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瓦尔第歌剧咏叹调《风雨飘摇》的器乐性特征及演唱方法分析

2022-05-30 10:48张俊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22期
关键词:人声乐段器乐

歌剧(Opera)起源于西方国家,Opera来自拉丁语,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意大利文推广到西方各个国家。歌剧在舞台上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有一个人演唱的叫做独唱,几个人演唱的但分不同声部的叫做重唱,还有许多人一起演唱的叫做合唱。在很多的歌剧表扬中也出现舞蹈且舞蹈的形式也是各种各样。有芭蕾舞、爵士舞、还有常见的踢踏舞等各种形式。所以舞蹈是音乐剧中的不可缺少一种表现形式。歌剧中还会出现对白等多种形式。所以说歌剧就是集音乐、舞美、表演、舞蹈、文学等融为一体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个综合类的艺术学科。所以自歌剧诞生以到至今都一直推动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程中不可缺失的推动器。相信歌剧的魅力还会和不可替代的表现形式会继续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前进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一直发展到幕间剧歌剧的文明不断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的发展和变革,一直到了16世纪末期,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由于人文主义的思想影响了一大批佛罗伦萨的具有崇宗血统的贵族人。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不断的复兴古希腊戏剧,来写实的、微妙的、艺术的、表达出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继而根据以往的记载资料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以及马天星空的思维方式创建了一个新的表演形式题材,从而诞生了“歌剧”。“歌剧”的产生与不断创新同时也丰富推进了声乐的表演形式,于是這种表演风格叫做美声。这种演唱的形式对世界音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一直流传至今。所以歌剧和美声就这样相互影响着一起共同发展。而在当时一直为贵族人们服务。一直到巴洛克时期艺术才开始不仅仅是贵族们的生活方式,也开始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艺术才得到了全面发展。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1678年-1741年)是在西方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受欢迎的、让后人最敬爱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还是一名神父。一生中创作的绝大多数作品都与器乐有关。他的作品里面包含了各式各样的题材。包括500多首器乐协奏曲、同时对大协奏曲题材的总结和完善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在历史舞台上起到重要的作用,是里程碑式的标志。70多首器乐奏鸣曲,其中仅为小提琴创作的器乐协奏曲就超过241部;声乐创作方面,经过世界专家学者的考证有48部歌剧流传下来,但保存完整的仅有16部。这些创作有着特有的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这可以说明维瓦尔第在歌舞舞台上也发挥着重大的历史性作用。笔者作为一名喜欢音乐,喜欢歌剧的爱好者,通过自己对乐曲的诠释,亲身演唱、亲身感受进行了一些列的总结和归纳。用自己的演唱方式方法体会巴洛克时期西方的艺术歌剧的魔力。从中体会到为什么西方歌剧那么有吸引力。在当今社会依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格里塞尔达》这部歌剧虽然现在已经极少完整的上演,但其中的咏叹调《风雨飘摇》却是世界各大音乐会节目单上的常客,也因其欢快的节奏以及难度极高的技巧表现成为了深受广大听众喜爱的经典曲目。

1《风雨飘摇》的器乐化特征

较之以前,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创作风格有了很大革新,声乐不再是音乐作品中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器乐逐渐成为了音乐的核心。由于维瓦尔第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其主要声乐作品也深受器乐化的影响,尤其是模仿小提琴的音色和技术形态。《风雨飘摇》这首作品就显得更为突出,人声的部分大量使用了器乐化音乐语汇。主要体现在音乐内容的表现与旋律结构特征、人声与伴奏的呼应、歌词与花腔乐段的使用等方面。

1.1 音乐内容表现与旋律结构特点的使用

《风雨飘摇》在歌剧中第二幕第二场出现,主要描写海面上的惊涛骇浪和主要人物科斯坦察的内心情感。歌词大意为:

风雨飘摇,巨浪在海面上咆哮,

惊恐的舵手在等待着船只的沉没。

我的心被爱和责任撕裂,

将要屈服,已经无法坚持,

绝望来临了[1]。

作者在作品中描写暴风雨的场景主要体现在多使用上下行音阶性质的十六分音符,以及向上方或下方跳进的持续十六分音符震音,来生动的刻画出风雨吹打在身的情景。这一特点在维瓦尔第的其他描写类似情景的作品中如:F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海上暴风雨”(OP.10)第一乐章,以及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夏》的第三乐章中都有体现。

1.2 人声与伴奏的呼应关系

该咏叹调作品的器乐性主要还体现在人声与伴奏对比呼应关系的使用上:首先是人声对主题动机的重复或模仿。如人声开始处(16-17小节)是对乐曲开始两小节的完全重复,18-19小节又是经由4-5小节产生的旋律变体。

其次是对主题动机变化位置性的模仿。如64-65小节的琶音性质的十六分音符震音和波音性质的三个十六分音符,与6-7小节虽然在排列位置上有所不同,但调性和节奏型却完全一致,这就使得人声与乐队伴奏产生了明显的对比,是一种前后呼应的方式。

