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邱 李丹
【摘要】目的:探讨分期穴位深刺联合口腔训练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浏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口腔训练,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开展分期穴位深刺治疗,组间和组内对比吞咽功能评分、舒适度评分、心理状态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相比于治疗前,两组吞咽功能和舒适度的评分均增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的评分均明显比治疗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比治疗前增高,且观察组中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分期穴位深刺与口腔训练联合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中,可切实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有利于提升躯体舒适度,对患者心理、睡眠及生活质量也可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口腔训练;分期穴位深刺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2)21-0005-04
* 基金项目:中风病急性期吞咽障碍中医特色技术方案循证评价研究实验方案 (2018YFC1705004)
脑卒中在脑血管病变中属于最常见类型,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脑卒中在发病后均伴有神经功能损伤,即便经有效治疗,在病情恢复期仍容易遗留后遗症,具有高致残风险[1]。在脑卒中患者病情恢复期,吞咽障碍是患者后遗症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患者吞咽功能出现异常后,其日常进食受到严重影响,随着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加重,患者营养不良风险增加,不利于预后[1-3]。
针对在脑卒中病情恢复期的吞咽障碍,临床主张对这类患者积极开展治疗,口腔训练是对于这种后遗症实施治疗的主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但部分患者经口腔训练后无法取得理想的吞咽功能改善效果[4]。随着中医学在临床上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针刺这种中医特色疗法被逐渐用于脑卒中治疗中,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中也可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而分期穴位深刺是一种特色的针刺技术,为探讨这种针刺技术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中的效果,本研究纳入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浏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后分别实施口腔训练、口腔训练+分期穴位深刺,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浏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40~78(58.29±6.51)岁,男性16例,女性14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40~79(58.60±6.32)岁,男性17例,女性13例。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均衡性良好,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经症状观察、影像学检查,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在脑卒中恢复期遗留吞咽障碍,符合苏格兰学院指南协作组所撰写的卒中国家临床指南中《脑血管病患者吞咽困难的识别与治疗临床指南》[6]吞咽障碍诊断标准;(3)病程3~7天;(4)功能性口摄食量表评分结果显示2~4级;(5)存在吞咽反射延迟、一口量减少等吞咽期症状;(6)年龄为40~80岁;(7)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协书。
排除标准:(1)在本次发病前存在吞咽障碍;(2)预期生存时间不足3个月;(3)除吞咽障碍以外的脑卒中后遗症;(4)在精神方面出现障碍。1.2 方法
在对照组中开展常规的口腔训练治疗,训练方法步骤具体如下:(1)口腔食物感觉训练。在患者经口进食前开展口腔食物感觉训练,先采用棉签蘸取冰冻的柠檬汁,依次刺激患者舌根、软腭及咽后壁,在刺激后让患者做空口吞咽动作,再将食物送入其口腔内,采用汤匙对舌面轻轻下压,持续3~5 min,每天3次。(2)吞咽协调性训练。指导患者开展张口练习,将嘴巴张开至最大范围,持续3~5 s后闭上嘴巴,再指导患者开展舌头运动练习,手持无菌纱布将舌头向四周、前后,使舌头进行运动练习,张口练习、舌头运动练习均在每天开展3次,每次持续时间为3~5 min。(3)进食环境改善。在患者进食前,尽可能保持静音状态,关闭电视机、手机等声音,引导患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进食方面,再运用语言、手势等方式引导患者以正确的姿势进食,为患者描述食物的温度、味道等情况。(4)规范吞咽食物动作。在患者进食时,先将食物在患者舌后部或咽峡部放置,食物用量从少量开始,并逐渐增加食物用量,让患者细嚼慢咽,吞咽一口食物后,尽可能进行几次空口吞咽动作,待食物全部吞下后,再进行下一次食物的吞咽,并在每次吞下食物后饮用温水1~2 mL,做好进食结束后的口腔清洁工作。(5)辅助吞咽练习。引导患者在侧方位进行吞咽,左右转动下颚,咽部两侧梨状隐窝内食物避免残留;引导患者采取点头样吞咽,颈部保持后伸状态,再向前屈,保持点头状,进行空口吞咽动作;引导患者进行憋气吞咽练习,吞咽前尽可能吸气,憋气,在憋气时进行空口吞咽动作,再缓慢呼气。持续治疗2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分期穴位深刺治疗,治疗时患者采取平卧位,颈后保持悬空。选择苏州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不锈钢材质,直径0.25 mm,短针长40 mm,长针长75 mm)。主穴选择翳风、廉泉、风池,采用75%酒精棉球对穴位进行消毒,从穴位中心向外绕圈擦拭。翳风穴针刺选用长针,刺入2~2.5寸,以小于90°的幅度捻转,频率为120~160 r/min,捻转20 s后留针30 min;廉泉穴针刺选用长针,向舌根方向刺入,刺入深度2~2.5寸,捻转频率为120~160 r/min,捻转20 s后留针30 min;风池穴针刺选用长针,向同侧喉结方向刺入,刺入深度2.5~3.0寸,以小于90°的幅度捻转,频率为120~160 r/min,捻转20 s后留针30 min。每天开展1次,连续治疗5天后,休息2天,再开展下一个周期的疗程,共治疗10次。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吞咽功能评分、舒适度评分、心理状态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
吞咽功能评分:吞咽功能评估时选用藤岛一郎吞咽功能评定量表,量表分值从0~10分,得分越高,吞咽功能越好。
舒适度评分:对于舒适度开展评估,应用一般舒适度量表,量表参与计分的条目共28个,计分1~4分,总分最低28分,最高112分,得分的高低意味着舒适度的高低[7]。
心理状态评分:心理状态评分包含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两项指标,前者评估时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满分、临界值分别100分、50分;后者评估时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满分共100分,临界值设定为53分,最终分数与焦虑、抑郁的严重程度呈正比[8]。
睡眠质量评分:对于睡眠质量开展评估时,选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最高21分,最低0分,得分的高低与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呈正比[9]。
生活质量评分:对于患者开展生活质量评估,选用世卫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量表包含4项内容,即生理、心理、环境及社会关系,单项0~100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比[1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吞咽功能评分和舒适度评分的对比
治疗后,两组吞咽功能和舒适度的评分均比治疗前增高,且观察组均更高(P<0.05),见表1。
2.2 两组心理状态评分和睡眠质量评分对比
