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专栏作家
我们常说领导干部要德能勤绩全方位发展,而那些“碌碌无为”的人,从面上可能挑不出什么毛病,但作为带领一众人、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光凭“面上”绝对不够,更别说是称职了。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吸收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鲜经验,健全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对于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是“老问题”,也是“新问题”。这次《规定》开宗明义,重点要解决“下”的问题。“下”有十五种情形,各有说法,但其中“不敢担当、不负责任,为官不为、庸懒散拖,不能有效履行职责、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单位工作或者分管工作处于落后状态,干部群众意见较大”等表现较为受关注。因为这样的领导干部,是群众心目中公认的“庸官”。
庸官给人的印象是没能力。确实,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确实有限,决策的事宜、拍板的项目、定夺的目标,实践证明不是泛泛一般,就是漏洞、失误频出,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给单位形象造成了不该有的影响。这些人为什么能走上“高位”,原因诸多。有的不担任领导时,看不出水平高低;有的在上一任职务上表现得还有点“出彩”,还有的表面现象迷惑人,上级领导、周围群众难以识别,阴差阳错被提拔重用。
另一种庸官,本身并不是没能力,水平也未必低,但不想“干事”,也不想“多干”,更不想“大干”。尤其在实行领导干部负责制的情况下,“多干”“大干”搞不好会节外生枝出纰漏,甚至酿成事故,一旦追究起来“决策人”必定脱不了干系,这样“乌纱帽”就危险。所以,宁可“原地踏步走”也不愿向前迈出一步。这种“不思上进”“求稳怕乱”的做法,唯一的结果就是让工作事业停滞不前。
还有一种庸官,很“听话”也“听招呼”,只要是领导吩咐从不“讨价还价”,唯领导马头是瞻。领导面前永远是“好好”“是是”“行行”,但领导不说的事多一点也不干,眼睛只盯着领导,心里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什么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就像过眼烟云,从没当回事。
以上种种乃庸官之“庸”,但又绝非一言蔽之那么简单。“庸官”不一定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平庸”。说其品德不佳,有的还颇有“人缘”;怪其不能干事,工作并没出什么大纰漏;怒其只知“眼睛向上”,却颇受领导“喜欢”。然而,这种人最可怕也最用不得。人缘虽有,未必就是佼佼者;工作虽“稳”,别人却早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领导虽欣赏,私下群众怨言却不绝于耳。
我们常说领导干部要德能勤绩全方位发展,而那些“碌碌无为”的人,从面上可能挑不出什么毛病,但作為带领一众人、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光凭“面上”绝对不够,更别说是称职了。既然“四肢不全”,就只能“下”去,优胜劣汰的目的是为了继往开来,对事业、对工作,包括对个人百利而无一害,这个浅显的道理人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