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勇 陈生熬 高军 王黎炜 王帅 任道全
[摘 要] 基于科研探究地方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基础课鱼类生态学课程教学培养模式,进一步探索创新和特色兴校办学理念。结合地方院校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特点和模式,培养地区复合型人才,为地方特色渔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将成为未来地方院校培养学生的发展导向。
[关 键 词] 地方院校;鱼类生态学;科研因素;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8-0052-03
鱼类生态学为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科研也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环节,而探讨科研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科研和鱼类生态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为该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科研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仍然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这离不开高等教育规定的高等院校的三大功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创造知识、传授知识和运用知识在诸多发达国家科研业务工作和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的核心始终没有改变,也是创新教育和高素质教育理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高素质教育中大力提倡的关键问题[1,2]。
高校作为中国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又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如何实现科研和教学的融合也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伯顿·克拉克关于建立大学“科研—教学—学习”联结体的主要思想,以及给我们带来的若干大学建设的理念,说明在大学中建立科研—教学—学习联结体的重大意义。而结合我国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相互性,提出大学教育中着力构建以研究为本的本科教育,积极为“科研—教学—学习”联结体的整合提供有力支撑,更好开展高等教育[1,2]。
西北很多地方高校由于生源质量等原因,注重教学而忽略了科研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科研思维和科研训练中较为逊色,未能更好地关注国内外科学前沿和进展,这和地方高校师资力量密不可分。因为西北地处边远,经济和师资流失比较严重,又缺乏师资引入的优惠条件,进而缺乏优秀的人才创造出更好的成绩,然而这个成绩和科研密不可分;优秀师资的引入,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也是必要的考验条件,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优秀的博士和人才不能安心开展科学研究,3~5年内必然选择离开,这也是人才师资缺乏的原因[3-5]。
对于水产业而言,由于西北地处特殊环境,高寒和高盐碱限制渔业的发展,师资结构中水产类专业人才更是急缺,优秀人才更注重沿海城市水产的发展,而特色水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大批的人才和力量,托起边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夯实水产种业。因此高校教育中注入科研,对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推动作用。鱼类生态学作为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性基础课,其实践操作性较强,对学生的科研素质教育能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将该课程作为科研在高等教育中的导入有切合的实践基础,对培养学生在大学期间科学研究的精神也起到引导作用。
二、鱼类生态学课程设置特点
水产养殖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培育动手操作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国内诸多高校,严格按照国家水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水产养殖学专业纲要来进一步修改符合地方高校专业发展的培养模式[6]。鱼类生态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主要作为水产养殖、海水养殖、水生生物和鱼类资源等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且本课程反映了国内鱼类生态学研究的成就,结合国外研究资料,深入浅出地介绍鱼类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以及一般调查方法,结合实践简明介绍了种群动态和系统生态方面的基本内容,为种群生态学打下坚实的基础[7,8]。
鱼类生态学课程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课程重点掌握个体生物学有关鱼类年龄、生长、摄食、呼吸、早期发育、感觉、行为和分布等知识点;掌握洄游等生命机能与环境的联系;了解鱼类种群、群落和水域生态系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综合鱼类学等基础课程,融会贯通,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并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7,8]。
诸多地方高校在执行本大纲时应注意,由于本课程选用教材编写较早,在教學过程中应收集新的资料来充实教学内容,以满足鱼类生态学的学习和掌握。现行的教材是1995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鱼类生态学》,由殷名称教授编著,而后再无更新;1999年李明德教授主编《鱼类生态学》不同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版本,突出了系统生物学和食物网以及能流等内容,凸显了环境饵料结构与鱼类结构的关系;2002年叶富良教授编著《鱼类生态学》突出点又不同于殷名称教授版本,先以鱼类与环境的关系讲解为主,再一一讲解展现了鱼类生态学概念精华。但不同版本有不同优势,从授课角度来说,依然要选择殷名称教授版本,其完全展现了鱼类生态中个体生态、种群生态基础及环境的影响等,逐渐推进,深入浅出,更适合地方院校的授课,但不同学校有不同授课方式,可能存在差异。高校中选用参考教材,再结合老师的科学研究,丰富该课程的内容,为生动的授课注入新鲜力量。
三、科研在鱼类生态学中的作用
鱼类生态学课程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有关鱼类年龄、生长、摄食、呼吸、早期发育、感觉、行为和分布等知识点[7,8]。在地方高校教学中,重点在年龄与生长、摄食与繁殖方面,这与前期的鱼类学中生物学部分以及后期鱼类增养殖学中生长和繁殖遥相呼应、互利互补,共同促进学生对水产养殖学专业中重点内容的掌握。其中,年龄与生长、摄食与繁殖等均需要来自科学技术和基层经验,但所有的经验是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例如,上课讲解中耳石的结构和年轮鉴定分析、性腺发育分期的判断以及摄食行为中充塞度的判断等,均需要科研的思维和科研的能力来学习掌握[5,9,10]。
例如,在塔里木大学中,由于大纲设置等使得鱼类生态学课程课时表更为40个学时理论课、10个学时综合性实验;但由于实验开设需要连续性,所以在探究实验改革中,将10个学时实验修改为5天连续实习,将鱼类的采集、渔获物统计、年龄与生长、摄食与繁殖等联系完成,让其成为一个系统连续的大实验,好的实践学习有助于学生对鱼类生态中个体生态和种群生态的理解和掌握,更能明白实践性课程中的关键技能,要着重培养学生对待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以及学生对于出野外采样中作为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对于样本处理后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大学之道[11]。
