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 熊荣红 刘陈昂 喻明霞
[摘 要] 加强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全方位、全周期、全过程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需着力培养大批卓越医学人才。临床医学教师作为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国家高教政策的执行者,潜心教书育人是其重要职责,而科学研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深化教学能力的重要助力,平衡好两者的关系对于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临床医学教师;教学;科研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8-0025-03
1809年,德国高等教育学家洪堡首次提出高等教育的基本准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即教师的任务不仅局限于教学,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探索,钻研相应的科学研究方向,成为研究型教师,这一原则至今仍被国内外高校普遍认可[1]。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面临教学和科研两大发展重任,但重视教学、忽略科研或重视科研、忽略教学的情况在很多高等医学院校都存在,这与部分高校的晋升机制以及教师的个人喜好存在一定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本科生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最大群体,本科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受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影响最大,而科研决定了医学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不仅影响大批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加强健康中国建设,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人才储备的必然要求。
一、高等医学院校教学与科研的现状
从柏林时期的大学体制到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发表的《重建本科教学: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报告,高等学校的范式不断发生改变,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需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这一认识从未动摇,这与我国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秉承的教学理念是不谋而合的[2]。在医教协同的背景下,绝大多数附属教学医院的临床教师面临“医”“教”“研”一体化发展的情况,同时承担临床、教学与科研的任务,其中临床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而教学与科研是发展性任务。推行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的本质是为了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但在践行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中,也面临许多问题。一方面与其他专业相比,临床医学教师还面临较大临床压力,而临床医学的课程较其他专业的课程也更多,教学任务繁重,在推进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兼顾科学研究的难度较大,导致教学质量不高,这点在青年临床医学教师中更有体现。另一方面,目前国家医学院校排名以及各类激励政策多与科学研究相关,临床医学教师只能尽力完成科研工作,适应大环境的发展,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付出的精力有限,无法潜心研究医学教育教学规律,只能疲于应付教学工作,这种情况在高等医学院校中较为普遍。
二、高等医学院校平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性
平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需要。教学与科研的有效融合将推动临床医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这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医学知识更新速度较快,教师通过查阅文献,将科学前沿融入医学基础知识,有助于持续更新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打破知识壁垒,拓宽思路,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此外,科研项目有助于加强教师对医学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为课堂积累了丰富素材。教师可将科学研究作为教学的支撑,把在科研中探索的新知识和新成果“固化”到教学内容中,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实用性更强,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3]。同时,教学与科研的有效融合,可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研究表明,教师将科学研究中的思维方式引入医学知识的教学过程,通过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展开深入的讨论,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讲授医学知识的同时,将科研素材以拓展学习的方式提供给学生,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开阔学生思维。
平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培育卓越医学人才的需要。夯实医学生的临床医学基础,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医学生的临床研究潜力,深化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是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医学专业,培养一流的医学人才,助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需平衡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自身科研思维的培养。新时代下,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追求与日俱增,由于教材的修订牵涉范围较广,课本多具有滞后性,课堂知识不足以满足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需要,且“灌輸式”的教学成效有限,教师必须坚持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加强学术研究的能力和信心,向学生传播当前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坚持教学、科研“两手抓”,通过不断增强教学能力、提高科研水平,尽可能地为服务健康中国培育更多的高水平医学人才。医学本身是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医学人才具备较强科研、钻研和创新的能力。教育部发布的《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指出,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推动高校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加大科研实践平台建设力度,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更大范围开放共享,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平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促进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的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是科研工作的基础。教师要开展教学活动,必然需要深入钻研知识,了解相关知识的脉络体系,这就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知识素材。教学过程启发科研思路,为科研工作不断注入新鲜的知识血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本身就含有探索的成分,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科研的思路[5]。科学研究是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反思、创造,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通过科学研究探索,教师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掌握前沿知识理论,更新知识储备,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打牢基础。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会让教师更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情况,并把各种教学研究项目中的素材及成果与教学环节融合,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的根本任务,而科研工作自身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工作,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等医学院校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
