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静
[摘 要] 新时代的大学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离不开劳动教育的参与。然而,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大学生个体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够、社会劳动意识淡化、学校重视力度不足等,大学生肩负强国使命,为了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且具有社会担当,有丰富知识本领的新时代青年,可以通过强化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路径来确保劳动教育更好实施。
[关 键 词]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8-0016-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热爱劳动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劳动是中国人民的本色,我们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明成果,也将通过辛勤的劳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劳动教育及其意义
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正确地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个哲学命题,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正确认识自我、认知劳动,增强面对困境时的应变能力。
劳动教育主要指对生产技术、社会公益劳动以及对生活服务劳动等的教育,主要包括劳动认识、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培养等方面的相关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对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端正劳动态度、培养热爱劳动及劳动人民的情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本质、劳动的价值以及劳动的方式,认清劳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劳動、劳动者、劳动方式。通过劳动教育,还可以让青年学生在了解自然、认识世界的同时,对劳动人民的生活及劳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作用有所了解,帮助青年学生增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解,促使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念。通过劳动教育,有助于青年学生练就踏实、勤奋的劳动品质,提升青年学生抗压能力。通过劳动教育,还有助于广大青年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怎样才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而夯实基础,服务社会。然而,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层次还停留在陈旧的观念上,对劳动教育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自媒体等新兴事物被普遍接受、广泛应用,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追求财富、贪图享乐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出现对劳动者的轻视现象。人们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召唤劳动教育的回归。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事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念以及劳动技能水平,要把劳动教育的培养理念切实贯彻到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中。新时代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加强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中重要价值引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实践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探求真理,进而不断地加强对自身的完善。大学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实施主体,其教育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后续人才的质量水平和社会的稳定,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劳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综观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本质认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学生层面:认知不足
大学生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学习视野开阔,知识储备丰富,思维也更加活跃,然而,有部分学生缺乏劳动锻炼,做事拈轻怕重,出现浮躁懒惰倾向,对未来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此种情况对学生未来的影响不容小觑。目前大学生多为2000年及以后出生的,成长阶段社会物质条件优渥,属于在“蜜罐”中长大的一代,很少在家庭中承担相应的劳动任务,加之家长对子女的学业重视程度远大于对学生劳动的要求,渐渐造成学生个人的劳动意识淡薄,没有在思想上对劳动教育形成正确认识,大部分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尚有偏差,认为劳动又苦又累,碍于面子问题拒绝参与劳动教育活动,更没有认识到劳动对自我身心发展的帮助。此外,在劳动积极性方面,学生也较为缺失。部分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劳动对自身认知及实践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对自身管理的松懈,当有劳动机会出现时,不能够积极地参与,态度往往比较消极,从而错过劳动锻炼的机会。由于学生对劳动的参与程度较低,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劳动成果的不珍惜,另外也有一些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强,对公共环境利益与个人之间关系的认识不足,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有出现,还有一些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表现。目前在校学生只是学习了一些理论性的书本知识,尚未经过实践的检验,也缺乏劳动锻炼。
(二)社会层面:意识淡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劳动的认知以及关注程度也在发生变化,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逐渐淡化,这样的情境中,使得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社会劳动风气的淡化使得拜金主义观念有所兴起,一些学生受拜金主义的影响,逐渐偏向于追求物质财富而忽视了精神追求。部分学生盲目崇拜娱乐明星,认为他们的工作光鲜亮丽且收入可观,而普通的劳动者工作相对辛苦且收入不高,这部分学生仅仅关注到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却忽视了劳动所创造出来的更为重要的、对自身对社会的精神财富,这些学生的劳动观念呈现扭曲态势。除此之外,社会上“重脑力轻体力”的劳动风气传入大学校园,在象牙塔里的青年学生思想中出现了劳动的高低贵贱之分,他们认为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工作体面、社会地位高,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工作环境差、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凡此种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存在使大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产生了偏差,间接地为在大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增加了阻力。
(三)学校层面:重视不足