塔里木大学的鱼类生态学教学包含理论和实践,实践学习中引入了课程授课老师多数的科研成果。塔里木大学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畔,所有水产养殖学专业教师均从事该区域的鱼类调查及研究,对当地鱼类有丰富的了解和认识。而由于地域特点,该区域的鱼类组成和教材上例子相差较大,所以要更好地融合教师的科研知识,培育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起到帮衬作用。塔里木河流域高原鳅和裂腹鱼类的年龄与生长,与四大家鱼的生长截然不同,如何探讨不同物种、不同地域特点对鱼类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另外高原鳅和裂腹鱼类的繁殖与其他鱼类也不同,这也需引入科研的成分;让课程更具活力,学生更有兴趣分析当地特色资源,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没有科研的教学是死板无趣的,有科研因素的教学才是生动有趣的,因为这其中蕴含了每个科研工作者的辛勤的汗水,讲解起来更美好地表达了一段段小故事[5,9,10]。
塔里木大学的鱼类生态学开设10学时实践教学如下:
实验一,本实验中主要是鱼类的基础生物学调查和野外标本采集,要严格按照科研采样的方式开展,准备采样工具、按照计划分组、采样点选择、采集、渔获物统计、分类鉴定以及开展生物学测定等。实验二,通过上述渔获物的统计实验,进一步统计雌雄各龄组的实际体长和体重范围和均值,得知鱼类生长的基本特性,并熟练掌握鱼类生长速度的计算基本方法和步骤。实验三,待常规生物学测定完成后,开展解剖、观察并比较凶猛鱼类和温和鱼类摄食形态学和摄食行为学方面的内容,并加入科研中对摄食的研究,加强研究鱼类食性和摄食强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进一步分析鱼类食物组成和摄食强度的变化规律打下基础。实验四,通过上述生物学测定后的鱼类,进一步开展鱼类雌雄个体性腺发育的分期,积累性腺的形态、色泽、体积、重量等数据,推测鱼类的初次性成熟和性周期,掌握分期的确定,掌握估测鱼类繁殖力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分析性腺的周年发育和鱼类繁殖力变动原因打下基础。
上述四个实验需要严格按照张觉民主编《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开展采样,再结合当地的水域资源和鱼类资源,需要严谨的科研采样知识,熟悉当地的水域资料特点,更好地应用专业知识来丰富学生的科研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科研实践掌握理论重点和难点。结合地方渔业特色和科研项目的实施,以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为主的模式培养水产复合综合型人才,加速地方特色高校的快速发展[5,9,10]。
四、科研在鱼类生态学中的评价
学生通过科研系统地穿插对鱼类生态学系统学习有进一步的提高,通过一周的课程实习将野外采样、样品处理及个体和系统生态学的分析,让学生对鱼类生态学课程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科研思维,思考如何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见的科研问题,培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实习论文的写作可以参考科研论文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科研论文写作过程的基本方法,再结合小组进行分析讨论自己的研究成果,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
科研论文写作培养及科研项目的申报。水产养殖专业作为生命科学的分支,培养学生对科研论文的阅读、认知及写作需要从课程中抓起,授课中推荐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查看文献、了解行业动态等,最终练习科研论文的写作以及图表的处理等工作。科研项目可以借助申报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挑战者杯、互联网+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3~5人小科研团队,可以获得国家或学校学院的支持,同时加强指导老师的引导工作,在学生项目申报时如何阅读项目指导文件,如何通过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完成项目的申报及后期项目的开展,对认真完成科研项目的学生鼓励其积极深入研究,后期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或科研学术论文的发表,这是科研工作在课程中评价良好的体现。
实习的考核再结合翻转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实习阶段通过分组再结合一周的实习内容找准切入点,通过文献查閱和解读,融入自己的实习内容中,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最终通过实习汇报加提问环节,学生总结实习中的收获,加上教师的点评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PPT制作、汇报答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知识交流,能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感受学习和科研的乐趣和成就感,能有效帮助学生融入课堂。学生将专业知识更好地结合到实践工作中,再通过分析问题巩固基础知识,让两者更好地融会贯通[12-15]。
五、结语
鱼类生态学作为一门水产养殖专业的基础性必修课程,课程内容知识点和实践结合紧密,通过以科学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对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实践课程的改革,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科研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这些科研能力和思维的锻炼与培养,对学生进行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毕业论文、研究生深造及从事科研工作都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卢晓东.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伯克利加州大学本科生科研[J].高等理科教育,2000(5):67-74.
[2]周川.从洪堡到博耶:高校科研观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5(6):26-30.
[3]解飞厚.非研究型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1):52-56.
[4]高晓宁,林季.课程思政在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1,35(6):774-778.
[5]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39-43.
[6]陈生熬,任道全,魏杰,等.地方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44-45.
[7]张莹莹,安振华,杨辉,等.“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在“鱼类生态学”教学中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24):168-169.
[8]张君,欧阳霞,鲍传和,等.鱼类生态学双语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1(2):236-238.
[9]刘玲,武胜昔,薛茜,等.科研反哺在神经生物学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基础医学与临床,2021,41(12):1848-1851.
[10]韦化,曾冬梅,秦钢年.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5):31-34.
[11]刘呈燕,苗蕾,高杰,等.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团队协同模式探索[J].科技视界,2021(33):7-9.
[12]李慧,赵玉荣,陈翠霞.基于科研素质培养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2021,48(4):1380-1387.
[13]宋彦涛,乌云娜,董玉瑛,等.适应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19):69-70.
[14]江廷磊,宋传涛,吴慧,等.基于科研能力培养的动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9,36(6):118-120.
[15]胡君艳,陈国娟,高岩,等.基于科研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6,19(5):94-96,99.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