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 要]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以泉州华光职业学院服装电脑设计课程为例,探索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路径。服装电脑设计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基础课,除了要传授学生专业技能,还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重担。基于当下混合式教学背景,从该课程特点出发,分析了课程思政开展的意义,深入挖掘该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提出了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并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实践案例,为高职院校其他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形成可示范、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总结。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服装电脑设计;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3-0141-04
随着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021年12月,福建省教育厅结合本省实际,提出了《关于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这些都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且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近年来,随着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不斷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高职教学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扩展了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丰富了教学资源,推进个性化教学发展,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现以泉州华光职业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服装电脑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例,探讨在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方法路径,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服装电脑设计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服装电脑设计课程特点
服装电脑设计课程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核心课程之一,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培养具有较高的设计软件实践操作与创意想法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服装和人体的构成概念,了解服装电脑设计原理,并根据人体结构特征,在电脑上运用设计软件直接进行服装款式的造型设计、面料设计、配色设计、效果图设计制作,激发学生设计灵感,拓展学生设计思维,丰富学生的服装款式设计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掌握服装电脑设计的基本技能,拓展思维创作作品,并将作品转化成产品。
但是,由于该课程知识点多且杂,看似简单的技能点实则需要学生反复练习才能够熟练掌握,且要绘制高质量的服装设计图稿用时较久,学生实训课时有限,课后还需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因此,结合当下数字化时代背景,该课程实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与时俱进的同时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指高校各类学科教学中,教师在传授本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着重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在以往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专业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从而疏漏了人文素养与思想品德教育。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纲要》中提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段正处在“三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也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服装电脑设计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如文化自信、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工匠精神、可持续发展等。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动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还能使学生在掌握必备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三观”,真正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其中,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二、服装电脑设计课程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
服装电脑设计作为我校面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从建校起至今已累计开设十八年。自本人任教以来一直负责服装电脑设计课程的教学,并致力于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1.凸显家国情怀
无论在教学内容的准备中还是教学过程中,都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服饰文化融入服装电脑设计课程教学中,对蕴藏其中的家国情怀进行有效汲取和提炼,并在教学中加以弘扬,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2.注重培育革新意识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导向,通过“传承、发展、创新”的教育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服装与服饰设计中进行再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当下服装产业对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性,作为青年一代所肩负的重担,还要让学生明白我国虽然是服装大国,但还不是服装强国,只有通过努力提升设计师的实力,大力实施科技兴业、品牌创新的战略,才能促成从服装大国迈向服装强国,从而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3.锻造工匠精神
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服装电脑设计实训技能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内容相融合。大赛本就是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还是职业教育中的重要赛事,部分省市通过开展校赛、市赛、省赛、国赛,对职校学生进行层层竞赛选拔,旨在通过技能竞赛的方式,逐步强化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素质和技能应用水平。将其与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追求技艺上的精益求精、操作上的严谨规范,同时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考评方式的创新
1.创新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综合学情,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依据传统文化、服饰文化、电脑设计技巧的多元融合,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首先,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举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探索,同时在任务驱动中培养他们协作学习的习惯,最后通过成品效果评价进行总结与改进。整个教学过程有效地将价值引领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之中,“德、智、体、美、社会实践”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具体教学策略模型如图1所示。
2.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通过多轮的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与实践,成功构建了“产、学、研、赛、创”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并在该教学模式基础之上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地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作品转化产品教学法。该方法主要运用于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接收企业实际项目,与服装产业紧密相接,根据企业实际要求开展教学,把企业的项目作为学生的课题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教师根据基本服装款式讲解服装电脑设计创作方法与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服装电脑设计作品创作,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企业模式进行实践,将其作品转化为企业的产品。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2)讨论法。讨论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找到问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形成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此教学方法可用于服装主题设计的讨论,如对“传承”主题系列设计的讨论,以灵感来源、元素提取、款式创意等方面为讨论内容,启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从而树立文化自信。