最后是人声与乐队同奏。维瓦尔第的大多数器乐协奏曲都出现独奏乐器与乐队在同一音区或八度关系同奏的情况,尤其以十六分音符震音或上下行音阶同奏更为常见,这一点《风雨飘摇》这首作品也不例外。这都体现了维瓦尔第器乐作品创作的特点。

1.3 歌词与花腔乐段的使用

维瓦尔第的声乐作品经常将人声作为整体乐队中的某一个部分,或是一件乐器。“有时整首乐曲没有一个唱词,仅用一个‘a字代替。这更加充分的说明了作者已经不把唱词作为歌者表现内心的唯一途径,而使人声与乐队逐渐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2]”《风雨飘摇》中的花腔乐段也恰好体现了这个特点。虽然这种花腔乐段具有华彩的性质,但是作者要求演唱者在同一个音上用“a”做快速的演唱,如同模仿小提琴在做机械化的演奏,更加突出了作者创作该作品时所赋予的器乐化特征。

2 演唱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风雨飘摇》这首作品是成为优秀女性歌唱家的试金石,乐曲大量的器乐化特征将作品的演唱技巧难度极大的提升。演唱时要充分理解和把握作品的艺术内涵,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人声与乐队音色音量的关系。巴洛克时期的女声唱段大多数是由阉人歌手来完成,与阉人歌手不同,女性演唱者在力量和气息量方面都有所差别。这就要求演唱者在于乐队对比乐段及同奏乐段时更加注重气息的控制,以达到与乐队整体音响效果的平衡。其次在模仿器乐的音型演唱时要注意颗粒性,尤以上下行音阶、十六分音符震音及波音性质的十六分音符最为重要。第三是长线条乐句的演唱应保持连贯性,尽量减少换气,要求演唱者在乐句开始之前将尽量将气息吸满,力求达到一气呵成的最佳效果。四是要注意重复乐句的强弱对比。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作品大多充斥着鲜明的强弱对比乐段,维瓦尔第的创作风格更是如此。演唱者可将对比乐段表演的稍微夸张,以求更加贴近乐曲的音乐表现。

3 演唱技巧和情绪分析

《风雨飘摇》这首作品创作于1735年。第一次演出是在威尼斯的歌剧院与观众见面。《风雨飘摇》是选自歌剧《格里塞尔达》的第二幕。歌词大意:海面上波涛汹涌 风雨飘摇 惊恐的舵手预感海难就要降临 遭遇海难 遭遇海难。这首作品速度为快板,突出表现了形容暴风雨的炫技咏叹调的演唱方式,在这首作品中,通过器乐和人声的相互碰撞表现出暴风雨来临的时候惊涛骇浪的场景。曲子中出现了很多大音程的跳动,尤其是十度音程的大跳,演唱者要在两个音区中相互不停地转换,需要高超的演唱技巧,从而把翻滚的海面上舵手们紧张的心情和暴风雨的凶猛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作品中出现多种复杂的演唱技巧,有大音程的跳动,相同音程的重复演唱还有音阶的快速跑动等各种演唱方式,这需要演唱者既要完成高难度演唱技巧又要很好的控制气息,保持音色纯净。同时演唱者在演唱时还需要控制歌曲的情绪。通过各种技巧的转换和借助音乐来表达情绪上的冲突、碰撞。因此在个人的情绪表达掌控上要做足功课,既要了解曲目的背景和曲目本身的含义,要表达的思想还有在技术上力求平稳,气息控制,强弱对比等技术方面来表达这首作品,这种高难度的炫技给演唱者带来极大的挑战。这也是《风雨飘摇》这首歌为什么会一直在世界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成为了演唱家们在音乐会舞台上竞相演唱的曲目之一。这首咏叹调的高难度花腔女高音炫技,得到了每一位爱好者的好评。

4 结语

处于器乐作品井喷式发展时代的维瓦尔第,其声乐作品的器乐化风格使他在这一领域里面个性更加鲜明、特点更为突出。了解其创作思路,挖掘其艺术内涵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维瓦尔第的创作作品一直是当时最多的作曲家之一,并且一直活跃在威尼斯歌剧舞台上他的作品给后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为音乐、歌剧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如今已经有专门的学者去收集,研究修复维瓦尔第的作品。《风雨飘摇》是作者将器乐与声乐领域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声乐教材中不可多得的经典范例,是各大音乐会上的经典乐章,也是研究巴洛克歌剧艺术的宝贵财富。社会在发展,但是好的作品不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被埋没,希望这些有质量的作品可以一直流传下去。在世界的各大舞台上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

引用

[1] 劉冰.维瓦尔第歌剧咏叹调《风雨飘摇》演唱分析[J].齐鲁艺苑,2013(2)41-44.

[2] 胡坤.维瓦尔第声乐作品的器乐性[J].音乐生活,2006(1):64.

作者简介:张俊(1987—),女,山东烟台人,本科,初级助理馆员,就职于烟台市文化馆。

猜你喜欢
人声乐段器乐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阿卡贝拉人声合唱团的基本训练研究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爱乐之城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
高中音乐选修课程《人声极致“阿卡贝拉”》的开发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