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的联系,是促进高等医学院校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的关键。教学与科研存在一定的差别。首先,从定义上来说,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语言传授、直观感受或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来获取知识与技能;科研是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升华,反思教学过程的不足,深究其内部机制,获取科研思路。其次,从要求上来说,教学要求教师知识渊博,不能仅局限于“一亩三分地”,而应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其他知识,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才能灵活运用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科研则要求教师钻研学科知识,知识相对集中化、专业化。最后从衡量指标上来说,教学没有行之有效的衡量手段,其成效是一个日积月累的长期过程;科研成果则可通过文章的发表进行衡量,相对教学而言,更易获得成功。总体来说,高等医学院校平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科研反哺教学意识
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医学人才,其行为必然受思想意识的影响。科研反哺教学是通过鼓励医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感受科研过程,领会科研精神,学习科研成果,来启迪医学生。正是因为科研反哺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其具体实施过程同样受思想意识的指导。而传统教学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参与,固化了知识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以及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转变原有教学观念,树立科研反哺教学意识,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科研反哺教学的重要性。我国对于创新性医学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卓越医学人才的场所任重道远。优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科研反哺教学密切相关,能否实现则取决于意识形态是否被人们认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一直存在分割教学与科研,将两者完全割裂的问题。部分高校唯“科研论”“论文论”导致教师只沉浸于科研,不懂教书,对潜心教书育人丧失兴趣,学生体验感差,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部分高校过于重视教学,完全忽略科研,这同样也是不可取的,这就导致了教师只会教书,不反思、不钻研深层次的知识,不能将知识内化,一方面知识没有进行升华,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将教学与科研完全孤立开来的做法是高校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中最严重的问题,这就是没有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关系所造成的后果。
其次,还应深入研究科研反哺教学意识的形成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寻找相关资料,获得思路。另一方面在教学与科研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深入理解科研反哺教学的真正内涵。
(二)提高教学与科研结合的能力
高等医学院校教师是医学教学的主体,提高教师教学与科研结合的能力,对全面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让科研服务于教学,这就对临床医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临床医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并且利用好讨论课,翻转课堂等手段,借助学生的新生代力量,在互动的过程中共同深入研究知識。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创新型、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成为各大高校非常重视的学生科研活动。此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等各类学生科研活动,均为学生及教师提供了教学和科研相融合的平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促进课堂中学习的医学基础知识与课堂授课之外的科研活动相结合,形成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科研—学习共同体[6]。同时,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科研项目,将科研经历、感受与学生一起分享,唤醒学生对科研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也同样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挖掘选拔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培养学生投身科研的兴趣,以相互自愿的原则,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科研实践中,更深入地将教学成果与科研相联系,进一步感受教学知识与科研相结合的力量。并通过这批医学生的宣传,树立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学生典范,营造学术氛围,鼓励医学生在打牢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总之,提高教学与科研结合的能力,需要高校教师不懈努力,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各类师生互动平台,根据医学生层次、年级的不同,针对性地导入科学研究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开展适合医学生不同阶段的特色课程。同时,善于培养具有科研兴趣的医学生共同开展专业科学研究,为科研项目注入新的血液。此外,还可以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这也是从教师个人角度达到教学与科研良好关系的有效方法。
(三)健全机制保障
只有健全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制度,才能推进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促进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服务教学,最终达到学生获益于科研的目的。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这一保障机制,导致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失衡,部分高校片面的重科研、轻教学,教师投入教学的精力不足,导致教学质量不达标,学生得不到全面培养。部分高校只强调教学,忽视科研,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较窄,不会积极主动地反思问题,创新能力欠佳。因此,健全机制保障对于高校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健全机制保障应从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制度入手。首先高等医学院校应制定相应的管理、评价反馈制度,确保教师做好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其次,在师生中展开广泛的基线调查,深入了解师生的真实想法与意见,并针对其建议,及时调整。同时,需邀请高校科研处、教育处的资深专家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参与研究,不断修正,不断完善机制保障。最后,可将机制保障小范围进行实验,了解其真实操作性,以便通过不断实践,找到平衡教学与科研的有效机制。
总而言之,平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对于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学教师应积极探索有效机制,从自身做起,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为培养医学基础扎实、创新思维开阔的卓越医学人才努力奋进!
参考文献:
[1]周川.从洪堡到博耶:高校科研观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5(6):25-26.
[2]高等医学院校教学与科研互动现状及机制探索[J].医学教育与科研理,2016(1):45-47.
[3]柳南星,方素芳,张丽云,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对“3+1”人才培养模式的先导作用[J].黑龙江科学,2017,8(23):174-175.
[4]安鑫龙,李雪梅,崔兴凯.新形势下高校任课教师教学和科研结合共赢的时间探索与收获[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6,23(3):73-76.
[5]教学改革视角探析民族高等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9(9):130-131.
[6]Light G,Calkins S.The experience of academic learning:uneven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across research and teaching[J].Higher Education,2015,69(3):345-359.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