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女科学家王琳:祖国对我有无穷向心力

2022-05-30 10:48雷宇朱娟娟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丝胶王琳丝素

雷宇 朱娟娟

11年前放弃海外优厚条件,80后女科学家王琳回国创立华中地区首个再生医学研究中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带领团队攻坚医学难题,首次发现丝胶修复人体受损的神经、软组织和肌肤等生物医学价值的“宝藏”,使我国在该领域迈入国际前沿,走出一条原创的再生医学“丝绸之路”。

人物解读

角度一:家族精神传承,父女二人都选择报效祖国。

王琳出生于湖北武汉一个医学家庭,从小受到父母熏陶,对生物医学研究产生了兴趣。父亲曾前往德国攻读医学博士,学成后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祖国成为协和医院外科的“一把刀”。

父亲的选择对女儿产生了深刻影响。2011年,正在哈佛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的王琳在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召唤下,谢绝了导师的挽留,作出与父亲当年相同的决定。

运用示例:专攻术业,登峰造极,这是大国工匠的注脚;青春坚守,一生伴随,这是敦煌文物修复小组的注脚;血肉凿路,灵魂扶心,这是扶贫攻坚人员的注脚。在那一批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王琳是最年轻的科学家之一,也是仅有的6名女性之一。“只因我是祖国的女儿,祖国对我具有无穷的向心力。”王琳这样总结自己的归国之旅。怀揣着“寻找有价值再生医学修复材料,解除患者病痛”的理想,王琳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创建了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为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这就是她的注脚!

角度二:偶然决定了必然。

打开丝胶领域的大门,“颇为偶然”。

蚕茧主要由丝胶、丝素组成,当蚕营茧时,丝胶起到黏合作用,将丝素包覆于一体。几千年来,人们缫丝时,一直用加热法去除粘连蚕丝的丝胶。蚕丝,或者说纯净的丝素,最终被制成了丝绸,而丝胶却成了无人问津的废料。

王琳指导的一名博士生曾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求学。两人聊天时谈到,人们已为丝素开发出了纺织以外多种全新的用途,而丝胶的用途是冷门领域。在王琳的带领下,团队着手研究丝胶。通过几年系统研究,王琳团队提取出结构完整的纯丝胶蛋白,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研发出适用于外周神经修复的丝胶神经导管、适用于中枢神经修复的生物支架、修复心肌损伤的水凝胶及多种多功能新药物载体。

运用示例:“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从空白到绚烂,从单薄到宏大,从一到百。当第400发火箭冲上云霄,当蔚蓝星空中再添一抹中国红,中国前进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一步。而在丝胶领域,也曾面临空白,王琳说,这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国际同行不多。“因此,我们做这个研究非常孤独,是这个领域的先驱团队,很多未知需要进行探索,但是有意思的地方也正在这里。”

角度三:不顾个人小家,全力奔赴一线。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武汉正是风暴的中心。1月22日,还在哺乳期的王琳接到了一个火线任务——在最短时间内筹建医院的核酸检测实验室。面对襁褓中的女儿,王琳毅然带领团队站上了抗疫一线。

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搬运仪器、安装生物安全柜、准备防护物资、协调人员及检测试剂、确定实验基本流程……在王琳的带领下,武汉协和医院在全国医疗机构中率先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团队全员上阵,“三班倒”“白加黑”“连轴转”,与时间赛跑,在大年初一凌晨即发出了湖北省第一批核酸检测报告。

在与新冠肺炎疫情鏖战的三个多月里,王琳带领的核酸检测团队总检测量超过60万例,居湖北省第一,是全国核酸检测开展最早、检测最多的医学实验室之一。

运用示例:在王琳看来,这得益于国内对年轻一代科学家的信任和鼓励,随着国家经济社会蓬勃向上发展,把最有创新潜力的青年从世界各地汇集起来,给资金、政策,提供了一个特别大的舞台和成果的超级应用市场,让大家成就感更强,加速了成長,“当年一起回国的,都成了长江学者、学科带头人,都是各个领域的顶梁柱”。

“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在年轻一代的学生眼中,正如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一般,东方文明向内的挖掘,支撑起如王琳一样的新一代中国科学家走向世界的力量。(选摘自《中国青年报》)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丝胶王琳丝素
丝素蛋白改性羧基化棉织物的制备与表征
王琳
王琳
丝素蛋白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
丝胶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组织中TNF-α和HNF-4α表达的影响
丝素蛋白微针溶胀给药系统的研究
丝胶在真丝织物防皱整理中的应用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真丝织物丝胶溶解性的影响
丝胶改性剂对涤纶织物抗静电整理的研究
N-月桂酰肌氨酸钠/丝素蛋白水凝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