治疗后,两组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的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比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2。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治疗后对比于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增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见表3。
脑卒中是老年人群高发病,属于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类型,这类疾病因老龄人口的增多而出现患病率增高趋势。在脑卒中发病后,患者病情凶险且发展速度快,神经功能受到损伤,在经过有效治疗后,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但其神经功能未能恢复至正常水平,仍然存在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导致在病情恢复期患者面临着较高的致残和致死风险。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常出现的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在发生吞咽障碍后往往无法自主经口进食,易发生营养不良,对患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影响到其日常生活[11]。因此,临床上需对脑卒中患者发生的吞咽障碍予以高度重视,在吞咽障碍发生后,对脑卒中患者开展积极的治疗。
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上主张对这类患者开展口腔训练,主要是由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开展口腔食物感觉训练、吞咽协调性训练、辅助吞咽练习,并对进食环境进行改善,规范吞咽食物的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可刺激患者吞咽功能改善,使患者逐渐恢复自主进食能力,但对于部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而言,仅采取口腔训练对其吞咽功能的改善效果不够理想[12]。
脑卒中在中医学中被命名为“中风”,该病症在中医学治疗方面的进展良好,关于中医与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研究报道较多。中医学认为,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病机为阴阳失衡、气血不畅,气滞血瘀阻络而致舌窍功能异常,其治疗原则应以活血化瘀为主。针刺作为一种中医学治疗方法中的特色疗法,主要是依据经络学说,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认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故在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治疗时可根据病症取穴,再采用毫针刺入选取的穴位中,通过特殊的运针手法对穴位进行刺激,可使穴位下局部血液循环恢复通畅,活血化瘀,舒经通络,重建阴阳之气平衡,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促使神经递质释放,使大脑皮质层的电活动更加活跃,从而促使神经细胞修复,减轻神经功能障碍,进而减轻神经功能障碍对吞咽功能造成的影响,促使吞咽功能恢复[13-14]。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口腔训练基础上采取分期穴位深刺治疗,穴位深刺是一种中医针刺技术,适用于肌肉丰厚处穴位或病变部位较深的穴位,这种针刺技术可根据病情特点和腧穴特点,在针刺得气的前提下,增加针体刺入的深度,可对寒邪、风邪起到更好的改善作用,而本研究中穴位深刺时选择的穴位有翳风穴、廉泉穴、风池穴,其中,翳风穴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针刺于翳风穴可起到通利三焦、祛风通络的作用,常被用于治疗口眼歪斜、口噤不开等病症;针刺廉泉穴可刺激任脉脉气,对于言语和吞咽方面的障碍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针刺风池穴可发挥利咽祛痰的作用,疏通咽喉部气血,从而改善吞咽功能[15-16]。
本研究结果显示:(1)治疗后,组间对比吞咽功能评分,观察组明显更高(P<0.05),说明分期穴位深刺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可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究其原因为分期穴位深刺可对患者局部肌肉感受器进行刺激,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还可刺激咽喉部肌肉,改善吞咽功能。(2)治疗后,观察组舒适度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的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低,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说明分期穴位深刺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还可起到减轻躯体不适、消除不良情绪、改善睡眠和生活质量的作用,究其原因为分期穴位深刺对于吞咽功能的改善作用良好,可减轻吞咽功能障碍,进一步减轻吞咽功能障碍对患者躯体舒适度、心理、睡眠及生活质量造成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分期穴位深刺与口腔训练联合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中,可切实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有利于提升躯体舒适度,对患者心理、睡眠及生活质量也可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 魏立萍.针灸联合中医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9):26-28.
[2] 周海文,张虎.深层咽肌神经刺激配合醒脑开窍针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8,40(1):14-17.
[3] 孙洁,李则衡,魏涛,等.深层咽肌神经刺激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营养状态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0):1718-1721.
[4] 金蓓,马振宇,金璐.天突深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洼田饮水试验、VFSS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新中医,2021,53(17):165-168.
[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6] 滑蓉蓉,丁则昱,王春育.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络:脑血管病患者吞咽困難的识别与治疗临床指南[J].中国卒中杂志,2011,6(6):480-494.
[7] 朱丽霞,高凤莉,罗虹辉,等.舒适状况量表的信效度测试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3):57-59.
[8] 段泉泉,胜利.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9):676-679.
[9] 路桃影,李艳,夏萍,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及效度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3):260-263.
[10] 都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2000,4(8):1127-1129,1145.
[11] 张莉,袁衬香,梁国如,等.摄食-吞咽培训联合吞咽障碍康复路径在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中的护理研究[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28):177-178.
[12] 赵芹.口肌生物反馈训练结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2,3(6):40-42.
[13] 毕可萍,由健,王壮志,等.分期穴位深刺联合口腔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2,28(12):1719-1723.
[14] 高嘉营.不同深度针刺双侧风池、翳风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0,34(4):78-82.
[15] 赵海丰,王立恒,伊璠.不同深度针刺风池、翳风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16(3):522-526.
[16] 王寅,何宇峰,凌水桥,等.廉泉穴不同针刺深度联合冰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康复,2021,36(6):33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