速度型润腔的作用。并采用一字一音的唱法突出了音乐旋律的重要性。

(二)紫云县宗地镇火石关村苦情歌

谱例2调式与旋律形态分析:紫云县宗地镇火石关村杨小冬演唱《苦情歌3》中出现五个音分别为D、E、#F、A、B。从旋律进行的调性来看属于D宫系统b羽五声调式,徵音A在曲中只出现过一次,整首旋律一直围绕羽、宫、角三个音重复。旋律中每小句的分句处用固定音型                作为结束标志,每段用固定音型                   作为结束标志。其中多处用上波音形成旋律润腔装饰,加深了演唱者的情感的表达。

谱例2节奏分析:紫云县宗地镇火石关村杨小冬演唱的《苦情歌3》谱例是3/4拍转4/4拍记谱,前部分3/4拍时中速偏慢,转4/4拍后稍有提速。整体多由八分音符平稳进行,每遇句尾长音时自由延长,具有速度型润腔装饰作用。演唱句与句之间气口分明,带有叹息感,凄凉的曲风体现出演唱者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心情。

(三)望谟县乐旺镇乐旺村苦情歌

谱例3调式与旋律形态分析:望谟县乐旺镇乐旺村女声演唱的曲调是完整的bE宫五声调式,谱例为节选段,此谱例的旋律用作演唱情歌和生活苦情歌。歌曲中的音符有bE、F、G、bB、C。演唱内容几乎涵盖了望谟县当地麻山苗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地演唱歌曲时一般由两名女性同声部演唱,旋律优美、徐缓,并带有一些伤感之意。旋律发展相对规整分为上、下句结构。上句落音在商音f,下句落音在宫音bE,整首歌曲音与音之间跨度小,二度和三度进行较多,跟麻山其他地区曲调相比显得旋律平顺。

谱例3节奏分析:望谟县乐旺镇乐旺村女声演唱曲调是2/4拍记谱,演唱一字一音,节奏规整,中速偏慢。第一乐句起唱时慢速,第二乐句从第七小节开始音乐律动性渐渐增加且稍有提速,歌曲结尾句速度稍慢,与第一句的速度形成首尾呼应。

五、结语

麻山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世代相传,使得此地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音乐更是此地区苗族文明与精神层面的反映。虽然由于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得当地歌曲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曲调的原生性,但是种种原因又导致麻山地区山歌在传承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基于此,如何让古老的苗族歌曲曲调今后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是当下需要考虑的问题。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仅是苗族人民的个人行为,同时也是需要社会集体的力量来充分尊重和关注,希望在当今民族文化多元化、各民族文化充分交融以及国内外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政府能利用大数据作为契机,对地方文化有目的性地进行传承保护,同时也可利用大数据将其进行推送式宣传,让广大群众了解当地音乐,在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之下让其民族文化得以发展,只有保护传承好文化,才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洛宾.民歌的记谱与加工[J].人民音乐,1995(01).

[2]王维著.浅析民歌传承的原因及当下困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3).

[3]麦永雄.苗族英雄史诗的现代探索-评蔡熙新著亚鲁王的文学人类学研究[J].中国图书评论,2019(02).

[4]张恒.亚鲁王活化石再现生机[J].当代貴州,2019(02).

[5]蔡熙.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亚鲁王笙鼓文化[J].中华文化论坛,2015(10).

[6]向耀莉.音乐人类学视野下贵州苗族仪式音乐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08).

[7]刘芳.人类学苗族研究百年脉络简溯[J].广西民族研究,2008(01).

[8]刘芳.古苗疆走廊视野中的苗族情歌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8(06).

[9]张应华.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与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10]薛艺兵.仪式音乐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01).

[11]黄汉华.音乐互文性之问题探讨[J].音乐研究,2007(03).

猜你喜欢
山歌苗族历史
山歌还要妹起头
山歌
苗山歌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山歌
苗族民歌
新历史
苗族老照片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