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胡先敏 刘娟
[摘 要] 以新医科建设统领医学教育创新,通过医学院校医学教育与社区医疗实际的有机联合,使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主动适应社区慢病综合防控等医学新发展、群众健康服务新需求、健康产业发展新要求,提升学生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能力。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策略,社区服务学习为医学院校—社区联合式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行路径。如在药理学课程教学中设计“社区慢病药理学”模块,通过社区服务学习促成专业教师督导下的学生—患者联系,通过真实生动的案例教学,提升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利用医学院校资源,也能满足社区患者的部分健康卫生服务需求。
[关 键 词] 新医科;社区服务学习;医学专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8-0046-03
为应对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2018年新工科正式扩容为“四新”,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教育部提出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2018年10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实施《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在“卓越拔尖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0”的基础上,通过拓围、增量、提质、创新,对新医科建设进行全面部署落实,推动医学高等教育质量革命。以新医科建设统领医学教育创新,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医学教育发展提出的最新要求。
专业课程教学是医学生专业知识、主动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的主战场。在新医科视域下,开展医学专业课程教学革新对现阶段医学教育改革至关重要[1,2]。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药学与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学科,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从而指导临床用药。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尤其是药物的主要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临床合理用药及新药研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在新医科背景下,以药理学课程中“社区慢病药理学模块”为例,开展基于社区服务学习的医学院校—社区联合式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一、新医科背景下开展医学院校—社区联合式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倡导“优化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学专业结构”的新医科医学教育建设总体思路,将高等医学教育“主动适应医学新发展、群众健康服务新需求、健康产业发展新要求”作为重要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要求“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加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并明确提出,“医学教育质量”需要体现在学生“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能力”是否得到增强。
随着医学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健康中国战略的快速推进,社区医疗以及慢病综合防控等医学新发展、群众健康服务新需求、健康产业发展新要求对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一种新的临床病种分类类型,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中枢退行性病变等为代表的一组病因较复杂、起病时间较长、发展缓慢且需要长期服药的社会多发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所含疾病涉及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其产生与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环境的污染及长期的紧张疲劳等因素有关。绝大多数慢病可以用药控制但难以治愈,且药物疗效的发挥往往需要配合有效的健康管理手段,以实现慢病的综合防控。国家提出慢病防控“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要求。习近平总书記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对慢性病,要以癌症、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加强综合防控,强化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进早诊早治工作,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作为慢病管理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社区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在首诊、前期建档、筛查、健康教育以及后期的病后随访、延续性护理等医疗环节中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落实预防、治疗、护理“三位一体”的关键。
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始尝试开展涉及社区慢病的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探索[3-5]。通过构建医学院校—社区在课程教学方面的联结,能够促使学生在真实的社区医疗背景下开展更为有效的主动学习[3,5-7]。以“药理学”课程为例,由于慢病患者往往年龄较大,生理机能退化,在长期或自行服药过程中易出现不合理用药行为而引发不良反应。应用药理专业知识,配合有效的健康管理,提供正确的用药咨询,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用药是社区慢病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的药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划分主要以系统为依据,包括总论、外周神经系统药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心血管系统药理、内脏药理、内分泌系统药理及化学治疗药物药理等部分,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科、麻醉科等多科用药。适应国家健康卫生事业发展趋势以及“慢病”这一临床新的病种分类标准,以疾病为纲,形成“社区慢病药理学”教学模块,将原有药理学教学内容中分属于不同系统的抗高血压药、抗糖尿病药、血脂调节药物、平喘药等以社区医疗服务为知识应用背景进行教学内容梳理与重组,以满足学生今后在社区医疗这一具体的临床情境下药理相关知识的整合应用要求。通过教学内容的重组创新,使得医学专业课程教学适应“社区慢病”这一“医学新发展、群众健康服务新需求、健康产业发展新要求”。
二、社区服务学习为医学院校—社区联合式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可行路径
