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非遗传承人:刀与木之间,雕刻青春

2022-05-30 10:48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27期
关键词:板子蓄积金陵

王康,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最年轻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置身的金陵刻经处1866年由晚清著名學者杨仁山创立,融古代经书、经版收藏,经书雕刻、印刷及流通于一体,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据王康介绍,师父们那个年代一天可以刻100个字,到了自己这一代,一天能刻40个字,一面板子一般400个字,刻一块板子至少10天,非常磨炼心性。一块刚雕好的书版拿去印刷,印出的线条笔画突出,棱角分明,却不是最好看的。只有印到成百上千次后,墨汁吃透了木板,经过帚子不断打磨,笔画变得圆润起来,印出的作品才是最美的,这是木板褪去了“火气”的结果。

纸墨精良的“金陵版”雕刻工艺,每一个齐整的汉字都带有刻经人指尖的余温。这无法复制的绝世雕刻技艺,在类似王康这样的刻经人的指尖处绽放出了百年芳华。

人物解读:默默

角度一:精雕细刻出精品。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却并非个个都能做到。原因之一,心态浮躁,忙于应酬,没有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精雕细刻;之二,功夫不到家,有的尽管有精雕之想法,却无细刻之本领,工作中只好“粗线条”地应付了事。“金陵刻经印刷技艺”90后传承人王康会花十天时间雕刻一块仅400字左右的板子,这份难能可贵的精雕细刻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角度二:蓄积与接力。

动手刻字,需要一颗平静的心。按照王康的说法,内心焦躁的人,刻出来的东西是有“火气”的。俯首、屏气、凝神,刻刀游走于木板之上,思绪沉浸在方寸之间。刻的过程,也是炼的过程,锤炼的不仅仅是手上的功夫,还有人的心智。

“自己要达到什么样,怎么样去达到,别人为什么可以达到,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王康说,“在炼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高度,到没有办法精进的时候,就再来一遍,这种由熟返生的过程,很关键。”斗转星移,瞬息十年,王康参与了20多部古籍、近10万字的雕刻。

运用示例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苏轼的诗句告诉人们,在具体实践中,人们要讲究“蓄积”,通过不断“接力”,最终“毕其功于一役”。且看90后“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传承人王康,他刻的一块书版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印刷才能印出最美的作品,这则实例正是蓄积效力的充分展现。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板子蓄积金陵
地球日来金陵石化打卡
欲登高峰,必忍其痛
——读《板子猴》有感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樟子松人工林林分蓄积量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
藏药佐太中汞在小鼠体内的蓄积
信息泄露谁该挨“板子”
问责的“板子”怎么打?
浅谈藏医“疾病蓄积”与健康养生
坚持创新 蓄积行业永续发展动能
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