(3)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结合当下数字化时代背景,借助多样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充分利用智慧职教等线上教学平台,课前,提前在学习平台发布微课视频、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的预习任务,提升课堂学习效率;课中,使用线上平台进行投票、头脑风暴等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氛围;课后,通过线上平台发布课件、教学视频、课后作业等,便于学生课后复习,构建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育人环境。如讲解如何将敦煌文化融入服装设计时,课前可在平台提前上传与敦煌文化相关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提前渲染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课中案例讲解与实践示范的教学开展。
(4)直播教学法。直播教学是组织学生到直播教学软件观看、参与教师直播教学,教师对各个项目内容以及服装电脑设计过程及步骤进行直播示范操作,边做边讲解,从而使学生获取感性直接的知识,该教学方法能较好地把教师所述难点通俗易懂化,依托专业的网络现场教学平台,实现异地、同时、实时、互动学习的教学手段。该方法是高职院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近两年特殊时期曾多次使用该教学方法,通过腾讯课堂平台进行直播教学,为“停课不停学”“线上线下同堂教学”保驾护航,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本课程在2021年福建省民办教育协会举办的“云上风景”优质网络在线课程案例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优秀奖。
(5)分析点评法。该方法主要用于学生作品完成后,在学生之间相互点评、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接着可以通过发放电子问卷或路调的方式,让大众进行投票与评价,提升学生在数字化时代收集信息的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职业素养,了解消费者的喜好;还可以请企业大师对学生作品做出评价,不断拓展新的点评方式,最终教师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评价与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
3.转变考核评价方式
建立过程化、信息化、个性化的多元激励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以期末考查成绩为主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实施完全过程化、分段式以职教云线上学习、线下任务项目、企业认识实习等多元评价构成,并将思想政治元素列入考核要素,形成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客户评价五维评价主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列入考核知识点,融入课堂讨论、实训练习、课后作业中,力求能够准确、系统地反映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融合后的育人成效。
三、服装电脑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经过本人对服装电脑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摸索,对本课程各部分知识点进行梳理与优化,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调整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整理的具体案例如下:
1.结合章节:主题系列设计——“传承”主题设计之初步创意构思
2.案例主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3.案例描述:
课前,通过学习平台上传视频、图片资料,让学生进行知识预习与回顾,强调设计方法、知识内容的回忆,提前渲染学习氛围。
课中,逐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先引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题库内容,具体要求:以“传承”为主题,结合市场定位和流行元素,设计一系列创意时尚女装。在提问中层层递进,引出课程任务以传统文化为灵感元素设计“传承”主题系列效果图;在案例讲解与头脑风暴中不断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同时,引入可持续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在进行设计时,注重服装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下的服装设计,既要满足人们对审美的追求,又要满足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
课后,学生延续课上的想法完成设计方案的PPT制作,后将其上传到学习平台,为后面课程做好构思第一步。具体教学设计如图3所示。
4.案例意义
发现灿烂历史長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服装中的闪光点,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灵感来源进行服装设计,不留于表面,深挖这些文化背后的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相结合的优秀作品为案例,指引学生自学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历史,了解我国的历史与文化,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审美价值,为服装专业设计积累文化知识,丰富设计内容,启迪设计灵感,激发创新思维,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引导设计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融入可持续设计理念。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下,设计师如何能物尽其用,设计出更有意义的作品,值得大家思考。在课程中自然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对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提出的重要观点与殷切期望,指引学生对当代服装产业发展方向与目标有准确的把握。
弘扬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题库内容引入课堂,将其与服装款式电脑设计实训技能相融合。从设计师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创作,锻造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5.案例反思
本教学案例实施优点体现在:(1)教学特色。层层递进、思维拓展、古为今用。通过优秀作品的鉴赏,进而一步一步引领学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设计元素,拓展设计思维,提取与解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采用现代设计手法进行主题系列设计创作。(2)课程创新。“产学研赛创”五位一体培养新时代设计师的创造力。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题库内容为主要出发点,在任务驱动中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引入可持续设计理念,衔接服装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焦点,引导学生在新时代运用新技术、新观念进行创新设计。最后,将优秀作品对接学院的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
本教学案例实施不足之处在于:学习过程时间短,导致想法局限。
改进措施:充分利用学习平台进行课前、课后学习内容链接,多方面给学生知识输入,为后面设计输出打下坚实的理论与技能基础。
6.育人效果与反馈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知欲较为浓厚,从学生提交的设计方案来看,学生对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运用到服装设计中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的人文素养、价值观念、职业素养、综合能力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评价反馈良好。
在学生修读完该课程后,本人组织对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中,有77.78%的学生认为教师所挖掘的传统文化元素及内涵,对其树立文化自信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且对其在进行服装设计创作时非常有帮助;有81.48%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能够结合当下服装产业发展情况,介绍行业未来焦点与国家政策,引发大家关注时政,拓宽视野。具体信息如图4所示。
四、结语
基于混合式教学背景下服装电脑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与实践,通过对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根据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特色与服装电脑设计的课程特点,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模块。学生不仅掌握了服装电脑设计的课程内容,还了解了服装纺织行业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前沿,同时增强了文化自信,提升了职业素养、创新意识、人文素养。
课程思政之路还很漫长,在此后的教学工作实践中,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立足于课程本身挖掘思政元素,更应与时俱进,持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真正做到专业与思政同行,授业与传道并举。
参考文献:
[1]姚正阳,郑树景,刘砚璞.“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现代园艺,2022,45(11):165-167.
[2]殷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思政建设:以“服装画技法”课程为例[J].中国包装,2021,41(8):78-80.
[3]陈怡婧,佘巧霞.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立體裁剪》课程为例[J].中国文艺家,2021(8):117-118.
[4]邓卫军,邓媛,胡丽红.课程思政理念有效融入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的实践:以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30):150-151.
编辑 鲁翠红