虽然劳动教育课程普遍出现在各大高校的课程安排中,然而观其效果,却不容乐观。个别高校所谓的劳动教育仅仅体现在学生的课程表中,实际上却没有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有些学校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理论学习相当重视,而对学生劳动能力及劳动意识相关方面的培养却不够重视。劳动教育在学校未能正常开展或者实施效果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管理层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而由于对劳动教育理论认知的不完善以及学生培养体系设计的缺失等情况的存在,让学校管理层对于劳动教育畏手畏脚,也给劳动教育的开展带来了很多不便。
此外,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程度也会影响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及实施效果。有些高校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劳动教育理念方面有所欠缺,从而在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引导方面存在缺失现象。有些教师劳动教育意识淡薄,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忽略了对优秀劳动精神的传播,缺乏对学生劳动情感及品质方面的培养。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探析
伴随新时代的到来,我們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参与社会主义劳动的重要意义及宝贵价值,养成勤奋且踏实的高尚劳动品质,保持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增长更高水平的劳动技能,树立“国之大者”的价值追求,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更好地面对机遇和挑战。面对现阶段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与理想效果。
(一)促进多方有机协作,强化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认同
1.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承担着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的重要职责。要加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认同,首先要引导父母改变对劳动教育的观念,减少对子女的溺爱,让子女参与到与之年龄相适应的劳动中,更好地体会劳动过程带来的收获,更加明白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在行为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及时纠正子女对劳动观念的错误认知,帮助子女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父母在生活中还要培养子女热爱劳动、热爱创造的习惯,让他们通过体验辛勤的劳动和创造去播种希望、收获果实,通过实践明白劳动成果的艰难取得过程,也能通过体验劳动及创造,磨砺自己的意志,不断提高自己。
2.强化社会舆论导向
生活在社会中,环境和舆论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改善社会环境,强化社会舆论导向,在社会生活中加大对真、善、美的劳动价值观的宣传和弘扬力度,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利用电视、微博、短视频新媒体等媒介做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崇尚劳动美德的传播,在社会中宣传劳动模范、先进个人优秀事迹,让大学生对劳动观产生心理认同,从而让大学生从心灵深处摒弃拜金主义,自发地树立通过自己的劳动成就出彩人生的正确观念。
3.加强学校教育引导
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阵地,更应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引导功能。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意识会对在校大学生产生直接影响,首先,要加强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增强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高校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开展针对在校师生的讲座、培训,增进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其次,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适当融入劳动教育观念的传播,使劳动教育融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劳动教育及劳动实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择业观,养成优秀的品质。
(二)弘扬劳动光荣风尚,增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情感认同
环境可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群体,对该群体的影响较大,甚至可以改变该群体的认知,而该群体是无法抗拒其作用的。通过对优秀个人、劳动模范等先进事迹的宣传,弘扬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能够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情感认同。弘扬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是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有效助推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们通过劳动实现了文明的进步,获得了自由和发展,也必然将通过劳动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环境对人的作用是润物无声,在时间的沉淀中产生的。伴随着社会劳动风尚的形成,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群体受到外部熏陶,从而使该群体对劳动教育的情感认同逐渐增强。
(三)构建合理培养体系,加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实践认同
劳动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有效的劳动教育顶层设计,构建与当代大学生身心特征相符合的本校劳动教育教学体系,或者依附学校现有专业教育开展实践性教学,建立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最大限度融合。为了确保对事物认识的一般规律——由理论认知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实践每个节点均能更好地落实,高校在设置人才培养体系时可增加考核及评价机制,形成“认知—认同—实践”完整的劳动教育培养体系。实践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通过理论认知让学生产生探索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再通过劳动实践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与此同时,学生也能在劳动实践中收获知识,得到锻炼和成长,感受劳动带来的精神收获——自我的充实与快乐。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考核,一方面,可以检验其对劳动教育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学生对劳动实践活动产生懈怠。而评价机制的设置可以促使劳动实践活动不断完善、不断改进。
马克思提出:“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大学生不仅要在德、智、体、美方面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应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主力军的大学生群体,还要在切身体验劳动的全过程中承担起社会责任。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始终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握好教书育人的根本导向,切实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社会担当、有学识、有本领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8.
[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0-11-06(8).
[3]习近平.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8-05-01(1).
[4]赵海琪.浅析高校构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的实践探索[J].才智,2020(9):50.
[5]谭泽媛.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4(1):87-91.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