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里的文化

2022-05-30 10:48何伟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27期
关键词:芒种小满霜降

何伟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四季节令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农业的生产指南,是百姓日常预知冷暖雪雨的生活指导。

节气的背后,是我们的祖先对季节的感知,是古代智者孜孜不倦的探索,是与生活交织而成的文化。节气,是季节的另一种语言,是一首首动听的歌,一幅幅精彩绝伦的图画,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摘抄笔记

对于草木、庄稼和一些小生灵,惊蛰是一道关,霜降也是一道关。这两道关,一个主兴,一个主衰,可谓一阳一阴,一道一魔,它们配合得多么默契!在我看来,惊蛰的那一记霹雳,无疑是春天提炼出的一颗灵丹,那些沉睡的草木、庄稼和小生灵们,就着甜丝丝的雨水服下去,嘴巴咂呀咂的,一个个如灵魂附体,仿佛刹那间,一切该醒的都醒了,就连落在房顶瓦沟里的小小草籽也不肯错过机会。此时沉寂已久的村庄和田野,到处眨动着惺忪的小眼睛,到处弥漫着慵懒的呵欠声。至于霜降,我想它更像是秋天念出的一句黑色的咒语。一语既出,该谢的,得谢,该落的,得落,没有什么好通融和商量的,即使心怀不满与怨恨,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姑且抱着“留得青山在”的态度,暂时蛰伏下来,或者远走他乡吧。

祖父后来是不是霜降时走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连一声叹息也没有留下。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

(许峰摘抄自许俊文《节气》)

摘抄理由

作者对惊蛰、霜降这两个节气重点描述,表达它们在时令的变化中体现出的大自然的盛衰之道。作者慨叹节气转换难以阻止,人只能跟着节气往岁月深处走,通过节气怀念当年的岁月。

文章以“节气”为题,形象说明普通劳动者对时令节气(自然规律)是充满敬畏之心的;文章以“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结尾,表达对祖父的敬爱与怀念之情;进一步表明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这一主旨;营造一种幽远的氛围,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读者回味与思考。

摘抄笔记

“小满小满,小麦渐满。”民谣里这样说,说的是小满节气的到来,小麦刚刚灌浆,青青的麦穗初露,远非到了一片金黄的成熟时候。节气和姑娘初恋的形象完全吻合,和那时姑娘的生理与心理完全吻合:只是小满,远非丰满;只是灌浆初始的青涩初恋,远非血液偾张的炽烈热恋;只是麦穗在初夏的风中羞涩地轻轻摇曳,和清风说着似是而非的缠绵情话,远非在酷烈的热风中沉甸甸垂下金碧辉煌的头,摆出一副曾经沧海看穿一切,万事俱备只待开镰收割的骄傲样子。

小满,真是人生的一个好节气。如果说料峭的立春和春分,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萧瑟的小雪和小寒,已是一头霜雪的老太太了;小满则是立在这两者之间最富有生机和朝气的年轻姑娘。这个时候的姑娘,涉世未深,清浅如水,却已不再是一汪雨过地皮湿没心没肺的小水泡,更不是一潭幽深莫测的桃花水。

(徐菲摘抄自肖复兴《小满》)

摘抄理由

散文以“小满”为题,可谓一语双关,既指小满的节气的特点,又象征人生朝气蓬勃、美好纯真、青涩脆弱的青春时节。不但串联全篇,使结构更加严谨,还借“小满”这一节气,表達了作者告诫年轻人要自我珍重,同时也希望时代社会珍惜爱护年轻人,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

摘抄笔记

晨曦里,太阳还没升起来,收割后的麦田,到处都是孩子和老人的身影。我提着竹篮,跟随着祖母蹒跚的脚步,去麦田里捡拾麦穗。诗人写过:“母亲每拾起一个麦穗,就是给大地磕一个头。”一个麦穗,走过季节,养育苍生。烈日风雨中,农人和每一个麦穗相依为命。成年后,看见法国画家米勒的画《拾穗》,几位妇人弯着腰,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捡拾麦穗。一代代生命,就是这样走过岁月,他们汗流浃背,疲惫不堪,但是,他们依然对土地心怀虔诚与感恩之心。

每年到芒种时节,总想起故乡白鹿原上麦浪滚滚的景象。我喜欢作家苇岸笔下的麦田:“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的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麦田是五月最宝贵的财富,大地蓄积的精华。风吹麦田,麦田摇荡,麦浪把幸福送到外面的村。”读到此处,我仿佛闻见麦子的芬芳。

(彦军摘抄自李娟《芒种》)

摘抄理由

文章虚实相生,由捡拾麦穗联想到忙碌的播种时节——芒种。文中有名家的油画,有作家的名段。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使读者感受到农人对土地的虔诚与感恩。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芒种小满霜降
深秋寒霜降
芒种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霜降
小满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夏至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小满
Les 24 périodes solaires
泽草所生,种之芒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