社区服务学习(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CSL)是一种强有力的新型教学策略,通过将医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和社区服务实践进行有机整合,促使学生参与学校和社区协调开展的服务活动,活动符合社区真正需求,并让学生获得学习和服务经验[8]。美国“服务学习联盟”(Alliance for Service Learning)认为:“当服务和学习机会之间存在着有目的的联系,而且学习机会中伴随着有意识的、精心设计的对服务体验的反思,那么,传统的社区服务就转变为服务学习。”CSL融入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固定时间的课程,使学生在CSL提供的真实情景中应用所学知识、技能,将学生的课堂拓展到社区,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行为,并为学生规定时间对服务经验进行反思。有效的CSL能使学生在社区情景下与罹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患者接触,赋予医学生人群健康的观念,培养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医务工作者。通过参与CSL实践,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及医患沟通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有利于缓和未来的医疗形势和医患关系。此外,医学生深入社区,能够加强其与社会的联系,并充分感受医生角色的价值和责任,认清各种社区背景下的卫生医疗现状,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使命感[8]。
在具体的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不论是课堂上的辅助教学,还是在专业考核中涉及的种种临床情景,临床案例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CSL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通过社区医疗背景下的案例教学,与课程教学目标紧密契合,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在专业教师“引领”“护航”下,促使医学生与社区患者直接交流。一方面通过真实生动的患者案例,提升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利用医学生和专业教师的知识储备,能够满足社区患者的部分健康卫生服务需求。例如,在“社区慢病药理学”模块的降血糖药教学环节,通过学校与社区的提前联系,由专业教师从社区罹患糖尿病的患者中,选择典型且愿意参与教学环节的患者。在课堂教学的病例讨论环节,通过线上连线,使学生接触真实的糖尿病患者。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根据事先获得的患者病历简况向患者询问用药相关问题,即“问诊”。患者也可向学生提出自己在应用降血糖药物时有疑问的地方,如药物的用法、用药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解答患者疑惑,由专业教师进行完善,解决患者实际的用药问题,使学生在真实的社区医疗实践中,灵活、主动地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問题,并在此过程中发现自身知识的不足之处,主动查漏补缺。另外,“久病成良医”,有些患者能教会学生一些药物相关的问题,如胰岛素笔的用法等。由于患者实际用药问题的多样性,在CSL过程中可能不单单涉及诊断、治疗疾病的药物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知识点的掌握,对预防疾病的药物、配合用药方案的综合健康管理、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个体化治疗、药品价格、护理监测、患者教育等新医科倡导的“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相关环节也有所涵盖。同时在社区医疗背景的“实战”下,促进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和经验的形成,达成新医科要求的“加强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综合能力。
目前,CSL研究已有一定深度,一致的观点认为CSL实施主要分为“准备、实施、反思与激励”四个环节[8]。
准备:前期准备对CSL是否能实现预期目标至关重要。专业课程教师需要结合每次课的教学目标,从社区患者中选择典型且愿意参与教学环节的患者。事先基于患者社区医疗记录,建立患者/案例资源库,能为医学院校—社区联合式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撑。教师通过充分的备课,拟定在课程教学中实施CSL的流程与计划。在“社区慢病药理学”模块CSL教学的准备环节,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将患者病例信息事先传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形式,拟订“问诊”提纲,准备可能的患者用药方面的问题。
实施:根据拟订的CSL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注重专业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督导跟进,对学生与患者沟通过程中的“冷场”进行“救场”,在学生回答患者提问时进行总结和必要的补充。
反思:包括在CSL前对准备工作进行反思,CSL实施中对服务过程进行反思,在CSL后对教学成果进行反思。在每一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服务对象问卷调查记录、服务日志、调查报告、小组讨论、撰写心得、论文等主要方式进行反思,并与老师、同学广泛交流。
激励:是CSL的最后一个阶段,即分享成果阶段。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总结,结合学生分组学习情况、知识点的应用情况、与患者沟通交流情况以及反思过程中的表现等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肯定,起到学习示范作用。
三、结语
新医科为医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需要主动适应社区医疗、慢病综合防控等医学新发展、群众健康服务新需求、健康产业发展新要求,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基于我国社区临床医疗、适应临床新的病种分类标准设计重新整合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新医科背景下基于CSL的医学院校—社区联合式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实现专业课程教学在学生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的主战场作用,以专业课程学习为落脚点,为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具有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满足我国社区医疗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可借鉴的参考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辉,朱晓敏,黄至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医科”本科教学实践与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1(20):208-209.
[2]常成,黄幼田,闫红涛.“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与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21,7(2):116-120.
[3]季燕,严春泽,孙艳格,等.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社区卫生实践考核成绩分析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7):553-558.
[4]王少清,汪力,毛楠,等.医学院校开设慢性病管理学选修课的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8):121-123.
[5]范兴君,谷红梅,齐悦,等.基于PBL的对话教学模式在《社区预防与保健》教学中的实践[J].中华全科医学,2022,20(2):315-319.
[6]李晨蕾,蔡巧玲,叶熊,等.以全科医学为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学校—医院—社区联盟”教学基地建设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11):48-49.
[7]方芳,叶小满,李恋,等.全科-专科-社区联合教学查房在全科师资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22,36(3):61-64.
[8]Phlypo I,De Tobel J,Marks L,et al. Integrating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in undergraduate dental edu-cation:A controlled trial in a residential facility for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J].Spec Care Dentist,2018(38):201-207.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